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摘要
作为电影创作的基本部分,视听语言决定着观众的观影感受。对于交互产品,视听语言同样决定着观众的交互感受。《视听语言创意》从智能媒体交互的角度出发,比较系统地介绍了视听语言创作的一系列基础知识。
本文原是考研笔记,由于应试缘故,我对书中重要概念作了词条化的整理,同时加入了些许个人见解,许多细节有失严谨,原文很多内容也没有记录。因此,本文比较适合作为二次研究的楔子,而非标准化工具书。
导言
- 视听语言:视听语言是对人类视听交流实践经验的一种象征、借代的称谓,它形式多样,以创造性为基本语法。
- 传统的视听理念vs先进的视听理念:传统是程式化的,如恐怖片通常具有阴森灯光,情感转折一定伴随煽情音乐;先进是善于叙事、暗含深意、善于赋比兴、渲染高深意境的,能够“一镜胜千言”(维伦纽瓦!)。
- 为什么视听语言的基本语法是创造:因为电影已经成为艺术家表达思想的方式,而不论它被定义为哪类风格、哪方面做得欠缺或突出、被如何批评,它都具有时代性和其价值,正如麦克·卢汉所说:“媒介本身就是内容”。因此,视听语言的基本语法是创造,创造使得视听语言永无止境地螺旋上升式发展。
- 视听语言特点:具象、感性、生动、直观、不善于表现抽象概括的概念。
一、拍摄语言
- 如何拍摄:在拍摄现场用后期思维指导拍摄。
- 如何设计分镜:考虑叙事的流畅度、戏剧的表现力、画面的视觉效果。
- 摄影机的变量:取景框、焦距、景深、机位、视点、视角、摄影机动态、灯光等。
景框
- 景框:被屏幕边框限定的范围,是最终呈现给观众的画面范围;常见的有4:3标准屏、16:9宽屏、16:10加高宽屏、1.85:1标准宽银幕、2.2/2.35/2.55:1等超宽屏、竖屏等。
- 拼屏叙事:把两个景框拼合在一起,实现不同时空的平行叙事;发展至今,有些拼屏的形式意义已大于叙事需求。
- 画内空间:景框内观众直接可视的部分。
- 画外空间(虚空间):景框以内被遮挡的空间、景框以外的空间;不能直接看见,但通过视听手段提示可让人感知,表达相应信息。
- 画内外切换:垂直入画更惊异。
构图
- 突出主体:古典美学原则,主次之分;包括位置、面积、特异、聚光、动态、虚实、指向、画框效果。
- 去中心化构图:掩盖主观倾向,突出意外感、悬念感、群像感。
- 均衡与失衡:合理使用视觉的平衡与失衡表达思想。
- 封闭与开放:封闭式构图以画面元素将画面包围,形成一个封闭的画面空间;开放式构图常暗示画外空间、突出不稳定等。
景别和景深
- 景别:主题影像与观众眼睛的距离,也即画面摄入场景的范围,取决于摄影机和被摄物像的距离、镜头焦距等,没有严格划分标准,大致可分为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也有大远景、大特写等细分法。
- 远景:物像较远,主体占比小;构建背景、引领出入场景;浩荡恢弘、意境深远、释放情感;也强调整体环境与主体的关系。
- 全景:完整显示主体形象全貌;如果主体是人,能展现人物体态、动作、着装、和其他对象的关系等;类似远景,但更表现关系。
- 中景:显示主体形象大部分样貌(2/3)的画面;如果主体是人,通常为大腿及腰胯以上的部分;拍摄人物特别是人物对话常用,能汇聚对上肢和表情的注意力;叙述性较强,展现人物情感和互动关系同时兼顾环境。
- 近景:显示主体形象约1/4主要样貌的画面;如果主体是人,通常为胸像位置,接近日常交流的琴和距离,利于展现微表情、神态和局部详情;能限制观众视野、集中表达意图,观众有强烈参与感,同时也兼顾一定的环境。
- 特写:显示主体物像关键局部细节的景别,通常占据大幅画面,善于表达细致的细节变化如微表情、材质;具有最强的突出强调、暗示意味,主观性最强;基本剥离了环境画面,让观众无法窥见环境,专注对象自身,因此连续特写能制造紧张和悬疑,让观众期待这些对象信息在环境中会发挥的作用。
- 其他景别:实际拍摄可能遇到诸如特写-远景组合的景别,此时不必拘泥于教条,适合传情达意就是合理的景别。
- 景别变化:包括一个镜头内的景别变化、由剪辑造成的景别变化,带给叙事更多变化,是基本的叙事的手段。
- 渐变式组合:接近式渐变(前进句式)、离去式渐变(离去句式)、循环式渐变;给人流畅合理观察体验;注意要有一定景别变化或一些视角变化,否则会产生“跳帧”感,除非有意安排跳接。
- 跳跃式组合:打破空间顺序,按照情节或心理设置景别变化;富有戏剧表现力和视觉冲击力;节省叙事时间;大景别变化带来大冲击。
- 景深:摄影机镜头中,被拍摄主体前后清晰可视的深度范围;与光圈、镜头、焦距、离被拍摄物距离有关。(越虚化,景深越浅)
- 大景深镜头(深焦镜头):画面清晰部分多、能一次性展现空间全貌和对象关系,让观众选择关注点,空间纵深丰富。
- 浅景深镜头(浅焦镜头):层次减少、距离压迫感增强;焦外柔和虚焦具有突出主体、含蓄等美学效果。
视点和视角
- 视点:point of view POV, 代表摄影机位置,有第一、二、三人称和特殊视点如监视器视点、窥视视点等。
- 常见主观镜头:人物眼神、人物反应、过肩镜头、动态暗示镜头(如模拟走路晃动);一二人称通常主管,三也可主观。
- 视角:angle of view AOV 摄影机拍摄角度;垂直方向上有平视、仰视、俯视三大类,也有正侧面等分类;细分有贴地视角(蚂蚁视角)、倾斜视角、正面、侧面、背面等。
- 视角变化组合:大致分保持画面连续性的组合、增加戏剧表现力的组合;连续性组合包括正反打镜头(也分同向正反打和对向正反打)、俯仰对话等。
- 环拍阵列摄影:同一时间内多个视角拍到的系列照片合成为动态影像,得到动作凝结在空中、视角却持续变换的影响效果,典型的就是“子弹时间”。
- 镜头焦距:广角镜头夸张变形张力;长焦镜头紧密压迫动感模糊足、中焦镜头温和理性。
- 急剧推焦镜头:变焦突然上推,改变长焦镜头景别,一般是从近景突然推到特写,形成特别强调和警示的意味;反之则有强调对象对环境影响的意味;这种手法不符合人眼观赏习惯,人工痕迹重,谨慎使用。
- 希区柯克变焦:在变焦同时伴随着机位反向推拉,形成景别不变、空间透视表现改变的效果,带来强烈的变化感。
- 移焦:在拍摄过程中移动焦点,造成物象清晰度的变化;模拟人眼改变观察对象,引导观众兴趣中心,并提供画面动感;是戏剧化的。
镜头运动
- 镜头运动作用:观众更接受运动、视觉表现力好、叙事连续性强、抒发情绪、镜头风格。
- 摄影机架设方式:云台、推轨、摇臂、推车、手持、悬空拍摄。
- 镜头运动基本类型:
- 摇镜头:横摇、直摇,缓慢表达冷静、温情;快摇代表冲突、紧张
- 推镜头:进一步探究、深入内心、惊醒、惊讶、疑惑;突出主体,表达强调;放大细节,满足好奇;景别变化,渐入场景;深入内心,加重情绪。
- 拉镜头:拓宽景别,展示整体,增加信息;怅然释怀、放松、疏离、尴尬。
- 跟拍:真实感、突出行为。
- 移镜头:主体和背景关系变化;水平方向有临场感;环境变化。
- 环绕镜头:强调主体,背景变化;快速紧张冲突,慢速温情怀旧。
- 旋转景框:水平线失衡,强烈不安紧张,剧烈动作。
- 镜头运动导向:引向主题、跟随主题、巡视环境、转移视线(镜头从主体移到空镜也称-消极镜头,回避尴尬画面、或表达局势已定的场景)、视角转换(如两人对话时,快速来回移动镜头,表达二人思维碰撞)。
- 镜头运动风格:动与静、快与慢、广与窄。
长镜头
- 长镜头:所占时间较长的镜头,通常超过10秒;时空连续,再现自然进程,更有真实感,叙事完整,语义丰富;调度难度大,技术和艺术价值高。
- 镜内剪辑:通过镜头运动、角色走位、道具遮挡等场面调度手段,实现与剪辑类似的画面变化效果。
- 运动长镜头:大致可分为折返运动、长距离多空间运动。
- 特效长镜头:用CG影像代替部分内容、用隐蔽剪辑点和数字帧融合合成分开拍摄的镜头,形成“伪长镜头”。
- 无缝融接长镜头(隐蔽剪辑点):物象遮蔽、掠过分界物象、利用动态模糊、利用黑暗环境、利用窗口推进、利用物象剧烈抖动(爆炸、摔倒、跳跃等)
拍摄帧速度
- 高速摄影、延时摄影等。
二、照明与色彩
照明与色彩基本概念
- 光色三属性:波长、纯度、亮度。
- 色温:单位是K,开尔文,冷色高暖色低;日出阳光3000k,午后阳光纯白4800-5800k,阴天正午6500k,日落偏红2200k,晴天阴影天光8000k。
- 冷暖色调:低色温是暖调,高色温是冷调;暖调亮度低则温暖亲切,亮度高则喧哗炎热;冷调亮度低则阴冷恐怖,亮度高则整洁理性。
- 固有色和环境色:物体在白色光源(5500-6500k)所呈现的颜色被定义为固有色。
- 显色性:光源对物体固有度的还原程度;光源的色谱越广,颜色越白,显色性越好;自然日光显色性最佳,是显色性的基准,定义它的显色指数为100.
- 忠实显色和效果显色:使用显色指数接近100的光源,正确呈现物体固有色,为忠实;使用色温倾向强的光源渲染色彩效果,使画面带有情绪色彩,为效果。
- 光色对比:使用两种波长差别大的光源对比,获得色彩层次。
- 低调光(暗调):以深色影调为主构成画面,使画面存在大面积深色;严肃、痛苦、悲情、困顿;冷静克制,压抑凝重。
- 高调光(亮调):以浅色影调为主构成画面,使画面明亮、通透;清晰展示主体、还原固有色;圣洁、轻松、温馨、积极、快乐;雪原沙漠等自然高调场景。
- 照度:单位面积上接受可见光的多少,表示物体表面积被照亮的程度和光照的强弱。单位勒克斯lx。
- 光比:被摄对象暗部与亮部受光强度的比例,描述了画面的明暗反差程度。
- 大光比:亮部特亮,暗部特暗,形成长调;戏剧冲突;热烈粗犷;丢失高光或暗部的细节层次,画面生硬苍白,整体不够调和具有割裂感;协调大光比的办法有提亮暗部、避开高亮画面、削弱光源等。
- 小光比:形成短调;高短调高雅、柔美、暧昧、朦胧;低短调含蓄、深沉、神秘,真实感大于低长调。
- 画内显示光源(补光):画外提供与画内真实光源照度、方向、波长一致的人工辅助光,实现摄影机的充分曝光、在增强画内光源表现的同时保持真实感。
灯光器材
- 灯光光路特征分类:
- 聚光灯:
- PAR灯:
- 平光灯:
- 敞口灯:
- 平板灯:
- 灯光光源分类
- 钨丝灯:
- 卤钨灯:
- 金属卤素灯:
- 荧光灯:
- LED灯
- 遮挡器材:遮光、反光、透光:
- 遮光板:
- 反光板:
- 透光遮板:
布光形式
- 常见布光形式
- 正面光(顺光):
- 逆光:
- 侧光:
- 顶光:
- 底光:
- 三点布光:主体细节、立体感、空间层次兼顾。
- 反射光: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 常见打光形式:
- 伦勃朗光:针对人物的打光法,因用光效果与伦勃朗人物肖像画类似而得名;整体色调偏暗,主光从正侧面自上而下照亮人物3/4面部,暗部一侧面颊的亮光呈倒三角形。
- 蝴蝶光:偏正面的顶光,鼻子下产生形似蝴蝶的阴影;突出眼窝凹陷和颧骨,面部线条清晰优美,又叫美人光。
- 对冲逆光(边缘光):从逆光方向补光,增强逆光暗部的形态层次,两个光源对冲也造成较强视觉冲击。
- 舞台光:弱化或摒除环境光,让主题处在明显的聚光区域内,有明显影调强化作用,戏剧性强。
- 迪厅式灯光:灯光的色光、色温和亮度不断闪动变化。
- 肥皂剧式照明:高调的布光,常见于肥皂剧,起源于早期为克服磁带对暗调解析能力弱而采用的全局明亮高调。
- 光线的叙事作用:照明范围有独特限制的戏剧性光照,效果独特;光影的形状也能暗示信息如监狱栅栏。
色彩
- 色彩的隐喻:略。
- 电影感从何而来:本质来自摆脱显示约束的艺术性色调,还来自丰富的色彩搭配、较大的动态范围、沉稳厚重的纯度于冷暖配比。
- 成色调:大部分画面保持某种色调。
- 色彩基调划分:蓝调、绿调、黄调、青橙调;暗调、亮调;纯色调、灰色调、复古色调。
三、剪辑
- 剪辑是什么:是一种浓缩时空的技术手段,是艺术的表达,是对拍得素材的烹饪。
- 剪辑的作用:本质上是表达信息。它保持影片连续性、操纵时空、增加戏剧性、加入主题思想。
- 早期剪辑:大卫·格里菲斯被视为现代剪辑的开创者,开创分镜手法(将事件分解成若干依次衔接的镜头来叙述);它开创平行剪辑、交叉剪辑、闪回等手法。
- 俄国蒙太奇:
- 普多夫金:确立五个蒙太奇技巧-对比、平行、象征、交叉、主题;受构成主义影响,拼接细节镜头,称“结构性剪辑”,发明场面蒙太奇、段落蒙太奇、队列蒙太奇、联想蒙太奇。
- 库里肖夫:
- 爱森斯坦:“理性蒙太奇”
- 巴赞反蒙太奇:提倡戏剧空间、故事真实,使用大景深、长镜头和摇镜头代替蒙太奇。
连续性剪辑
- 连续性剪辑(经典剪辑):本质是把观众注意力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并始终控制着观众视线,从空间、动作、视线、声音、主题元素等方面创造连续性,让观众专注故事而忽略剪辑;它程式化,能讲清楚故事,但容易让观众猜到后续,失去新鲜感。
- 动作连续性:
- 动作的连续:上一个镜头发起的动作,由下一个镜头继续或产生结果,连贯性强;关键是寻找画面动作转折点,让剪辑伴随动作转折发生,达到自然连续的效果。
- 单个动作剪辑:将多个主体同时的动作,按时间顺序拼接,而非将每个主体的动作都播放一遍;这么做带来同步感,分别播放造成不同步感。
- 视线引导(视线匹配):根据上一个画面中的物象的视线引导,决定下一个画面的拍摄方向,满足观众预期,达成连续性,如手指向前方,下个镜头就拍摄前方。
- 时空连续性:按照故事发生的时空顺序安排剪辑
- 定位镜头(定场镜头):在展开一个场景时,先给出一个介绍角色空间位置、人物关系的镜头,提示故事背景。
- 180°轴线原则(同轴原则):使用轴线同一侧的镜头剪辑以保持空间连续性;越轴拍摄则会带来冲突、变化感。
- 出入景框一致性原则:被拍物像进入景框称“入框”,离开称“出框”;物象出入景框方向一致时,观众会认为物象朝着一个方向行进,不一致则带来折返感,容易造成方向认知上的混乱;本质上是动态的同轴原则。
- 无缝剪辑:(基本类似长镜头无缝,但并不要求绝对掩盖剪辑点),尽量让观众觉察到剪辑点,技巧有镜头运动虚像、物象遮挡、黑暗环境、分界物、动作快速变化等。需要分镜时规划。
- 图形匹配:用两个包含形似元素的镜头剪辑;能创造新的理念,形状、色彩、尺寸、运动规律都能用作匹配;大致分空间弥合、时间伸缩、形成对比、产生隐喻四类。
- 空间弥合匹配:两个差别巨大的空间重寻找有视觉相似性的元素,构成貌似合乎逻辑的连接。
- 时间伸缩匹配:将有时间关联的对象匹配,如2001太空漫游,人猿抛出骨头下接航天器镜头。
- 对比匹配:戏剧化,也属于对比蒙太奇,单纯从画面形态上匹配,如施暴者和受害者脸的画面来回切。
- 隐喻匹配:图形匹配的精髓,它以两个对象的抽象内涵作为匹配核心,同时又在表象上具有匹配的合理性,如漩涡和眼睛的匹配,有深远的隐喻意义,具有启发性。
非连续性剪辑
- 非连续性剪辑:使用有差异的影像形成对比转折关系,以加强戏剧冲突和叙事张力;有故事段落交叉、跟随人物心境、意识流、接入回忆或未来画面、刻意停顿与景别跳跃、时空断层、跟随音乐等。
蒙太奇
- 蒙太奇:本意为“拼剪”,在影视行业特指将影像片段按照某种理念重组,打散现实时空,以这种组合为语言传达单个片段不能传达的额外信息(也就是库里肖夫效应)。
- 蒙太奇三模式:巴赞总结,平行、杂耍、加速蒙太奇。
- 平行和交叉蒙太奇:源自格里菲斯;不同空间、同一时间的两条或以上故事线片段交叉衔接,强调平行线索间的联系,营造紧张、激烈的氛围,强化矛盾,达到戏剧性效果。
- 杂耍和理性蒙太奇:源自爱森斯坦;并列不同时空的影像以获得戏剧化冲突;不重视叙事客观性,颠覆剪辑的连贯性。
- 加速蒙太奇:源自阿贝尔·冈斯;将连续动作的镜头分解为快速衔接的短镜头,造成节奏加快的视觉效果。
- 蒙太奇二大分类:叙事性蒙太奇、表现性蒙太奇。
- 蒙太奇细分:叙事性蒙太奇、平行交叉蒙太奇、积累式蒙太奇、复现式蒙太奇、闪回闪进蒙太奇、表现性蒙太奇、象征蒙太奇、隐喻蒙太奇、对比蒙太奇、抒情蒙太奇。
- 库里肖夫效应:影像剪辑的上下文搭配会影像观众对情绪和事态的判,这些镜头组合能作为一种语言传达出单一镜头所不具有的额外信息。
转场
- 转场:两个不同时空场景之间的转接,是故事段落的衔接处。
- 创意转场:相比直接切换或简单淡入淡出,通过特殊设计产生新意;本质是蒙太奇;包括目光引导、同一物象渐变、正反打错觉、图形匹配、音桥承接、因果承接、抠像转场等。
改变时间节奏
- 快慢节奏的辩证:快节奏感染力强、信息量大、氛围浓厚,但迷惑性强、容易误读、使神经高度紧张造成疲劳;慢节奏信息传达充分、感情细腻、内涵深刻,但容易使人失去激情、感到枯燥。
- 当代影视快节奏原因:碎片化传播时代特征,以最短时间承载最大信息量是共识;当代观众被培养出了快速识别影像的能力,快节奏符合日常认知倾向;数字化媒介为反复播放提供支持,快节奏影像更适合反复研读。
- 影响观众心里时间的因素:非剪辑因素-镜头运动速度、声音节奏频率、被摄对象的动作幅度和移动速度、景别变化的大小、画面内容的多少;剪辑因素:淡入淡出等效果、帧速度、画面切换频率。
- 收缩时间:渐变式时间快进如延时摄影、跨越式时间快进如时空转场、不同时段短镜头蒙太奇快剪。
- 拉伸时间:忠于真实时间有时会错失精彩,当观众观看欲望强烈,会忽略时间拉伸;拉伸时间可缓慢、多视角表达精彩场面细节、加重某瞬间感情色彩、提供重要信息;可以慢镜头、多视角景别重复混剪、定格镜头(静帧)表现。
创意剪辑
- 网状叙事:多线索交叉叙述、情节交错描写,正叙插入闪进、倒叙插入闪回,以拼图形式完成整个故事如《盗梦空间》。
- 闪回和闪进:用回顾性、前瞻性的短暂画面突然插入请见,以表现人物意念活动、情感起伏、担忧或期盼。
- 闪接:“杂耍蒙太奇”的快节奏变体,以极快速度剪接不同镜头,给人目不暇接的感觉;可分为只为表现动作紧迫快速的闪接(动作性)、穿插不同场景表达寓意的闪接(故事性)。
- 跳切(挑接):一种省略式的镜头组接手法,遵循时空顺序但不注重连续性,而是用跳跃式的拼接强调重要节点,省略冗余过程。
- 叠化(多重曝光):不同画面对象以透明度抠像或多重曝光等形式叠加在同一画面中,兼具蒙太奇和拼屏叙事特点。
四、声音
- 声音在电影中的作用:解释影像(对白、独白或旁白)、给观众综合而精确的视听体验、构筑空间立体感、渲染气氛抒发情绪、串联图像、表现内心活动和复杂意境制造艺术效果。
电影声音的要素
- 音量:声音的响度。
- 音调:声音的尖锐与低沉程度。
- 音色:因发声体结构和共鸣体不同所产生的声音质感差别。
声音设计的风格
- 声音设计风格分野:现实主义、表现主义。
- 现实主义声音设计:现实主义着力于声音还原和再现,给予观众真实的声音体验,通常排斥配乐,渲染性声音一般借助剧中有源声音。
- 表现主义声音设计:表现主义则注重情绪的抒发和声画联觉的渲染,而不太关注声音是否来自剧情。
电影声音分类
- 有源声音:来自故事的声音,剧中人可以听到。
- 无源声音:来自剧情之外的声音,观众能听到而剧中人无法听到。
- 同期声:和画面同步录制的拍摄现场原声,也可来自专为录音而重演的动作。
- 人声:旁白、道白(包括对白和独白)、语义不明的人声(背景熙攘的人声、含糊不清的人声等)、变形人声(如电话、机器人声等)。
- 音效:现场自然声响、人造音效(拟音、合成音效)。
- 音乐:电影所用的各种视听语言中最具独立性的。
- 写实的音乐用法:隐性地使用音乐,讲究与情节配合,以音乐推动剧情却不让观众察觉。
- 表现的音乐用法:显性地使用音乐,使用音乐本身的美感和故事匹配,渲染氛围推动故事发展。
- 引用现成的音乐:古典乐经过历史的考验、广为人知、多数没版权问题;现代配乐更具新鲜感。
- 音乐的作用:渲染情绪营造氛围;串接蒙太奇片段;塑造人物;作为母题反复出现,以音乐动机代表特定理念;增加影片感官刺激、调节影片节奏、推动情节发展。
- 混音:安排影片各路声音使其相互协调不冲突,并控制场面的音量、音色、音调以及空间感。
- 声音层次:一个场景中人们的注意力最多能集中到两个声音元素上。
- 声音空间感:应从环境空间(观众所处环境的回响效果)、景别空间(画面音源的远近)、方位空间(观众接受声音的方向)三方面考虑。
- 声音的视点:可决定声音的主次关系。
声画匹配
- 麦格克效应:感性的认知现象,人类听觉有时会过多地受视觉影像,产生误听。
- 声画同步:是客观现实的真实反映,也是观影时的自然需求。
- 声画异步:增加信息丰富度。
- 声画平行:声音和画面各有独立的叙事表意进程,增加信息容量和紧凑感。
- 声画对位:声音和画面各自独立又相互作用,产生新的表像、形成新的语义,承载隐喻。
- 音桥:一种音画异步,将前一个镜头声音延续到后一个镜头,或在前一个镜头里提前播放后一个镜头的声音,利用声音来串接前后画面;保持叙事流畅性,也能发挥隐喻、反讽、象征等创意。
声音主导的剪辑与场面调度
- 用声音突变作为剪辑点:让影片节奏更有力度、戏剧冲突被强化,如电话铃响起时切画面。
- 用声音带动角色状况:如突然意识到某件事。
- 用声音串接蒙太奇段落:声音流动性能带来叙事连续性,填补剪辑对连续性的破坏。
- 用声音改变故事节奏:漫长的片段加入声音节奏后会显得紧凑,紧张的画面突然剔除声音会显得变慢。
五、场面调度
- 场面调度:狭义上指被摄对象和摄影机的空间处理关系,广义上则指将故事变成具体画面所进行的所有设计,如镜头运动、演员、灯光、布景、声音等。源于舞台剧,原指通过调度台上演员走位、出场和布景位置达成特定喜剧效果。
- 场面调度基本问题:叙事清晰突出主题、技术实现难度、成本、画面美学、结合后期考虑的调度设计、整体统一性。
- 场面调度两种倾向:形式主义-追求镜头画面奇特惊异而不深入刻画人物,缺点是人工痕迹重;自然主义-排斥精心构思和艺术渲染,强调真实自然的状态,缺点是容易使影片凌乱失去艺术升华的美感。
镜头设计
- 分镜头规划:分镜规划是将故事视觉化最迅速、最低成本的手段,是拍摄现场最高效的指挥棒。
- 主镜头与辅助镜头:(源自胶片时代的AB两卷胶片)主镜头用于整体叙事,是情节表演的中心位置,是叙事表意的主线;辅助镜头也称B-roll,一般为渲染性的空镜,有说明、应和主镜头的意味。
- 建立镜头(构建镜头、定场镜头):重要的介绍性镜头,可以是场景转换标记和细节介绍,一般用于交代场景信息,常见于影片开端;构建镜头会建立观众期待,太长的期待时间则会造成乏味。
- 多机位:不同视角录制同一场景画面提供剪辑空间。
- 人物场景:常见有建立镜头、正反打镜头、过肩镜头。
- 标签式镜头:用观众普遍认知的视觉符号传达信息,从而快速构建故事背景,如地标建筑;相比构建镜头更依靠观众认知。
空间场景调度
- 场景选择:棚拍、原生态场景、绿幕、LED大屏背景;脏乱差、洁净高档。
- 空间调度:
- 空间调度方向:横向调度、垂直调度、纵深调度、多方向混合调度。
- 常用空间调度路线:角色交叉走位、角色与摄影机平行同向/逆向移动、角色与摄影机偶遇、逼近对话人物、寻找并锁定目标、两角色旋转对峙镜头、擦肩而过跟摇、镜前停顿、角色目光扫视、角色实现引动摄像机、追逐戏前后机位。
- 角色走位:
- 角色走位与镜头关系:人机平移交叉、角色间交叉换位、摄影机巡场展示角色。
- 角色主次关系:突出主体或去中心化。
- 角色出场方式:拉幕式、目光引导、背面转身出场、从景框下方出场、从角色局部介绍开始、从角色主观视角开始,
- 间接呈现:通过间接手段含蓄表达内容,如影子;可能是追求艺术效果,或不宜展出、直接呈现成本太高。
- 镜像:能在同一平面表现摄影机前后空间,反映画外空间、让画面更有形式感、增强叙事性。
- 遮挡:控制信息量、带来空间层次、制造惊奇内容、引发期待、情节转折。
情绪和氛围调度
- 借景:通过环境中事件和主要情节呼应;如人物对话、音乐、广告、电视节目等。
- 渲染情绪的调度:协调各种视听元素,通过视听语言安排观众情绪。
- 渲染紧张情绪的调度手法:角色先见而观众未见、观众先见而角色未见、角色和观众同时看见、紧张正反打、摇去再摇回、尝试搜寻未果。
- 氛围营造调度:前端铺垫渲染、后续渲染、群体烘托、声音烘托、大环境渲染、小细节渲染。
- 营造氛围的重要元素-漂浮颗粒物:彩条礼炮、雨滴、雪花、烟尘、萤火虫、虫群、肥皂泡。
- 制造意外的调度:镜头运动误导、库里肖夫效应的误导、象征符号误导(婴儿车被撞翻,里面是罐头,虚惊)、关键时刻跳转。
场面调度拓展创意
- 超现实意象:从独特角度深刻反映某种思想或意念;注意超现实意象使用要有回归现实切入点,以免造成空虚。
- 心理映像:将隐藏在角色内心的冲突和欲望融入故事情节,借助人物行为表现。
- 母题:作为点题线索、主旨动机存在的,反复出现的物象、故事情节或声音片段;往往带有特别内涵。
- 象征符号:反映特定人物或事件的视觉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