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和大家重温一下,我最爱的曾12条(正己准则)和曾8句(修身法则):
曾8句中有一句讲到:“唯正己可以化人,唯尽己可以服人”,它的意思是:唯有自己行为端正,才可能去感化影响别人;唯有全力以赴尽人事,才能使他人折服。唯正己可以化人,唯尽己可以服人,出自曾国藩语录。
他,晚清时期的“中兴名臣”,集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文学家于一身,实现了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被尊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中华千古完人。出身寒微,并无背景,相貌平平,天资也不聪颖,却能够在晚清那样专制、腐朽的体系中位极人臣,获得极高声誉,正因为他具有“正己化人”的精神。
回顾他的一生,道光二十年(1840)到北京做官,咸丰二年(1852)离开北京。在十多年里,曾国藩不光修身立志取得很大成绩,在仕途上的升迁也非常迅速。他一共经历了五次蜕变(他是中兴第一名臣,千古第一完人),总结如下:
第一次蜕变就是从思维转变:五次院试落榜(科举制度的介绍在结尾补充说明);针对性提升不足;从过去失败中复盘和总结出来,考试中缺乏大局观和整体气势;
第二次蜕变就是读书和交友:进入翰林院,发现自己见识狭隘,观念鄙俗,定立《自我管理的12条军规》重视读书和交友;
第三次蜕变就是炼胆炼心:10年7迁,到正二品官职。27岁进士,30岁做京官,40岁得罪了上司,对官场认识不成熟,书生本色,抓住机会开始办团练;
第四次蜕变就是受命团炼:走衡阳办团练,到46岁,军需粮草都没有,严肃刚直得罪了官场的尔虞我诈。发生契机48岁出山,精读道德经后,再次改变自己,改变脾气,锋芒毕露,容易得罪人,刚柔并济和知己知彼得以提升。
第五次蜕变就是创办湘军打败太平天国:借势借力,从弱者变成强者,组建幕僚,加强日课,有胆有识,影响命运的是转折点。
实际上,曾国藩刚到北京的时候,自我管理能力比较差,散漫无恒,用于学习的时间不多。但是立志“学做圣人”之后,他自我管理能力迅速提高。在日记当中,他给自己立下十二条做人的规矩和课程的标准:这十二条规矩和课程。
古往今来,凡能成大事者,无不在“修身”上有独到之处。曾子说过:“每日当三省吾身。”在诸位名人之中,曾国藩就是其中一个成功的范例。曾国藩在个人修养上最为严格,他每日静坐,反思己过,数十年如一日潜心修为。如下是曾12条自我管理准则:
1、持身敬肃。衣冠外貌保持整齐,心思神情端正严肃,时时刻刻都要警惕、检查自己的念头、举止中有无背离义理之处。平日闲居无事的时候宁静安泰,保养德性,一旦投于事务之中则专心致志,不存杂念。精神状态清澈明朗,就如同旭日东升,光彩照人。
2、静坐养性。每天不限什么时候,要拿出一定时间静坐养性,反省体悟自己天性中隐现的仁义之心。正襟危坐,凝然镇定,如同宝鼎一般沉稳。
3、早早起床。天色初亮就赶紧起身,睡醒了就不要再恋床。
4、读书专一。一本书没有读完时,不要再看其它书籍。东翻西阅随意读书,对自己的道德学问毫无益处。
5、阅读史书。曾国藩丙申年购置了一套《二十三史》,父亲要求他从头至尾认认真真的读一遍,才算不辜负其苦心,曾国藩至此之后,每天都仔细读上十页,要苦读十多年才算完成。在中国最有价值的书就是史书了,历史是真实的,政治潜规则都在里面。
6、说活谨慎。所谓祸从口出,很多人都因此招致祸患。所以君子对此要时刻注意,这是修身处世最重要的工夫。曾国藩认为自古以来最容易惹祸上身的就只有两条:一是长傲,二是多言。不要乱说别人坏话就好,开开玩笑无伤大雅,幽默细胞可以培养。
7、保养真气。真气存蓄于丹田之中,彻里彻外光明正大,所作所为毫无羞于对人说之处。
8、爱护身体。时刻以父亲的“节制操劳,节制欲求,节制饮食”训导作为健体却病的准则。
9、求学不倦。每天都应获知新学问,每天读书时将自己的心得记录下来,可以求取其中的深意。
10、技不荒疏。每月不可荒废旧技能,每月写作几篇文章,以此检验自己积存义理的多少。
11、饭后写字。饭后写半个时辰的字,所有文字方面的交际应酬,都可以作为练习写字的机会。凡事不可留待第二天去做,事情越积越多,就越难清理。
12、夜晚不门。夜晚出门容易使人耽搁正事,精神疲惫,务必戒除。
曾国藩的8句处世哲学,流传千古,我辈必学,具体如下:
1、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
曾国藩可谓是天道勤酬,从平凡到半个圣人最佳实践者。一个从小资质平庸的人,但勤字当头,到最终成就大学问、大事业,实在是我们普通人学习的楷模和典范。而对于那些有才的人,虽然天生有很好的资质,起点更高,与成功触手可及,但是也容易孤傲自大、故步自封,最终走向失败。如项羽、李自成等,占尽天时地利人和,却都因为骄傲而败亡。
2、勿以小恶弃人之美,勿以小怨忘人大恩
不要因为别人放大别人的缺点,从而忽视了他的优点,不要因为小小的恩怨就忽略别人的大恩。从历史的角度看不管是做人、做事,都没有绝对的正义和邪恶,至善近伪,成王败寇。每一个人从出生到生命的终止,都会犯错,只要与人相处,就免不了恩怨。但因为别人的一个错误或与别人的一点点恩怨,就把人一棍子打死,全盘否定,对他对己都是不公平的。忘记别人的恩情不免有失偏颇。何为理想?在我看来,就是能比较客观、公正地看待别人的缺点和不足,不感情用事。
3、说人之短乃护己之短,夸己之长乃忌人之长
'揭露别人的短处,实际上就是在隐藏自己的短处,夸奖自己的长处实际是在嫉妒或害怕别人的长处。
曾国藩看的太透彻了,他的智慧是常人不能及。俗话说得好,打人不打脸,揭人不揭短。自大与无知必会招来祸乱的种子。
4、唯正己可以化人,唯尽己可以服人
唯有自己品行端正,才可能去感化影响别人,唯有全力以赴人事,才能使他人折服。
5、久利之事勿为,众争之地勿往
能长久获利之事,不要长久做,所有人都想得到的地方不要前往。日中则移,月满则亏,物盛则衰。《论语》上说,危邦不入,乱邦不居。是同样的道理。
6,利可共而不可独,谋可寡而不可众,独利则败,众谋则泄。
取得的利益不可以自己独吞,这样很容易就会失败,谋划事情不要让太多人一起参与,会造成自己难以决断。
7、既往不恋,当下不杂,未来不迎
过去的不留恋,现在都不胡思乱想,未来的不迎合,过去的事情就算成就也罢,失败也罢,都是真实的存在。活在当下才是现实。
8、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群聚守口、独居守心。
大处着眼是说,看事情要高瞻远瞩,有全局意识,并且能够考虑长远,小处着手是说做事的时候要谨慎,着手细节,才能避免眼高手低的毛病。
总结一下,曾国藩一生奉行为政以耐烦为第一要义,主张凡事要勤俭廉劳,不可为官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政,在官场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补充内容:
科举考试四个等级:院试、乡试、会试、殿试这四个等级,院试也称童子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进行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
乡试是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
而会试是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
殿试则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