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喜欢读书的人并不多,因为读书很“苦”,而人的天性是懒惰的,除非兴趣促使,否则大多数人都不会选择主动“吃苦”。
也有少数人选择主动吃苦,因为若不想主动去吃学习的苦,就会被动吃生活的苦。人总是会经历一些事情,才会改变一些想法。
樊登,前央视主持人,也遭遇过人生困境。刚工作的各种焦虑,房贷车贷的显性压力,对前途未来的惶惑担忧,使他对当下环境无所适从。
这时,他拿起了一本书——《论语》。
这是先贤孔子的语录集,语言晦涩难懂,可充满哲理值得细品,特别适合此刻一筹莫展的樊登。
当他读到《论语·卫灵公》中的“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时,突然停了下来。
这句话什么意思呢,翻译下来就是:君子谋求道而不去谋求衣食。耕作,常常会有饥饿;学习,往往得到俸禄。君子担忧的应是否能学到道,而不是担忧贫穷。
人生的终极目标,是谋道还是谋食?这是项选择题,选择不同,人生就不同。孔子曾说“朝闻道,夕死可矣。”意思是如果能体会到道的妙处,就算是立即死去也毫无遗憾。可见孔子对“道”是何等重视。
孔子主张的“道”,指的是立身行事、治国安邦之道。在孔子看来,人生在世,应该追求“道”。只有追求仁道,才能体现出生命的意义与价值。而“食”指的是能够满足人们的基本生理需求的食物,以及人们赖以生存的其他物质资料。孔子主张的“道”,指的是立身行事、治国安邦之道。
《孟子》: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读书,就是提升“心想事成”的概率。“心不想,事不成”】
作家赫尔岑说:“书籍是最有耐心和最令人愉快的伙伴,在任何艰难困苦的时刻,它都不会抛弃你。”当你被生活拖入泥潭时,读书,可以给你改变的底气,推动你向更好的人生靠近。
只要你能坚持不懈,那些读过的书,终将改变了你的生活,也让你有了被看见的能力。
你在书本上花的任何时间,都会在某一个时刻给你回报。坚持读书,即使深陷泥泞,也依然可以仰望星空。
只有内心渴望的事情,才能被呼唤到可能实现的射程之内。首先要明白“心不想,事不成”。
法国考古学家、人类学家安德列·勒鲁瓦·古昂曾经探索人类进化的历史,他研究的是一个能动性的问题,即人类是如何通过获得语言与技术等文化而产生知性的。他留下了这样一句话:“人类天生就能够把自己的思考变成现实。”
人具有无限的可能,只要强烈地这样去想、去思考,持续地拼命努力,那么不管遭遇什么困难,都一定能够实现目标。
因此,绝对不能说“做不到”,甚至不能有这样的想法。在面对困难时,要相信自身能力的无限可能,这才是成功的先决条件。
不要给自己设限,持续抱有无穷无尽的探索之心与挑战精神,是将危机转变为机会的方法。
想要做成某件事……一直要思考到“看见”结果为止。换言之,就是对这件事持续抱有强烈的愿望。
【读书,引领我们“乐观构思,悲观计划,乐观实行”】
1984年,稻盛创办DDI(第二电电),后来在2000年与KDD和IDO合并成KDDI,后来成为继NTT之后,日本第二大、世界前十大综合通信企业。
当时,稻盛预见能用手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与任何人”交流的通信时代必将来临。而且,他不仅仅是想象,还将手机这一产品将具备怎样的潜力、普及到什么程度、以怎样的价格和规格在市场上交易等,都看得清清楚楚。
具体“看见”,指的并不是天马行空地任意想象。当时,稻盛通过京瓷正在从事的半导体零部件事业,对半导体技术革新的速度、规格和成本的变化都有了详细而具体的了解,因此能够做出精确的预测。
而且,在这个基础上,他能具体想象出手机的价格和套餐价格、通话费以及每月基本话费等详细价格设定,着实令人惊讶。
只有在还没做的阶段就怀有了“能行”的自信,才能叫作“看见结果”。
“乐观构思,悲观计划,乐观实行”,这是成就事业、变理想为现实时必需的态度。
【读书,体验高人的经历,转化为自己的经验,是一种耕耘心灵】
知识广而浅,等于什么都不懂。只有一门深入、探究到底,才能一通百通。
为了提升自己就要读书,希望大家都能认真地读好书。
一般而言,读书可以说是一种文化行为。文化在英文中写作“culture”,这一单词的词源来自拉丁语的“colere”,原本是“耕耘土地”的意思,后来引申为“耕耘心灵”。
英国思想家詹姆斯·艾伦将人的心灵比喻为庭园。自己的庭园是杂草丛生,还是开满了各种各样美丽的花朵,全部取决于对庭园的呵护与修整。既然文化的词源是“耕耘心灵”,那么读书也可以说是养护人类心灵的方法。
每个人所能体验的事情有限,但是书籍是知识的宝库,它反映了古今东西不同人们的各种不同的生活方式。通过书籍,我们能够体验别人的经历,将其转化为自己的经验。
【读书,为了深陷泥泞时,能有更多选择的权利】
龙应台曾给她儿子安德烈说过的这样一段话:
“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
李嘉诚说:“读书虽然不能给我们带来更多的财富,但它可以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机会。”只要有了机会,才能够拥有未来,才能够更多的选择。将来是你自己选择工作,而不是工作选择你。
奥巴马说:"你的未来,并不取决于你现在的生活有多好或多坏。没有人为你编排好你的命运,你的命运由你自己书写,你的未来由你自己掌握。"
《摇着轮椅上北大》是一部轰动全国的长篇报告文学。作者李春雷以诗意而细腻的笔触,讲述了梦想成为舞蹈演员的河北女孩郭晖因意外高位截瘫后,怀着永不言弃的精神,最终成为北大建校百年以来第一位残疾女博士的励志故事。
郭晖自强不息的精神和顽强不屈的毅力,诠释了苦难和命运对于强者的意义,向一代代青少年传递了直面挫折的勇气。
十三四岁就瘫痪、靠还能自主的双臂举着书阅读、举着笔写字开始继续小学课程的郭晖,不仅闯过了一道又一道生命关,还将疾病之痛转化为学习之乐,竟把自己送进了北京大学,残疾人郭晖创造了奇迹!就像郭晖,被残疾的躯体困在陋室后,如若不是书本知识让她的“前半生”有所寄托,她“摇着轮椅上北大”还有可能吗?进了北京大学,成为最优秀老师的学生、与最好学的同学为伍,还能阅览北大丰富的藏书,这让一路走来只有父母和书本陪伴的郭晖觉悟到,大学给予她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观察世界的眼光和胸襟。郭晖,尤其是她从北大毕业以后所做的一切都在证明,我们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不断向上,直至迈入高等学府,当然是为了攀登知识高峰,但更为了能帮助自己在仰望星空时能将那里的万千气象,看得更加真切,从而心中涌动起奋力前行的动力。
【读书,让你拥有打破人生边界的底气】
钱锺书先生说过:“如果不读书,行万里路,也只是个邮差。”,“没有一艘非凡的战舰,能像一册书籍,把我们带到浩瀚的天地。”你无法到达的地方,文字载你过去。你无法经历的人生,书籍带你相遇。那些读过的书,会一本本充实你的内心,让虚无单调的世界变得五彩斑斓。那些书中的人物,会在你深陷生活泥潭之时,轻声地呼唤,用他们心怀梦想,不卑不亢的故事,激励你抵御苦难,勇往直前。
读书,就是使你拥有打破人生边界的底气,积累不断超越自己的资本。
一个人越是想要精进,越需要书本的沉淀,和文化的加持。你只有不停地读书,才能不断提升自我,把人生的方向掌握在自己手里。
【读书,就是给自己一个人生逆袭的机会】
“每一本书都像一扇任意门,你想去哪里,都由你自己决定。”读书,就是给自己保留一个人生逆袭的机会。只要你能坚持不懈,那些读过的书,终将改变了你的生活,也让你有了被看见的能力。你在书本上花的任何时间,都会在某一个时刻给你回报。
坚持读书,即使深陷泥泞,也依然可以仰望星空。
【读书,会给你冲破困难的力量】
白岩松说:你会遇到很多烦恼的事情,苦难会折磨人。不过书读多了读出智慧,总可以好好地,正确地去面对各种各样突如其来的苦难。阅读就像一座随身携带的小型避难所,随时随地都能给你提供温暖和能量。焦虑不安时,读书能抚平你的一切烦恼;迷茫彷徨时,读书能为你指明方向;为生活琐事而困顿时,读书能让你开怀释然。
无论你的人生正面临着什么,你都能在书中找到继续前行的力量。
【解读,“活法、干法、心法”的力量】
《活法》一书强调人生的行动力和积极性。稻盛和夫先生认为,成功并非偶然,而是需要我们全身心投入,积极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他倡导追求做人的正确准则,认为人生的意义在于磨炼灵魂,提升心性。通过实践这些准则,我们能够在不同的环境和逆境中保持坚持和勇气,从而实现人生的价值。
《干法》一书则更加注重实践与结果。稻盛和夫先生通过分享自己的工作经验和教训,教导我们如何在工作中追求卓越和成功。他强调了工作态度的重要性,认为只有热爱自己的工作,全身心投入其中,才能够克服困难,实现自己的目标。同时,他也提出了许多实用的方法和技巧,帮助我们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心法》一书则着重探讨了人的内心世界和哲学思想。稻盛和夫先生认为,利他是人生的重要原则之一。通过考虑他人的利益,我们能够磨炼自己的灵魂,使自己变得更加完善。此外,他还探讨了意识、欲望、自由、命运等哲学问题,为我们提供了深入思考人生和宇宙的机会。
【解读,“作为人,何为正确”】
哲学的根本就在于“作为人,何谓正确”这一句话。
“要正直”“不可撒谎”“不可骗人”“要信守承诺”“要关爱他人”,等等,这是孩童时代,父母和老师教给我们的最朴实的道德观。不断地用“作为人,何谓正确”来扪心自问,拿出勇气,把正确的事情贯彻到底。这一点非常重要。
导致人类成功的是一颗好心,这颗好心用“爱”“真诚”及“和谐”这些词汇来表达。
我们人类在灵魂深处本来就拥有这样的好心。
所谓爱之心,就是把别人的欢乐视为自己的欢乐;
所谓真诚之心,就是总想着为社会、为别人做些什么;
所谓和谐之心,就是不仅希望自己,同时也希望身边所有的人都能得到幸福。
从爱、真诚及和谐之心中产生的思想,就是引导人们走向成功的基础。
人的一生,能力和努力固然重要,但最重要的是,具备作为人应该有的正确的思维方式。
人生·事业的结果 = 思维方式(人格·理念)×努力(热情)×能力
把利他之心作为判断基准
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既有“只要对自己有利就行”的利己心,也有“即便牺牲自己,也要帮助他人”的利他心。
要把事物简单化
我们往往有一种倾向,就是把事物考虑得过于复杂。但是,为了把握事物的本质,有必要把复杂现象简单化。
把事情看得越简单,就越接近事物的本来面目,也就是说,越接近真理。
例如,看起来很复杂的经营,说到底,只不过是彻底追求“销售最大化和经费最小化”这样一个简单的原则而已。
推荐我的最新力作: 《AI赋能企业数字化转型》京东地址:https://item.jd.com/101183468218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