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讨厌的勇气》书摘&心得之一切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4)

文章探讨了人际关系中的权力斗争和复仇心理,引用了阿德勒心理学的观点,指出愤怒和冲突往往源于对胜利的追求,而非单纯的对错。作者提出,理解和接纳目的论,避免权力之争,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关键。承认错误并不等于失败,而是一种成长和沟通的机会。
摘要由CSDN通过智能技术生成

作者: 岸见一郎 / 古贺史健
译者: 渠海霞
是一本惊艳的书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的书

人际关系中的“权力斗争”与复仇

  • 青年:好啦,先生。目的论只是一种诡辩,精神创伤确实存在!而且,人根本无法摆脱过去!先生您也承认我们无法乘坐时光机器回到过去吧?
    只要过去作为过去存在着,我们就得生活在过去所造成的影响之中。如果当过去不存在,那就等于是在否定自己走过的人生!先生您是说要让我选择那种不负责任的生活吗?(小伙子有点诡辩啊,啥奇奇怪怪的逻辑)
  • 哲人:是啊,我们既不能乘坐时光机器回到过去,也不能让时针倒转。但是,赋予过去的事情什么样的价值,这是“现在的你”所面临的课题。
  • 青年:那么,我来问问您“现在”这个话题吧。上一次,先生您说“人是在捏造愤怒的感情”,是吧?还说站在目的论的角度考虑,事情就是这样。我现在依然无法接受这种说法。
    例如,对社会的不满、对政治的愤怒之类的情况怎么解释呢?这也可以说是为了坚持自己的主张而捏造的感情吗?
  • 哲人:的确,我们有时候会对社会问题感到愤怒。但是,这并不是突发性的感情,而是合乎逻辑的愤慨。个人的愤怒(私愤)和对社会矛盾或不公平的愤怒(公愤)不属于同一种类。个人的愤怒很快就会冷却,而公愤则会长时间地持续。因私愤而流露的发怒只不过是为了让别人屈服的一种工具而已。
  • 青年:您是说私愤和公愤不同。
  • 哲人:完全不同。因为公愤超越了自身利害。
  • 青年:那么,我来问问您私愤的事情。如果无缘无故地被人破口大骂,先生您也会生气吧?
  • 哲人:不生气。
  • 青年:不许撒谎!
  • 哲人:如果遭人当面辱骂,我就会考虑一下那个人的隐藏的“目的”。不仅仅是直接性的当面辱骂,当被对方的言行激怒的时候,也要认清对方是在挑起“权力之争”。
  • 青年:权力之争?
  • 哲人:例如,孩子有时候会通过恶作剧来捉弄大人。在很多情况下,其目的是为了吸引大人的注意力,他们往往会在大人真正发火之前停止恶作剧。但是,如果在大人真正生气的时候孩子依然不停止恶作剧,那么其目的就是“斗争”本身了。
  • 青年:为什么要斗争呢?
  • 哲人:想要获胜啊,想要通过获胜来证明自己的力量。
  • 青年:我还是不太明白。您能举个稍微具体些的例子吗?
  • 哲人:比如,假设你和朋友正在讨论时下的政治形势,谈着谈着他们之间的争论越来越激烈,彼此都各不相让,于是对方很快就上升到了人格攻击,骂你说:“所以说你是个大傻瓜,正因为有你这种人存在我们国家才不能发展。”(太真实了,网上有时会因为各种小事吵得不可开交然后莫名地上升到人身攻击)
  • 青年:如果被这样说的话,我肯定会忍无可忍。
  • 哲人:这种情况下,对方的目的是什么呢?是纯粹想要讨论政治吗?不是。对方只是想要责难挑剔你,通过权力之争来达到让不顺眼的你屈服的目的。这个时候如果你发怒的话,那就是正中其下怀,关系会急剧转入权力之争。所以,我们不能上任何挑衅的当。
  • 青年:不不,没必要逃避。对于挑衅就应该进行回击。因为错在对方。对那种无力的混球就应该直接挫挫其锐气,用语言的拳头!
  • 哲人:那么,假设你压制住了争论,而且彻底认输的对方爽快地退出。但是,权力之争并没有就此结束。败下阵来的对方很快转入下一个阶段。
  • 青年:下一个阶段?
  • 哲人:是的,“复仇”阶段。尽管暂时败下阵来,但对方会在别的地方以别的形式策划着复仇,等待着进行报复。
  • 青年:比如咧?
  • 哲人:遭受过父母虐待的孩子有些会误入歧途、逃学,甚至会出现割腕等自残行为。如果按照弗洛伊德的原因论,肯定会从简单的因果律角度归结为:“因为父母用这样的方法教育,所以孩子才变成这样。”就像因为不给植物浇水,所以它们才会干枯一样。这的确是简单易懂的解释。
    但是,阿德勒式的目的论不会忽视孩子隐藏的目的——也就是“报复父母”。如果自己出现不良行为、逃学,甚至是割腕,那么父母就会烦恼不已,父母还会惊慌失措、痛不欲生。孩子正是因为知道这一点,所以才会出现问题行为。孩子并不是受过去原因(家庭环境)的影响,而是为了达到现在的目的(报复父母)。(依旧觉得,能够为孩子的未来或者健康担忧的家长,是否会比无人知晓中的父母要好一些呢。类似于报复性熬夜,打工人工作了一天想要拥有对时间的掌控权而产生的想法,孩子的不良行为会不会也是在找回生活的掌控感呢。而非是对虐待自己的所谓父母进行报复)
  • 青年:是为了让父母烦恼才有问题行为?
  • 哲人:是的。例如,看到割腕的孩子很多人不可思议地想:“为什么要做那种事情呢?”
    但是,请想象孩子的割腕行为会对周围的人——比如父母——带来什么影响。如此一来,行为背后的“目的”就不言而喻了。
  • 青年:……目的是为了复仇吧?
  • 哲人:是的。而且,人际关系一旦发展到复仇阶段,那么当事人之间几乎就不可能调和了。为了避免这一点,在受到争权挑衅时绝对不可以上当。

承认错误,不代表你失败了

  • 青年:那么,如果当面受到了人格攻击的话该怎么办呢?要一味地忍耐吗?
  • 哲人:不,“忍耐”这种想法本身就表明你依然拘泥于权力之争。而是要对对方的行为不做任何反应。我们能做的就只有这一点。
  • 青年:不上挑衅之当这种事情有那么容易做到吗?原本您是怎么说到要控制怒气的呢?
  • 哲人:所谓控制怒气是否就是“忍耐”呢?不是的,我们应该学习不使用怒气这种感情的方法,因为怒气终归是为了达成目的的一种手段和工具。
  • 青年:哦,这太难了。
  • 哲人:首先希望你能够理解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发怒是交流的一种形态,而且不使用发怒这种方式也可以交流。我们即使不使用怒气,也可以进行沟通以及取得别人的认同。如果能够从经验中明白这一点,那自然就不会再有怒气产生了。
  • 青年:但是,即使对方明显找碴儿挑衅,恶意说一些侮辱性的语言,也不能发怒吗?
  • 哲人:少年,你似乎木得真正理解。不是不能,而是没必要。易怒的人并不是性情急躁。而是不了解发怒以外的有效交流工具。所以才会说“不由得发火”之类的话。这其实是在借助发怒来进行交流。
  • 青年:发怒之外的有效交流……
  • 哲人:我们有语言,可以通过语言进行交流;要相信语言的力量,相信具有逻辑性的语言。(感觉因地制宜更为合适,对讲逻辑的人讲逻辑,说歪理的人say bye或者说歪理。)
  • 青年:……确实,如果不相信这一点的话,我们这种对话也就不会成立了。
  • 哲人:关于权力之争,还有一点需要注意。那就是无论认为之间多么正确,也不要以此为理由去责难对方。这是很多人都容易陷落进去的人际关系圈套。
  • 青年:为啥?
  • 哲人:人在人际关系中一旦确信“我是正确的”,那就已经步入了权力之争。
  • 青年:仅仅是认为自己正确就会那样吗?不不,这也太夸张了吧?
  • 哲人:我是正确的,也就是说对方是错误的。一旦这样想,辩论的焦点便会从“主张的正确性”变成了“人际关系的方式”。也就是说,“我是正确的”这种坚信意味着坚持“对方是错误的”,最终就会演变成“所以我必须获胜”之类的胜负之争。这就是完完全全的权力之争吧?
  • 青年:嗯。
  • 哲人:原本主张的对错与胜负毫无关系。如果你认为自己正确的话,那么无论对方持什么意见都应该无所谓。但是,很多人都会陷入权力之争,试图让对方屈服。正因为如此,才会认为“承认自己的错误”就等于“承认失败”。
  • 青年:的确是这回事。
  • 哲人:因为不想失败,所以就不愿承认自己的错误,结果就会选择错误的道路。承认错误、赔礼道歉、退出权力之争,这些都不是“失败”。
    追求优越性并不是通过与他人的竞争来完成的。
  • 青年:也就是说,若过度拘泥于胜负就无法作出正确的选择?
  • 哲人:是的。眼镜模糊了,只能看到眼前的胜负就会走错道路,我们只有摘掉竞争或胜负之争的眼镜才能够改变完善自己

人生的三大课题:交友课题、工作课题以及爱的课题

  • 青年:嗯。但还有问题,就是“一切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这句话。的确,自卑感是人际关系的烦恼,而且我也非常明白自卑感给我们造成的影响;对“人生不是竞争”这一点从道理上也承认。我无法把他人看成“伙伴”,总是在心里的某个角落把别人想成是“敌人”。这一点也的确如此。
    但不可思议的是,为何阿德勒如此重视人际关系,甚至都用“一切”这种程度的词来形容?
  • 哲人:人际关系是一个怎么考虑都不为过的重要问题。上次我就说过“你所缺乏的是获得幸福的勇气”这样的话,你还记得吧?
  • 青年:即使想忘也忘不了啊。
  • 哲人:那么你为啥把别人看成是“敌人”而非“伙伴”呢?那是因为勇气受挫的你在逃避“人生的课题”。
  • 青年:人生的课题?
  • 哲人:是的。很是重要。阿德勒心理学关于人的行为方面和心理方面都提出了相当明确的目标。
  • 青年:哦。那是什么样的目标呢?
  • 哲人:首先,行为方面的目标有“自立”和“与社会和谐相处”这两点。而且,支撑这种行为的心理方面的目标是“我有能力”以及“人人都是我的伙伴”。
  • 青年:请您等等。我得做一下笔记。
    行为方面的目标有以下两点:
    ①自立
    ②与社会和谐共处
    then,支撑这种行为的心理方面的目标也有以下两点:
    ①“我有能力”的意识
    ②“人人都是我的伙伴”的意识
    哎呀,我能明白其重要性。作为个体独立,同时能够与他人及社会和谐共处,这好像与我们之前的辩论内容也紧密相关。
  • 哲人:而且,这些目标可以通过阿德勒所说的直面“人生课题”来实现。
  • 青年:那么,“人生课题”又指什么呢?
  • sage:请从孩提时代开始考虑人生这个词。孩提时代,我们在父母的守护下生活,即使不怎么劳动也可以生存下去。但是,很快就到了“自立”之时,不能继续依赖父母而必须争取精神性的自立这一点自不必多言,即使在社会意义上也要自立,必须从事某些工作——这里不是指在企业上班之类狭义上的工作。
    此外,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朋友关系。当然,也会与某人结成恋爱关系甚至还有可能发展到结婚。如果是那样的话,就又会产生夫妻关系,一旦有了孩子还会出现亲子关系。
    阿德勒把这些过程中产生的人际关系分为“工作课题”“交友课题”和“爱的课题”这三类。又统称为“人生课题”。
  • youth:这里的课题是指作为社会人的义务吗?也就是类似于劳动或纳税之类的事情。
  • sage:不,请你把它理解为单纯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有距离和深度。为了强调这一点,阿德勒也曾用“三大羁绊”这样的表达方式。
  • youth:人际关系的距离和深度?
  • sage:一个个体想要作为社会性的存在生存下去的时候,就会遇到不得不面对的人际关系,这就是人生课题。在“不得不面对”这一意义上确实可以说是“义务”。
  • youth:哦,具体而言呢?
  • sage:首先,我们从“工作课题”来考虑。无论什么种类的工作,都没有一个人可以独立完成的。例如,我平时都在这个书房中写书稿。写作这项工作的确是无人能够代替、必须自己完成的作业。但即使如此,只有有了编辑的存在以及装订人员、印刷人员和经销或书店人员的协助,这项工作才能够成立。原则上来说,根本不可能存在不需要与他人合作完成的工作。
  • youth:广义上来说,也许如此。
  • sage:不过,如果从距离和深度这一观点来考虑的话,工作上的人际关系可以说门槛最低。工作上的人际关系因为有着成果这一简单易懂的共同目标,即使有些不投缘也可以合作或者说必须合作;而且,因“工作”这一点结成的关系,在下班或者转行后就又可以变回他人关系。
  • youth:的确如此。
  • 哲人:而且,在这个阶段的人际关系方面出现问题的,就是那些被称为自闭的人。
  • 青年:哎?请稍等!先生您是说他们并非不想工作或者拒绝劳动,只是为了逃避“工作方面的人际关系”才不想去上班的?
  • sage:本人是否意识到这一点暂且不论,但核心问题就是人际关系。例如,为了求职而发出简历,面试了却没被任何公司录取,自尊心受到极大伤害,思来想去便开始怀疑工作的意义。或者,在工作中遭遇重大失败,由于自己的失误致使公司遭受巨额损失,眼前一片黑暗,于是开始讨厌再去公司上班。这些情况都不是讨厌工作本身,而是讨厌因为工作而受到他人的批评和指责,讨厌被贴上“你没有能力”或者“你不适合这个工作”之类的无能标签,更讨厌无可替代的“我”的尊严受到伤害。也就是说,一切都是人际关系的问题。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