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论语》的15.32章中,记录了孔子的这样一句话:
“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
我第一次读到这句话时,一下子愣住了,以为哪里印错了。特别是中间的“耕也,馁在其中矣”。耕的意思是耕种,馁的意思的是饥饿。按说耕田就应该有饭吃,不会挨饿。可这句话却把耕田和挨饿画了个等号。
如果仔细品味,更能感受到其中的肯定语气。
“耕田吧,挨饿就在里面!”
如果把这句话放入到人生的大背景下,那似乎就是这样:
“耕田吧,耕田,耕田吧,耕田,年复一年,耕田吧,耕田,离挨饿不远......耕田啊,耕田,挨饿就在眼前......”
如此这样一思考,真让人不寒而栗。一幅幅人生的悲剧画面立刻像走马灯一样在眼前穿过......
是啊,多少个平凡的人生在耕田中消磨而尽。
当然这样理解,可能立刻被扣上“瞧不起劳动人民”的大帽子。在我收藏的文革版《论语》里,就对此大加批判,认为孔子的反动教育路线就是反对学生参加生产劳动。
不耕田,干什么呢?孔子给出了解决方案:
“学也,禄在其中矣”
“学习吧,俸禄就在里面!”
多么鲜明的对比,多么直白的话语。也是多么残酷的现实。
如果关于耕田和学习的这个道理太简单了,是说给不知道读书的人听的,那么在这句话的开头和结尾还有一个更深奥的道理,则是说给读书人的。
“君子谋道不谋食。“
”君子忧道不忧贫。”
我曾经凝视这两句话很多次,在心中思考的次数就更多了。
如果说,中间的“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是赤裸裸地描述现实的话,那么开头和结尾的两句话则比较含蓄,但也很残酷。
什么是道呢?这一定算得上汉语里最玄虚、最难解释的字之一。
引用一下《道德经》里的解释吧: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我觉得,“道”就是方法论。
进一步的含义就是对方法论的信仰,以及信仰的人群,比如道家、儒家、释家等。
我很喜欢《论语》,因为里面的话都很真诚。怎么知道里面的话真诚呢?因为里面的话可以相互印证,通过这样的印证,可以感受到孔子说的和他做的很一致。或者说,他是把心里话说出来给学生的。
以本文开头的话来说,孔子是很坦率地说出了自己的主张,自己的人生观和自己的方法论。立场非常鲜明,要学、不要耕,要谋道,不要谋食,要忧道,不要忧贫。
孔子这样说,他也确实如此做。比如《论语》的13.4章还记录了一个有关的生动故事: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 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 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翻译一下。
樊迟向孔子请教如何种庄稼。孔子说:“我不如老农。”樊迟又请教如何种菜,孔子说:“我不如老菜农。“等樊迟退出去了,孔子说:”樊迟真是小人。在上位者只要重视礼,老百姓就不敢不敬畏;在上位者只要重视义,老百姓就不敢不服从;在上位的人只要重视信,老百姓就不敢不用真心实情来对待你。要是做到这样,四面八方的老百姓就会背着自己的小孩来投奔,哪里用得着自己去种庄稼呢。”
这说明孔子真的很反对自己的学生问耕田的事。一旦有人这样,他非常生气,恨不得当面痛骂一顿。
孔子希望学生干什么呢?学习、谋道和忧道。
孔子希望学生如此,他自己也是如此。
举个例子,关于孔子晚年的事,有个著名的“西狩见麟”故事。
鲁哀公十四年春,狩(shòu寿,打猎)大野,叔孙氏车子(驾车人)鉏商获兽,以为不祥。仲尼视之,曰:“麟也。”
麟就是麒麟的意思,本来是吉祥之物,但是被鲁哀公的驾车人给打死了。这让晚年的孔子看了很伤心。联想起此前已经发生的爱徒颜渊和子路去世,孔子不禁发出一声长叹:
曰:‘吾道穷矣!’喟然叹曰:‘莫知我夫!’”
吾道穷矣,没有人能理解我了。
人是社会化的,是需要组织的,是需要群体的,是要有知音的。“吾道穷矣”,“莫知我夫!”太令人忧伤了。
在孔子去世1000多年后的北宋时代,河南程颢的程颐兄弟热爱儒学,并收徒讲课,“讲孔、孟绝学于熙、元之际,河、洛之士翕然师之。”
听说了有这样两位老师讲儒学的消息后,一个叫杨时的人“调官不赴,以师礼见颢于颍昌,相得甚欢。”
颖昌就是今天的河南许昌。
等到杨时学成将要离开时,程颢亲自送别这个优秀的学生。
其归也,颢目送之,曰:“吾道南矣。”四年而颢死,时闻之,设位哭寝门,而以书赴告同学者。
至是,又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一尺矣。
多么动人的一段求学故事。“程门立雪”也成为千古佳话。
不过,我更喜欢这里的“吾道南矣!”
因为杨时是回福建老家,在河南的南边,所以程颢说“吾道南矣!”意思是我所信仰的“道”要到南方去了。
一句吾道南矣,代表了老师对学生的认可,也代表了老师的寄托。杨时没有辜负老师的希望,把儒学真的带到了福建,带到了武夷山。数年后,朱熹在那里将其发扬光大,达到一个新的高峰。
2017年早春游武夷山时,我在朱熹的武夷精舍和“道南理崫”石刻前留恋许久。
在朱熹的思想中,很有代表性的就是格物思想,在他的《大学》补传里体现的最深刻。
“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
熟悉我的很多人都知道我的微信图标就是一个“格”字,也就是这个公众号的图标。这个公众号作者的别名当然也是以格字开始。当然,我创业的公司也就是叫格蠹科技。
我太喜欢这个字了,其实是我太喜欢这个方法论了。
为了把这个方法论可以传播给更多的人,在2021年的年初,一个通过现代科技手段传播传统文化的想法在我的大脑中逐渐清晰,它就是“盛格塾”。
下面这页PPT代表了我的希望。
以及我们对知识传播的核心理念。
说做就做,在格蠹小伙伴们“争分夺秒”的努力下,盛格塾的微信小程序版本于今天上午正式发布了。大家只要在微信小程序中搜索盛格塾就可以找到。
“君子谋道”,我希望能与热爱专研和格物的同行们一起学习,一起感悟,一起成长。若干年后,我们见面时,举杯相庆:“吾道盛矣!”
**************************************************
正心诚意,格物致知,以人文情怀审视软件,以软件技术改变人生
欢迎关注格友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