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媒体声音设计 第三章 听觉感知及其对声源的定位

1 听觉系统的构造

1.1 听觉系统的构造

外耳包括:耳廓、外耳道、鼓膜
中耳包括:鼓室、听小骨、咽鼓管
内耳包括:半规管、前庭、耳蜗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1.1 外耳

耳廓:保护耳孔,卷曲状具有定向作用

外耳道:长度约25mm
共振:当声波的频率与物体的固有频率相一致的时候,发生共振现象
共振峰频率:物体受到被迫震动时,达到共振频率时对应的频率数值。
按声学理论,一段封闭的管道,对其管长4倍的声波具有共振放大作用,人外耳道的共振峰约为3400Hz

外耳道的作用
对声源的定位:声源来自前方/后方、大致的上方/下方。
对声源的放大:共振效应、头的衍射效应、总共20dB左右的放大。

1.2 中耳

鼓膜:鼓膜的机械运动通过听小骨传到耳蜗卵形窗

听小骨:由锤骨、砧骨及镫骨组成
在一定声强范围内,听小骨实现声音的线性传递,放大声压
在特强声时,听小骨实现声音非线性传递,保护内耳。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1.3 内耳

半规管与前庭窗
半规管和前庭窗为本体感受器,与机体的平衡机能有关。
半规管:三个半圆形小管,互相垂直,类似三维坐标系统,分为上半规管、外半规管、后半规管,感受旋转变速运动刺激
前庭窗:感受静止的位置和直线的变速运动。

耳蜗:类似蜗牛壳,由蜗螺旋管旋转两圈半构成
耳蜗功能:将机械振动转换为最终传输给大脑处理的神经电脉冲

基底膜:对输入声音信号进行频谱分析
其形状在耳蜗底部窄而薄,顶部宽、厚。
基底膜窄而薄的部位对高频响应最好,厚宽部位对低频响应最好。

基底膜上的科蒂氏器官:
耳蜗内流体速度变化影响科蒂氏器官上毛细胞膜两边电位变化,造成听觉神经的发放和抑制,从而完成机械振动向神经发放信号转换的过程。

1.4 部位学说

拍音:听觉感知声音的振幅有波动性变化,称为拍音。

临界频带:主观听感突然发生明显变化的频带宽度。开始察觉两个纯音信号从不平稳可分离转变为平稳可分离的频率差对应的带宽。

基底膜的作用:相当于多个频率响应交叠的带通滤波器,每个滤波器都有一定的带宽。

1.4.1 音高感知的部位学说
  1. 直接找出基频f0本身的大小
    缺失基频现象实验
    试验方法:
    合成声音信号,去除基频成分,听音者感知音高不变。如此时二次谐波是最低频率成分,音高不会因此而提升一个倍频程。

    实验证明了:
    在感知音高时,基频不是必须存在的;
    最低的频率成分不是感知音高的基本依据;

  2. 找出相邻谐波之间的最小频率差
    如果所有谐波都存在,第n+1和第n次谐波之间的频率差为ÿ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