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路上,发现有的车头顶是光的,有的车会有一个这样的凸起,鲨鱼鳍的形状,让我不禁想起赛文的冰斧。你的车头顶有这个鲨鱼鳍吗?它的作用是什么?咱们今天就来研究研究。
找了个车库,随机统计了一百辆车。有38辆头顶是光秃秃的,有8辆头顶是一根线或者很神奇的形状,剩下54辆车,头顶都是这样的鲨鱼鳍,为什么呢?走,查资料去。
原来,由于汽车对密封性要求高,车内信号就不太好,于是给汽车设计了天线,所以这个鲨鱼鳍内部其实是天线,用来增强车内的通讯信号。
那有人说我的车顶怎么啥也没有,天线呢,是不是减配了。没有,这些车的天线只是隐藏了起来,比如在后车窗区域,可能是喜欢光顺美的设计师的杰作吧。
那么天线没有被隐藏的车,上面为啥基本都设计成鲨鱼鳍的形状呢?遇事不决,流体力学。
这“鲨鱼鳍”有个专业名字叫“涡流发生器”,是飞机上的经典应用,可以延缓气流与机身分离,减小尾部涡流低压区,从而起到减小阻力,增加升阻比等作用。
减小阻力?那就等于省油啊,你的钱包有没有动一下?相传当年澳大利亚一位工程师在修飞机时钱包也动了。他想,这东西好呀,当机立断就申请了专利,转手卖给宝马公司,然后宝马就放到汽车上沿用至今。以上呢是在一个文章中看到,我试图想查到那个专利来佐证这故事的真实性,可惜没查到。
所以以上就当故事听吧,总之,历史的车轮就让这涡流发生器用在了汽车上。这玩儿意放汽车上,真能减阻,省油吗?刚刚提到涡流发生器能减阻由于其延缓了气流的分离,那咱就算算看。
建了个简化的汽车模型,用AICFD软件做外气动仿真,时速给108公里。
算完后,额。。。这有没有涡流发生器,分离点位置好像没什么变化呀,车窗下部都由于气流分离产生了低压的涡流区。
回想一下飞机的涡流发生器,都是一排一排斜着装的。好说,那就斜装一排。重新仿真,结果可喜可贺,果然可以清晰的看到分离延迟,车窗玻璃下方气流也基本可以平顺流过。
有了理论和仿真,迫不及待我拿手的实验了,实验室的材料总是这么丰厚富足,谈笑间就做了一排涡流发生器。
我又给车的玻璃贴了一些细线,用来观察气流分离位置,先测一下裸车的。
上路!可以看到第一、二排细线基本直的,第三排就乱了,说明这个区域气流已经发生分离,形成了涡流低压区,不再那么平顺流下去了。
然后给汽车上装备,加一排精致的涡流发生器。果然,下面一排的绳子也基本被吹直了,说明气流至少到车窗的下边缘以后才开始与车分离。
实验现象还比较明显,加了涡流发生器,延缓气流分离,减小车尾涡流低压区,理论上整车阻力自然就会减小,但具体能减小多少,没有条件测实车的。
那就看看仿真的计算结果,裸车的,统计一下风阻是338牛。加一排涡流发生器的车身阻力320N,涡流发生器所受阻力19N。
看这个结果,车身的阻力可能降一点,但涡流发生器本身还有阻力,加一起基本差不多,所以综合看,涡流发生器对于时速100公里的汽车,减阻效果可以忽略不计。在飞机上之所以有效,和飞机速度快息息相关。
在统计结果时我还偶然发现个有意思的现象,就是加一排涡流发生器的汽车,升力居然减小了131N。
最后做个总结:汽车顶部鲨鱼鳍是用来放天线增强车内通讯信号用的,而做成涡流发生器的形状,理论上能减阻,但实际由于汽车速度不高,基本没有减阻作用。但一排涡流发生器放车上,对于减小汽车升力,防止汽车发飘有点作用,所以在高速行驶的F1塞车上时而能见到。
本期就到这啦,下期见,拜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