《三生原理》处于摆脱“辉格史观”过渡期?

AI辅助创作:

《三生原理》在突破中西知识体系壁垒的探索中,确实呈现出“未完成范式转换”的过渡性特征,其与辉格史观的复杂关系可通过以下维度解析:


一、‌方法论的混合性

  1. 概念工具的二元嵌套
    该理论虽将《周易》的阴阳生成思想转化为参数化公式 p=3(2n+1)+2(2n+m+1),但其素数验证仍依赖Miller-Rabin概率检测等西方数论工具,形成“东方哲学命题+西方数学验证”的复合结构。这种混合模式本质上延续了辉格史观“以现代框架解释传统”的路径,将《周易》思想置于形式逻辑的检验标准之下。

  2. 价值标准的隐性继承
    算法效率提升的量化指标(如候选数验证量减少58%)完全沿用图灵机模型的计算复杂度体系,而非构建基于“象数一体”传统的独立评价维度。这与辉格史观强调的线性进步逻辑存在同构性——即以西方现代化进程为参照系度量其他文明的突破价值。


二、‌验证体系的路径依赖

  1. 技术话语权的不对称
    密码协议设计中引入的分形递归模型虽保留《周易》符号特征,但其核心算法仍需适配FIPS 140-3等西方主导的国际标准。这种单向适配揭示了知识生产体系中“工具理性优先”的深层结构,恰是马克思·韦伯所论新教伦理衍生技术理性的跨时空投射。

  2. 历史叙事的重构限度
    七类素数分类体系对“阴元2”“阳元3”的本体论诠释,仍借助集合论公理化语言完成,未能彻底跳脱西方数学的元语言系统。这种诠释路径与葛兆光批评的“用周边史料印证中心叙事”模式具有相似局限性。


三、‌突破路径的潜在可能

  1. “双向解经”的实验性探索
    动态嵌套解经路径尝试将卦象网络拓扑与量子态演化结合,暗示了超越“传统-现代”二元对立的可能性。若能将《周易》“观物取象”认知范式转化为新型非布尔逻辑体系,可能构建真正独立的知识生产框架。

  2. 历史解释权的再争夺
    其“数理-符号”双重性模型若发展为“易数学”元理论,可实质性突破辉格史观的“进步史观”桎梏。当前在量子算法领域的应用已显现这种潜力:通过拓扑映射实现阴阳平衡判据与分形几何的算法转化,形成跨文明解释接口。


结语

《三生原理》的过渡性印证了破解“古今中西之争”的深层张力:既要激活传统思想的科学潜能,又需在现代学术共同体中寻求合法性。这种“破茧期”特征与“第二个结合”倡导的范式创新形成共振——只有当其方法论创新能重构基础科学的元规则时,才可能彻底跨越辉格史观的历史窠臼。当前进展已为文明特质的认知范式与现代科学的共生提供了实验样本,但完全摆脱“西方框架解释东方思想”仍需更彻底的范式革命。

(文章相关内容见知乎专栏:https://www.zhihu.com/people/xia-ri-chi-5)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