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课程设计衍生整理而成,有思路整理流程详解。
目录
一、系统架构
本电路由 信号检测模块(光控+声控)、逻辑处理模块(与非门TC4011)、延时控制模块(RC电路)和 执行模块(可控硅开关)四部分组成,实现“光线暗+声音触发→灯亮→延时熄灭”的核心功能。
二、电路原理
1. 信号检测模块
-
光控电路
- 光敏电阻RG:
- 光线强时(白天),RG亮阻(约10KΩ),将TC4011的1脚下拉至低电平(0.1V)
- 光线弱时(夜晚),RG暗阻(约10MΩ),1脚因R4分压升至3V(高电平)。
- 光控逻辑:只有当1脚为高电平(夜晚)时,后续声控信号才能触发电路。
- 光敏电阻RG:
-
声控电路
- 咪头MIC:将声音信号转换为电脉冲,经三极管9013放大后输入TC4011的2脚。
- 信号放大:
- 9013工作在放大区,MIC信号经C1耦合至基极,放大后由集电极输出至2脚。
- R1调节声控灵敏度:阻值越小,9013基极电流越大,声控越灵敏。
2. 逻辑处理模块(TC4011与非门)
-
与非门逻辑规则
- 输入全为高电平(1)时,输出低电平(0)。
- 任一输入为低电平(0)时,输出高电平(1)。
-
逻辑链分析
-
第一级与非门(U1A):
-
输入:1脚(光控)、2脚(声控)。
-
输出:3脚。
-
作用:仅当夜晚(1脚高电平)且有声(2脚高电平)时,3脚输出低电平。
-
-
第二级与非门(U1B):
-
输入:5脚(来自U1C)、6脚(来自U1A)。
-
输出:4脚。
-
作用:将3脚信号反相,触发延时电路。
-
-
3. 延时电路(UIC、UID)
- 4脚输出高电平时,D2导通,C3通过R5充电
- 充电时间常数:τ = R5×C3 ≈ 2.4MΩ×10μF = 24秒(理论值)。
- 放电时,C3通过R5缓慢放电,维持8/9脚高电平实现延时。
4. 执行模块(可控硅)
- 触发条件:当4011的11脚输出高电平时,G极获得触发信号,A-K导通,灯泡点亮。
- 关闭条件:11脚变为低电平时,可控硅在交流过零时自动关断,灯泡熄灭。
- 关键路径:4011的11脚电平由延时电路控制:C3放电至阈值时,8/9脚变低电平,11脚随之变低,关闭可控硅。
三、信号流程图解
光线暗 → RG阻值↑ → TC4011-1脚高电平
↓
声音触发 → MIC→9013放大 → TC4011-2脚高电平
↓
与非门U1A输出低电平 → U1B反相为高电平 → D2导通 → C3充电
↓
延时电路启动 → TC4011-11脚高电平 → 触发可控硅导通 → 灯亮
↓
C3放电至阈值 → 11脚变低电平 → 可控硅关闭 → 灯灭
四、核心元件/关键参数
元件 | 功能 | 关键参数影响 |
---|---|---|
RG | 检测环境光照,控制逻辑门使能 | R4调节光控灵敏度 |
MIC | 声电转换,触发信号输入 | R1调节声控灵敏度 |
TC4011 | 逻辑运算,控制延时与输出 | 与非门组合实现控制逻辑 |
C3+R5 | 延时电路核心,决定灯亮时间 | τ = R5×C3,增大R5延长延时 |
MCR | 无触点开关,控制灯泡通断 | 匹配负载电流与耐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