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日反思读书

一个太过文艺的人注定不会太快乐。心里有爱、有善良。骨子里住着孩子般的纯真,但又往往多愁善感。容易感知美好,也更容易体会悲伤,他喜欢文字却往往不善言辞,不是文字太少,而是感受太多—— 三毛

某一个四月的下午,阳光热烈的照射在阳台上,阴影被赶到了小小的角落里。在这样的时刻, 他搬了把椅子到阳台上,坐在椅子上,捧着一本书在温暖的阳光下一页页读着。阳光映照在纸页上,随着他翻页的动作不断地流过新的纸页,时间渐渐逝去。

在他的记忆中,有许多类似于上面的时刻,读书已经成为了他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面,甚至于不可或缺。不过他自己并不能清楚地说明这其中的意义,只触及到了非常模糊的轮廓,甚至于这一点他也没有太多的自信。

阅读不同的书,收获很不一样。有时是一种强烈地感受;有时是一个审美的对象;有时是一种成熟的经验;有时是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有时可能只是一份沉默。

随着涉猎渐渐广泛,他的知识拓宽了,若有所失的感觉却弥漫开来。他最开始一直认为这种缺失的对象是一种情感,慢慢却发现其实并不完全符合。也许他应该多想想自己曾经阅读过的许多经典书籍,这可以算做是一些成就。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对于这种长期投入的价值产生了怀疑。

这又回到阅读的意义上面,现有的众多解释完全不能让他满意。他不禁要问自己一个问题:继续投入几年的时间阅读经典书籍能改变些什么?

他最开始的答案是应该根本不会有太大的改变,这种答案显然不能够支撑他继续阅读下去,可是让他直接放弃也不容易做到,迷茫由此扩大。

他仍旧在坚持阅读,这点得益于他在过去的迷茫阶段所得出的一条原则——当再次处于迷茫中时,不要啥都不做而应该抛开任何意义的干扰做点事情。

最近他在阅读费老的《中国文化的重建》时有了一些特别的想法。

其实他的迷茫、若有所失的感觉表明他已经处于一个新的阶段,这个阶段与他持续投入时间阅读的阶段根本的分歧在于他对知识扩展的期望值下降了。在这个阶段他更迫切期望对现有的知识进行转化整合以提升自己的智慧,让自己的工作生活变得更好一些,伏案继续阅读更多的书显然已经不能支撑这一目标,怀疑也随之产生。

《中国文化的重建》这本书整理了费老在许多会议上针对中国文化的即兴发言,不同的主题中多次提到自己学术生涯。《江村经济》、《乡土中国》、《皇权与绅权》、《生育制度》等等这些书籍代表了费老不同阶段的学术生命。抛开这些书的内容,他想问一个这样的问题:这些书是怎样写出来的?

按照他的理解,这些书主要来自于实地调查、个人思考、学术交流。这些书是一种创造,它是作者通过一些特定的方法对特定社会发展阶段经济、文化等不同维度的认识,它是对个人所掌握的知识的升华,这也是他所期求的目标。

这样看来他现在正处于一个拐点,他需要更多的观察、思考、交流、实证、试错等具体的行动,这些才是他这一阶段的重点,这些也是走出迷茫的钥匙。那这个钥匙凭何而来?这正是过去相对较长时间地阅读思考给他带来的改变!基于这点,他对阅读意义的怀疑也倒塌了!

他又回到了一个起点!是时候整理行装,重行行了!

​ 龙瑜 2022 年读书日记录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