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幅员辽阔,各种南北之争风起云涌。过年吃饺子还是汤圆? 豆腐脑应该是甜的还是咸的?洗澡更爽的是北方大澡堂还是南方小浴室?
以及,北方干冷和南方湿冷,哪个更冷?很多人的直觉是湿冷更冷。军事医学科学院做过相关实验。
将8个人分别放在AB两个房间,温度都是12度,风速都是0.5m/s,A房间湿度24%,模拟干冷;B湿度90%,模拟湿冷。人身上贴有热电偶和热流计,可测量皮肤平均温度和散热量,持续观测2小时。
得到结论,湿度大的B房间8人身体平均温度更低,且散热量更大。从这个实验的结果看,湿冷更冷。
但这结论是普适的吗?它的理论依据又是什么呢?干湿的区别是空气中水蒸气含量不同,那么从热力学角度看,空气中水蒸气含量增加后会有哪些变化呢?
首先对于热传导,水蒸气的导热系数小于干空气,也就是导热能力小于干空气,这是实测的结果,诸多论文中也有理论依据。
所以空气中水蒸气含量越大,导热系数就越小,导热能力就越差,那么人与空气间通过热传导损失的热量就应该越少。唉?你有没有发现这与湿冷更冷的结果是反的,别着急往下看。
第二种热量传递方式,热辐射。
常温范围内,你和周围环境会彼此相互辐射红外线,你辐射出去的减去你吸收的,就是你通过辐射交换的净热量。辐射出的只与你本身相关,不管是在干空气、湿空气还是其它任何环境,你辐射出的热量都是一样的。但吸收的就不同了,干空气中氧和氮等结构对称的双原子气体对红外线几乎没有吸收和发射能力,所以干空气不会向你辐射热量,而湿空气中的三原子气体水蒸气,对红外线具有较大的吸收和发射本领,你会吸收到水蒸气对你辐射的热量,那么你实际的热量损失就变小了。
这与湿冷更冷的结果还是反的。别着急往下看。
第三种热量传递方式,热对流。影响对流换热系数的因素众多,比如流动状态、流体物性等等,理论推导基本没可能,工程上也主要通过实验来测得。
但有一些趋势性的参考,比如比热容越大,携带热量能力就越强,对流换热会越强。那水蒸气的比热容比干空气大,湿空气的对流换热能力可能就更强,但这仅仅是一方面的考虑,还有太多其它影响因素,很难下定论。而且即便得出在某种情况下人在湿空气中对流散热更多,但湿空气中的热传导和热辐射散热少呀,所以综合后,也很难得出在湿空气中散热是多还是少的结论。
研究到这里很头疼,陷入僵局,如果前面实验湿冷更冷的结论是对的,感觉并没有找到有力的证据。
突然我发现我忽略了一件事,就是前面实验中,8个人都穿了衣服,而且还穿不少,原文是这么描述的:受试者穿战士衬衣、长衬裤、绒衣、绒裤、棉罩衣裤、锦纶底袜和解放鞋,戴的确良单帽。静坐于小园凳上,阅读书报。
我之前的所有分析都是基于环境中干空气和湿空气与人之间的作用,并没有单独考虑衣服,因为我觉得衣服存在与否并不影响干空气和湿空气的热交换规律。但进一步查阅发现有没有衣服的结果还真不一样。
美国陆军军需研究中心的实验中,6名测试者身穿单薄衣服,它特意强调单薄,意在约定于没穿。6人分别在干、湿两种环境中静坐2小时,测得它们的体温以及耗氧量竟然几乎没有差别。
这说明没穿衣服时,在热传导、对流、辐射的综合作用下,人在干湿两种环境中的散热量基本一样,干冷湿冷对人来说没差。这两个实验结果一对比,差别就是衣服了。
进一步查阅,了解到一个全新概念:毛细冷凝。
就是一般的冷凝,得是空气相对湿度大于100%,水蒸气才会变成小水滴析出,而毛细冷凝是指在比如衣物纤维这种毛细结构中,由于气相分子平均自由程小等原因,使湿度即使没有到100%,水蒸气也能液化成小水滴析出,这些小水滴就会挤走空气,充斥在孔隙中。
衣服保暖的原理咱之前讲过,主要靠孔隙里的空气,这下好了,一些孔隙被小水滴占领了,衣服的导热性肯定大幅度提升,保暖性就便差了,人便感觉冷了,我想这应该就是湿冷更冷的真正原因。并不是因为空气变湿后热交换能力有多大变化,而是空气变湿后,衣服发生毛细冷凝,微观结构改变致使衣服导热性增加,让你的热量更多的散出了。
当然,前述分析的所有情况,都是在人安静状态下,默认毛孔近似关闭,忽略皮肤蒸发散热。一旦你动起来,或者环境温度高,毛孔肆意打开进行蒸发散热后,由于蒸发散热效率高,它就是你与环境热交换的重要途径了,一切对蒸发散热有影响的因素就是主导因素,比如湿度,空气越湿,越不利于皮肤表面蒸发,不利于散热,这也是人们常说的越湿还越热的原因。
本期就到这里,下期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