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信息处理技术研讨会(天津大学)个人记录
一、前言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日丰一寸,必见其长
1. 关于此次会议
会议主办单位:中国电子学会标准认证中心
会议承办单位:天津大学自动化学院&天津大学DSP实验室
地点:天津大学&晋滨国际酒店三层
2. 感谢
首先这是天津大学DSP实验室第一次承办这样的研讨会,里边就有我很多同学,首先要为他们用心的付出表示感谢(从饮食,交通,会议安排,时间控制,设备管理等等方面都做的非常好,也感谢天津大学DSP实验室张涛老师对于学生们的培养工作)
感谢每个与会人员和每位学术界或工业界的老师,让我这个普通硕士生能够了解到现如今工业界和学术界相关领域的一些发展情况。
此次博客以我这样一个机器学习方向普通硕士生的视角来写,知识点在笔记本中记录的比较琐碎,未免有分析不到或者错误之处,还希望大家能够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二、会议内容
1. ABCD时代的智能安防信息技术发展趋势探讨
报告人:胡瑞敏(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曾任海康威视公司第一任研究院院长)
其中这里的ABCD分别代指:
-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人工智能
- Blockchain 区块链
- Cloud computing 云计算
- big Data 大数据
一、人工智能的诞生和发展历程(简要概括)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7/1207/13/1609415_710797958.shtml
结论:智能就是机器学习和求解问题的能力
具体可以细分为:
- 符号智能
- 计算智能
- 机器学习
- 机器感知
其中机器感知包含我们现如今耳熟能详的CV(计算机市局),语音识别,NLP(自然语言处理),IR(图像识别)
二、随之而来的安全问题
- 跨区域犯罪成为国际犯罪趋势
- 犯罪规模化、智能化、产业化趋势明显
- 网络空间犯罪逐渐成为主流
因此有必要引导我们以往的安防模式向全空间模式发展。
我们需要在此基础之上进行理论与思维的变革,将整个的信息空间分成三个部分
- 人类社会
- 物理世界
- 网络空间
由此引出了这三种不同空间的三元空间演进以及全空间安全问题
网络空间安全可以分为三大方面:信息安全、技术安全和社会安全。我们所认知的全部的技术安全都是基于人类认知区域的盲区,也就是利用人所看不到想不到的地方去进行网络攻击问题。
这里老师引出了一个理论:那就是关于数据与行为的可见与理解:人类是无法理解超过一定尺度的行为数据的
三、大数据自然社会理解与感知计算
本质问题有三:
- 自然行为理解
- 自然组织理解
- 自然社会理解
现如今身份安全逐渐成为网络安全的核心,我们平常乘坐高铁有时就利用了身份证+人脸识别的双重信息,那么就可能会有人利用这一点将个人信息窃取之后进行信息盗窃的问题。这就引出了下面一个矛盾
即低维脆弱身份和高纬可信身份的矛盾
我们的身份往往不止一个,在学校里你是学生,将来加入工作你会是另外一个身份,将来进入不同的企业更会有更多的身份,这就引出了身份树的概念,人的身份是在不断生长变化的,有可能每段成长经历会在“身份树”上生长出一片叶子,但是基于你人自己的基本身份是不会变的,因此身份树中既包含基本身份即根身份,又包含以后生长出来的身份即类身份
现如今的人脸识别主要有两个不同的方面,一是有感识别:即验证方式会让你眨眨眼,二就是无感识别:即验证方式就是普通的验证人脸。
同时我们需要研究人的内在行为模式的力量,这里老师举了个例子:假设说一个人在花鸟市场上看到了一个鸟笼,觉得特别的漂亮,于是就把它买回了家并且摆在家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