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精选了《自身免疫疾病治疗靶点IL23A》《血管生成调控靶点ANGPT2》《文献分享:抗疟原虫AMA1特异性人源抗体开发》《文献分享:胃癌和胰腺癌靶点CLDN18.2》四篇文章。以下为各研究内容的概述:
自身免疫疾病治疗靶点IL23A
IL23A是白细胞介素-23α亚单位,又称为IL-23p19,与IL12B结合形成促炎细胞因子IL-23,在先天和适应性免疫中发挥不同的作用,由树突状细胞或巨噬细胞等抗原提呈细胞释放,与由IL12RB1和IL23R组成的异二聚体受体复合物结合。IL-23信号通路在驱动人类慢性疾病,对许多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机制至关重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炎症性肠病(IBD)。
血管生成调控靶点ANGPT2
ANGPT2是一种血管生成素,又称为ANG-2,它可以与TEK/TIE2结合,竞争ANGPT1结合位点,并调节ANGPT1信号。Ang2与TIE2受体结合,具有相同的亲和力,诱导其拮抗作用,但不与TIE1结合。ANGPT2广泛参与血管生成、骨生理、脂肪组织生理过程以及病理条件下炎症、心脏肥大、类风湿、肿瘤等疾病的发生发展。
文献分享:抗疟原虫AMA1特异性人源抗体开发
间日疟容易传播,且在肝脏中休眠,反复复发会增加临床负担,因此需要新的治疗方法来预防间日疟。抑制肝细胞和红细胞侵袭的靶向治疗对于减轻总体疾病负担和消除疟原虫(Pv)至关重要。子孢子和裂殖子使用的侵袭机制的一个重要部分是顶膜抗原1(AMA1)与冲绳颈蛋白2(RON2)C端部分的细胞外β发夹环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抗体或肽阻断PfAMA1或PkAMA1与PfRON2或PkRON2的相互作用可抑制入侵,证实 AMA1-RON2的相互作用对于疟原虫生命周期很重要。利用针对子孢子抗原的人类单克隆抗体可能是预防疟疾感染和相关疾病的一种有前途的方法。
2024年12月4日,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了一篇名为“Potent AMA1-specific human monoclonal antibody against Plasmodium vivax Pre-erythrocytic and Blood Stages”的文章,该研究从Pv暴露个体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鉴定了12个Pv顶端膜抗原1(PvAMA1)特异性人单克隆抗体。它们已被证明可以阻止PvAMA1与PvRON2结合。PvAMA1是子孢子和裂殖子侵袭所必需的,使其成为一个独特的治疗靶点。研究发现了最有效的humAb(称为826827)在嵌合FRG-humHep小鼠模型中阻止Pv感染的效果,它可以阻止RON2环结合,并在体外多个临床分离株和体内持续预防血液阶段和子孢子感染。
文献分享:胃癌和胰腺癌靶点CLDN18.2
近年来,随着CLDN18.2(Claudin18.2)在胃癌和胰腺癌中的研究进展,CLDN18.2有望成为胃癌和胰腺癌的治疗靶点。CLDN18.2是一种紧密连接蛋白,选择性地在癌细胞中表达,而在正常组织中很少表达,这使其成为有吸引力的靶向治疗候选药物。单克隆抗体(如Zolbetuximab)、双特异性抗体和抗体-药物偶联物等疗法在改善临床结局方面显示出巨大潜力。早期临床试验显示了强大的抗肿瘤活性,特别是与化疗和免疫治疗方案的联合应用。然而,患者选择、耐药机制和毒性管理等挑战仍然至关重要。
2024年12月1日,Alireza Tojjari团队在Cancer Lett上发表了一篇名为“Emerging targets in gastric and pancreatic cancer: Focus on CLDN18.2”的文章,该文章就CLDN18.2在胃癌和胰腺癌治疗中的应用现状、临床进展及未来发展方向进行综述。
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可查看文章原文和相关抗体序列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