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不讲技术,给大家换换口味
聊聊我个人对发掘业务痛点、个人成长以及未来发展的一些思考
本文索引
发掘业务痛点、个人成长和未来发展的关系
如何发掘业务痛点
业务压力大怎么兼顾个人成长
如何训练自己的综合能力
四个章节是循序渐进的,建议顺序阅读。篇幅有些长,请耐心读完
(一)发掘业务痛点、个人成长和未来发展的关系
先问个问题:发掘业务痛点和个人成长这两点冲突么?
我猜,大部分人会回答“不冲突”
理想情况:解决业务痛点的技术方案,同时满足新技术的探索,最终业务痛点解决了,个人技术能力提升了,皆大欢喜
但骨感的现实却是:这样的需求基本可遇不可求,FE大部分工作依旧是简单重复的体力活,做页面,码代码。
相信多数程序员的心声是:“想做有挑战的需求,但没人给我提”
那可能有人会说,业务痛点应该是产品该干的事,技术嘛,你提需求我给你实现就好了
这句话本身没毛病,术业有专攻,尤其让一个技术去思考业务痛点,会花费更多的时间,而且结果未知
常见的现象:技术同学处心积虑,思考了一个产品方案提给PM,不是石沉大海,就是被判为“不靠谱”
由此技术就更不愿投时间在业务思考上,有时间我宁愿多看看技术文章,做做demo
尤其工作没几年的同学,主要精力基本在技术沉淀上,在业务思考的时间确实较少
这本身并没有什么问题,不同阶段不同侧重点。但对于有一定经验和技术深度的同学,我建议可以往这方面多投入些精力,理由后面会谈到
问题2: 开发人员只做好需求就够了么
通常的回答:“当然不是,我们还要额外做很多事情,比如个人成长,业务沟通,资源协调,团队管理 ...”
确实,如果程序员只会写需求,并且在保质保量的前提下,那也顶多算60分
这种工作方式,短期糊口没问题,长期就不一定了, 而且这类程序员通常占大多数,等到30-35岁,可能就是职业生涯的终点了
问题3: 未来哪类人可能优先被淘汰
这个问题千人千面,先说说我的想法:
只会干“体力”活的
学习能力差,不愿与时俱进的
负能量满满的
上进心不强的
情商低的
人际关系差的
这里面并没有提到技术能力,因为技术能力是好奇心和学习能力的结果体现
工作几年后,曾经的技术激情慢慢退却,开始习惯不断重复的工作,新东西也学不动了,关键现有的知识应付工作足够用
(看看身边这样的人多么)
负能量,情商和人际关系,就属于能否良好融入团队了
基本上,未来优先被淘汰的属于:底层能力差的同学
问题4: 未来哪类人可能会走更远
这个问题同样千人千面
之前听过一个培训,里面提到FE的发展方向(仍在技术领域),具体如下:
技术类(广度:架构师;深度:领域技术专家、科学家)
管理类(技术管理者:经理,CTO;职业经理人:完整业务)
创业类(创始人;技术合伙人,技术高管)
顾问类(投资人:资本运作,投后服务;管理顾问:培训,团建)
大家可以根据个人特点,参考一下
另外,在一次尤雨溪的直播连线中,有人问到前端行业未来发展,他提到了三个方向:
原生语言工具链
全栈趋势
发掘痛点,解决实际问题
前两点侧重点在技术深度挖掘,基本属于纯技术领域。
我本身并不是学霸风格,相比于技术控,能切实帮业务解决问题会更让我有成就感。
(另一个成就感来源就是能带出一批牛人,这不是今天重点,就此略过)
所以就我个人来讲,更倾向于走:业务侧的技术管理路线 (有点像 技术经理和管理顾问的结合)
毕竟程序员到后面,拼的就是附加值了
道理很简单:一个工作10年的技术和一个工作两三年的比。你的工资可能是他的几倍,但你的开发效率可不一定能高多少, 那30岁的你最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