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R基础知识

合成孔径雷达SAR基础知识

一、光学遥感和雷达遥感的区别

光学遥感是传感器接收地物对太阳光的反射信号成像,受天气影响很大。

雷达遥感(属于主动遥感方式)主要通过雷达传感器主动的向地表发射电磁波,地表对雷达传感器有一个回波,雷达传感器会把地表的回波信号成像的过程。

image-20220721142947285

孔径:就是天线,用来接收电磁波和发射电磁波的装置。

1、早期的雷达

真实孔径雷达RAR:它的天线长度和能获取到地表雷达的分辨率成正比关系,即成像分辨率雷达天线长度成正比。

2、后期的雷达

合成孔径雷达SAR(Synthetic Aperture Radar):是一种雷达获取技术。

解释:用一个小天线作为单个辐射单元,将此单元沿一直线不断移动,在不同位置上接收同一地物的回波信号并进行相关解调压缩处理的侧视雷达。可以获取高分辨率的地球表面图像,是目前广泛的雷达系统。

image-20220721143131641

雷达传感器发射的电磁波叫微波,微波的工作波段在1mm~1m的波长范围,

注意:SAR系统观测到的是电磁波入射地球表面后反射(后向散射)的雷达脉冲的强度和相位信息。这个信息编码到雷达坐标系统下,即斜距坐标系,被记录下来。在一些应用中,需要将SAR数据从斜距坐标系转到地理坐标系。这个过程就是SAR数据的地理编码(Geocoding)。

二、SAR参数–波长

微波中常用的波段:

常用的有

P波段:P-band = 23~65cm,穿透能力强,可以穿透植被,叶面渗透;

C波段:C-band = 3~5cm,属于折中波段,高分三号属于C波段;

L波段:常用于地质制图,大型特征

X波段:常用于冰雪识别,小型特征

image-20220724205414306

三、SAR参数–极化

极化:电磁波振动的矢量方向,即电场的方向

传感器发射电磁波是各个方向都有,经过一个滤波,只让垂直方向的电磁波通过,可以实现垂直方向的电磁波入射地球表面,反射的回波也是只允许垂直波通过。

电磁波发射分为水平波(H)和垂直波(V),接收也分为H和V。极化是微波的一个突出特点,极化方式不同返回的图像信息也不同。

极化方式表示方式表示含义
单极化HH或者VV水平发射水平接收或垂直发射垂直接收。对一个区域一次成像只能有一种结果储存。
双极化(HH)水平发射水平接收和(HV)垂直发射水平接收在一种极化模式的同时,加上了另一种极化模式
全极化同时有(HH)(HV)(VV)(VH)四种能同时发射H和V

字母代表极化方向,放在第一个字母代表接收,放在第二个字母代表发射出去的

光学影像是彩色、真彩色的,能看清地物是什么地物类型。

雷达获取的是地表的回波信号,回波信号的强弱反应在图像上就是亮度的强还是暗,回波强度越强,图像上的颜色就越亮。

同极化(HH和VV)的成像会比交叉极化(HV和VH)的成像强一些。

image-20220724144054485

四、SAR参数–入射角(视角)

光学影像成像是星下点成像,卫星垂直成像,中心统一,成像是星下点的图像;

雷达传感器是侧视成像,微波、电磁波入射地表有一个角度去入射,即为“入射角”,再接收回波,

入射角的大小和回波信号的强弱有关系,入射角越大,回波信号越弱;每个卫星的入射角范围不同,根据模式而定,如哨兵数据是38°左右,中国根据宽幅而定;

image-20220724145904713

image-20220724145918734

五、SAR的散射机制

雷达图像记录的是地面雷达后向散射的估算值,后向散射的强弱和地表的粗糙度、地表的几何形态等因素有关;主要有5种:

1、表面和体散射:

  • 表面散射:非常光滑的表面的波会成镜面散射,导致回波很少,所以呈现的结果很暗,比如水体、湖面,在雷达图像上经常表现暗区域;光学图像上表面暗是因为吸收,和雷达图像不同;地表粗糙的表面可以得到更高的后向散射;

  • 体散射:如树、森林,粗糙度大,后向散射效果会比表面散射好一些;

    image-20220724154844177

2、双汇波(Double Bounce)

多见于城市区域,组成二面体的几何结构,有二面角,有表面反射,遇到墙面,进行二次表面反射,二次表面反射的能量会被传感器记录下来,信号更强,颜色更亮;

image-20220724154832986

3、组合散射

组合散射包括表面散射、体散射、双汇波等,常见于森林。

  • 上层:林冠层

  • 中间:树干层

  • 下面:地面层

    image-20220724154816670

4、穿透散射

和微波的波长有关,波长越长,穿透能力越强;如下图X波段只能接收森林表面的波段,C波段可以接收树干的信息,而L波段可以得到地面的信息,不受森林树枝树干的影响;

image-20220724155055489

5、介电属性散射

六、SAR图像的理解

SAR图像的单波段的,是黑白的,是相干系统,有噪声,雷达的工作波段在微波,微波的波长常,微波的信号之间会有噪声,有麻点点,灰度越大,代表颜色越强,后向散射越强。

多视和滤波处理可以抑制斑点噪声

七、SAR的观测几何

光学图像常说的分辨率只有一个,比如:当像元是一个正方形,分辨率是10米,则表示x和y方向都是10米

而SAR的观测几何有2个,一个是平行于飞行方向(方位向分辨率Azimuth),一个是垂直于飞行方向(距离向分辨率Range

由于雷达在原始拍摄的时候的方位向和距离向的采样间隔不一样,所以需要用到微波的脉冲压缩技术,就是为了解决成像问题,经过一系列的预处理,就可以得到方位向和距离向一样的结果,最终得到的地理编码的结果就可以和其他光学数据、矢量数据相套合。

1、距离向分辨率(Range)

垂直于飞行方向

  • 斜距(Slant range):雷达到目标的距离方向,雷达探测斜距方向的回波信号;
  • 地距(Ground range):将斜距投影到地球表面,是地面物体间的真实距离。

2、方位向分辨率(Azimuth)

平行于飞行方向

image-20220724154733847

八、SAR图像的几何特征

1、斜距投影

雷达图像的构像几何学属于斜距投影类型,雷达的原始图像为斜距影像。

斜距投影以天线为中心,以斜距为半径的同心圆在像面空间上的投影

  • 方位向的比例尺是一个常量
  • 距离向的比例尺由地面目标的位置和该目标到雷达天线的距离决定
image-20220724171416562

可表示为 最大制图分辨率 = 斜距 S R sin ⁡ θ 可表示为\\ 最大制图分辨率=\frac{斜距S_R}{\sin{\theta} } 可表示为最大制图分辨率=sinθ斜距SR

下图为斜距影像和地距影像,可以看出,斜距影像会把地物压缩,细小的河流、道路会很不清晰,一般是方位向的压缩,这可以通过预处理的”多视“来解决。

image-20220724171246508

2、透视收缩

在雷达成像中,地物目标的位置在方位向是按飞行平台的时序记录成像的,在距离向是按照地物目标反射信息的先后记录成像的

  • 在高程上即使微小变化都可造成相当大范围的扭曲
  • 这些诱导因子包括透视收缩、叠掩、阴影

透视收缩多见于山体,当山面向传感器的时候,面向雷达一面的信号被压缩,被压缩后在图像上表现为较高的亮度;需要提供高分辨率的DEM数据,透视收缩可以通过“几何校正”和“辐射定标”进行校正。

image-20220724171233347

3、叠掩

当面向雷达的山体非常陡峭时,传感器会先接收到山顶的信号,因此在图像的距离方向,山顶与山底的相对位置出现颠倒,本来应该是山底的位置变成了山顶,这种信号错误的情况无法校正。也出现在城市楼非常高的情况。

image-20220724171147953

4、阴影

雷达照射不到的地方就是阴影,这种情况无法校正。

image-20220724205351413

九、星载SAR获取模式

1、条带模式–Stripmap

当运行Stripmap SAR时,雷达天线可以灵活的调整,改变入射角以获取不同的成像宽幅。

image-20220724171126650

2、扫描模式–ScanSAR

ScanSAR的宽幅非常大,可以达到几百公里×几百公里;

扫描模式是共享多个独立sub-swaths的操作时间,最后获取一个完整的图像覆盖区域。

image-20220724171027226

3、聚束模式–Spotlight

当执行聚束模式采集数据时,传感器控制天线不停向成像区域发射微波束。

聚束模式与条带模式主要区别:

  • 在使用相同物理天线时,聚束模式提供更好的方位分辨率;
  • 在可能成像的一个区域内,聚束模式在单通道上提供更多的视角;
  • 聚束模式可以更有效的获取多个小区域。

image-20220724171947649

十、SAR的数据类型

1、单视复数(Single Look Complex-SLC)

  • SAR数据由实部和虚部构成,实部反应的是强度,也就是振幅虚部反应的是相位,一个SAR数据由振幅和相位组成的,是一个复数数据;

  • 相位分布在 − π ∽ π 之间 {} 相位分布在-\pi\backsim\pi之间 相位分布在ππ之间

  • 做InSAR(至少2景)主要用的是相位信息,因此InSAR处理必须用SLC数据

2、强度(Intensity)数据

对单通道SAR(1个时相,1景的SAR)系统来说,相位没有提供任何信息,振幅(或强度、能量)是唯一有用的信息

十一、雷达的应用

雷达数据–合成孔径雷达–SAR

1、SAR图像基本应用

  • 雷达可以进行全天候观测,并且可以透过云层覆盖;
  • 自然应急救灾、农业估产、森林资源调查、军事应用、干旱检测

2、InSAR(干涉SAR)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及差分InSAR(D-InSAR)技术是近十几年来发展非常迅速的微波遥感技术。由于它具有全天候、全天时、覆盖面广和高精度获取地表形变信息的能力。能达到厘米级精度,采用短基线干涉像对序列,能达到毫米级精度。

InSAR的两个方面应用:DEM提取和地表形变监测

以上即使最近学习SAR的笔记传送门,有不对之处,还望大家批评指正,共同学习呀!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14
    点赞
  • 94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3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3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