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件学习笔记--87 如何做PCB的阻抗匹配

        PCB阻抗匹配是高速数字电路和射频电路设计中最关键的技术之一。它确保了信号从源端到负载端传输时,能量能够最大效率地传递,而不会因反射导致信号失真。

下面我将从理论理解设计流程实现方法注意事项四个方面,详细阐述如何做PCB阻抗匹配。


一、 理论理解:为什么需要匹配?

  1. 信号反射:当信号在传输线中传播,遇到阻抗不连续的点(例如,从源端到传输线,从传输线到负载端),一部分能量会继续传播,另一部分能量会像碰到镜子一样反射回去。

  2. 后果:这些反射波与原始信号叠加,会造成:

    • 波形失真:过冲、下冲、振铃。

    • 时序错误:导致建立时间和保持时间违规。

    • 系统不稳定:在逻辑电路中产生误码,在射频电路中降低功率传输效率。

  3. 匹配的目的:通过让源端阻抗(Zs)、传输线特征阻抗(Z0)和负载端阻抗(ZL)相等,从而消除反射,实现能量的完美传输。


二、 设计流程:一步步实现匹配

步骤1:确定目标阻抗值

  • 根据所使用的接口标准和芯片要求确定。常见标准值有:

    • 单端信号:50Ω, 75Ω

    • 差分信号:90Ω (USB, SATA), 100Ω (Ethernet, LVDS, HDMI, PCIe), 120Ω (RS-485)

  • 这个信息通常在主控芯片/处理器接口协议的数据手册或设计指南中明确给出。

步骤2:设计PCB叠层与计算线宽/间距

这是实现目标阻抗的物理基础。

  1. 与PCB厂家沟通:在开始设计前,联系你的PCB制造商,获取他们最新、最准确的叠层结构方案。这包括:

    • 芯板和半固化片(PP)的型号(如FR-4, S1000H等)。

    • 每种材料的厚度(H1, H2)。

    • 每种材料的介电常数,并问清是Dk值

    • 铜厚:通常有0.5oz(约17.5µm),1oz(约35µm)等。

  2. 使用阻抗计算工具

    • PCB厂商提供:最推荐的方式。大多数优秀的PCB厂都有在线阻抗计算器或会提供计算好的表格。

    • EDA软件内置:如Cadence Allegro的IPC2581 PCB Editor,Si9000等专业工具。

    • 第三方工具:如Polar Si9000(行业标准),ADS等。

  3. 输入参数进行计算

    • 目标阻抗:如50Ω。

    • 叠层结构:选择信号线所在的层。

    • 参考平面:指定信号线相邻的参考地/电源平面(这是形成可控阻抗的关键)。

    • 介质厚度:信号线到参考平面的距离(H1)。

    • 基板介电常数

    • 铜厚

    • 阻焊层:阻焊层(绿油)会降低阻抗,通常会使阻抗下降2-3Ω,高级工具可以将其纳入计算。

  4. 获取结果

    • 工具会计算出为达到目标阻抗所需的线宽

    • 对于差分线,还会计算出线间距

步骤3:在EDA软件中设置规则并布线

  1. 创建阻抗约束规则

    • 在Allegro, PADS等软件中,为需要阻抗控制的网络或差分对设置目标阻抗公差(通常为±10%)。

  2. 布线

    • 使用软件计算出的线宽进行布线。

    • 对于差分对,确保等长、等距,并在整个路径上保持线间距一致。

  3. 保持完整的参考平面

    • 绝对禁止在信号线下方的高速信号参考平面上走线或挖空。参考平面的不连续是导致阻抗突变的主要原因。

    • 如果必须换层,确保在信号过孔附近放置接地过孔,为返回电流提供最短路径。

步骤4:在制造文件中注明要求

  • 在发给PCB厂的Gerber文件制造说明中,必须清晰注明:

    • 哪些层、哪些线需要做阻抗控制。

    • 目标阻抗值和公差(例如:L1层,线宽5mil,控制50Ω±10%)。

    • 差分对的目标阻抗和间距。

  • PCB厂会根据他们的实际生产能力和材料,对你的设计进行微调(通常是调整线宽或介质厚度),并保证最终产品的阻抗在要求的范围内。


三、 匹配拓扑与端接策略

除了通过PCB走线本身实现特征阻抗Z0外,还需要在源端和负载端进行“端接”匹配。

1. 串行端接(源端匹配)

  • 方法:在驱动器的输出端串联一个电阻(Rs),使 Zs + Rs = Z0

  • 原理:吸收从负载端反射回来的信号,防止它再次反射。Rs通常靠近源端放置。

  • 优点:功耗低,只在信号切换时消耗功率。

  • 缺点:在负载端看到的信号是阶梯状的,在高频下会趋于完整。

  • 适用场景点对点拓扑,信号方向性强的场景(如时钟信号、芯片到芯片的地址/数据线)。这是最常用的数字电路匹配方法。

2. 并行端接(负载端匹配)

  • 方法:在接收器的输入端,也就是传输线的末端,并联一个电阻到地(Rt),使 Rt = Z0

  • 原理:在传输线末端提供一个与Z0相等的阻抗,完全吸收信号能量,从而无反射。

  • 优点:信号完整性好,在负载端能获得完整的电压幅值。

  • 缺点:直流功耗大,因为电阻始终对地形成通路。

  • 适用场景多点分支拓扑(如总线),或对信号质量要求极高的场合。

3. 戴维宁端接(分压型并行端接)

  • 方法:使用两个电阻(R1和R2)组成分压电路,并联在负载端。R1接电源,R2接地。等效阻抗 R1 // R2 = Z0

  • 优点:可以提供电平转换。

  • 缺点:静态功耗大,且需要两个电阻。

4. AC并行端接

  • 方法:通过一个电容串联一个电阻到地,R = Z0。电容隔直,消除了直流功耗。

  • 适用场景:需要节省功耗的并行端接场合。

5. 差分对的端接

  • 通常在接收端并联一个差分电阻,其值等于差分目标阻抗(如100Ω)。这个电阻有时会直接集成在接收芯片内部。


四、 关键注意事项与总结

  1. 参考平面是第一要务:没有完整、连续的参考地平面,一切阻抗控制都是空谈。

  2. 叠层是基础:在项目初期就规划好叠层,并与PCB厂家确认。

  3. 短线规则:当传输线长度小于信号上升/下降时间对应电气长度的1/6时(即 Len < Tr / (6*Tpd)),反射的影响可以忽略,此时可以不做严格的端接。但随着信号速率越来越高,这个情况越来越少。

  4. 仿真验证:对于关键信号(如时钟、DDR、PCIe、USB等),必须使用SI(信号完整性)仿真工具(如HyperLynx, ADS)进行前仿真和后仿真,以验证匹配方案和PCB设计的正确性。

  5. 端接电阻的位置:端接电阻必须尽可能靠近源端芯片(串行端接)或负载端芯片(并行端接)的管脚,否则引线电感会破坏匹配效果。

五、工作流总结

        确定目标阻抗 → 与板厂确认叠层 → 使用工具计算线宽/间距 → 在EDA软件中设置规则并布线 → 根据拓扑选择端接策略 → 在制造文件中注明要求 → 必要时进行SI仿真。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