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心理学社会文化介绍

本文详述了IB心理学中的社会文化分析,包括社会认同理论、社会认知理论、刻板印象、文化熏陶和文化适应。社会认同理论强调个人在群体中的地位对自尊的影响,社会认知理论探讨了观察学习的过程。研究如Sherif的夏令营实验和Bandura的Bobo娃娃实验揭示了社会认同和模仿行为的作用。刻板印象和文化熏陶展示了文化如何塑造个体行为。最后,文化适应和全球化对移民和文化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
摘要由CSDN通过智能技术生成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整理了IB心理最常考的理论和最经典的研究!本套IB心理笔记共覆盖三个板块:社会文化分析 Sociocultural approach生物分析 Biological approach认知分析 Cognitive approach。

1社会认同理论 Social Identity Theory

A. 理论:

社会认同理论基于这样一种假设:一个人既有个人自我(an individual self),也有社会自我(a social self)。人们的自尊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他们在社会群体中的地位。

Tajfel (1970)认为人的社会自我形成有三个关键阶段:

(1)Social categorization

在群体分类阶段,我们会把人们划分为内群体(in-groups)和外群体(out-groups),个体会更加认同自己所属的内群体。内群体和外群体同质性(in-group and out-group homogeneity)会导致对一个群体里的人过度概括。

比如我们身为IB学子,可能会认为所有IB学生都很擅长时间管理,而非IB学生每天都比较轻松。这或许是群体同质性导致的错觉。 (2)Social identification

在群体认同阶段,我们强烈认同自己所在的内群体,并遵守该群体内其他成员的规范和态度,产生一种归属感。 (3)Social comparison

在群体比较阶段,人们会认为自己的内群体更优秀,产生优越感(feel superior)。社会认同理论还预测,如果一个人有很多不同群体的身份,不同时刻会有不同身份变得突出显著(different group identities becomes salient and prominent),这个突出的身份更有可能影响我们的行为。

比如在美国如果受到种族歧视,我们的中国人身份会变得突出。而疫情期间面对网络上对留学生的指责,我们的留学生身份会变得突出。 B. 经典研究:

Muzafer Sherif (1954)研究类型:field experiment目标(aim):研究社会认同在冲突中对人的影响

过程(procedure):研究人员组织了一个夏令营,22名男孩被随机分配到两组。在第一阶段,群体分类(social categorization)发生了。男孩们为他们的团体取了名字——鹰队(The Eagles)和响尾蛇队(The Rattlers)。之后研究人员制造了一个冲突,使得一个群体从另一个群体的损失中获益。

接下来是第二、三阶段:群体认同(social identification)与群体比较(social comparison stage)。男孩们的队伍身份变得突出显著。两个群体内部的团结度都提高了,并且互相表现出敌意,比如偷走其他群体的旗帜。

在第四阶段,研究人员创造了需要合作的情况,努力实现一个共同目标缓解了两个群体间的紧张关系。

结果(Results):这个研究证明了社会认同理论。男孩们通过分组产生了群体自我(social identities),群体之间的偏见导致了群体间冲突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