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根据路透社等外媒报道,特朗普团队计划取消拜登时期所制定的AI芯片出口的限制,并对其重新调改。
就在当天,相关消息发布后,英伟达等企业的股价也有所上涨。
拜登时期的AI扩散规则是在去年12月提出,并计划于2025年5月15日生效。该规则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防止先进芯片流入中国。
拜登政府当时规划了一个国家分级清单:
第一层级:可以不受限制地获取美国芯片;
第二层级:大多数国家处在第二层级,每年有采购上限;
第三层级:部分国家将被全面禁止进口芯片。
对此,英伟达曾于1月公开表示AI出口管制政策不当,随后,微软在2月敦促修订相关法规,主张应扩大对美国盟友的技术出口许可范围。据Axios最新披露,美国联邦政府或于数月内正式出台更新版AI技术出口指导框架。
但这并不代表着未来的AI芯片没有限制,而是可能以新的形式进行约束。
在全球人工智能竞赛进入白热化的2025年,这场围绕高端芯片展开的博弈,本质是算力资源分配权的争夺,而算力作为人工智能时代的基础设施,早已超越技术维度,成为衡量AI竞争力的核心标尺。
算力:AI时代的石油
一方面,算力需求的指数级增长,正在重塑全球AI竞赛的底层逻辑。
OpenAI训练GPT-4耗用2.5万块A100芯片构建的超级计算集群,算力规模相当于全球前500强超级计算机总和的六倍。
另一科技巨头谷歌在Gemini Ultra模型训练期间,单日消耗的电力足以支撑上万美国家庭一年的用电量。
这背后是算力堆砌驱动的AI突破。当Transformer架构成为行业通用解法,当数据规模逐渐触及物理极限,算力密度与能效比成为唯一可变量。全球TOP500超算榜单中,AI专用超算占比已突破70%。算力,正在重新定义技术话语权。
同时,地缘政治也进一步加剧了算力争夺的复杂性。美国对华AI芯片出口管制将全球划分为三个技术“朋友圈”,试图通过限制总算力阈值维持12个月的技术代差。
但这也意外激活了替代路径。在欧洲,欧盟已经投入2000亿欧元建设AI超级工厂,计划将欧洲算力占比从5%提升至20%。
中国“东数西算”工程通过跨区域调度机制,将西部绿电优势与东部场景需求深度耦合,构建起自主可控的算力网络。
当算力供给与能源、地理、政策深度交织,其战略价值已堪比工业时代的石油。
AI竞争下的算力重构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算力军备赛中,算力资源正在经历三重解构:
从硬件维度看,单芯片算力正逼近物理极限,3nm制程下晶体管密度提升已现边际效应;
其次,在架构维度,存算一体、光子计算等新范式不断突破冯·诺依曼瓶颈;
最后,在生态维度,开源框架与国产芯片的适配优化,正在瓦解CUDA生态的垄断地位。这种多维度的技术演进,使得算力竞争演变为综合国力的投射。
算力博弈的深层逻辑,实则是AI创新生态的掌控权争夺。当英伟达CUDA生态占据全球绝大部分的AI加速市场,其软件栈与硬件的深度耦合形成事实上的技术标准。美国对高端芯片出口的管制,本质是维护这种生态霸权。
但中国AI企业也正在通过深度适配国产芯片与开源框架,构建平行生态:百度飞桨支持20余种国产芯片,昇腾CANN生态吸引超百万开发者入驻。这种生态分野预示着未来AI竞赛可能呈现双轨制特征——谁能构建更完整的算力-算法-数据闭环,谁就能掌握规则制定权。
解禁传闻背后的真正启示在于:任何技术枷锁都无法阻挡创新洪流。
算力竞赛的终极目标不应是构筑高墙,而是让算力成为推动科技进步的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