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太玄经》与《易经》数理结构的对比,我们可以理解中国古代哲学符号系统与现代数学进制的关系,结合机器智能(AI)的二进制,也可深入研究算计形式化可能性--三进制。
一、符号系统的数学映射
1、《易经》的二元结构与二进制
基础符号为阴爻(⚋)与阳爻(⚊),通过两爻的三重叠加形成八卦(2³=8),六重叠加形成六十四卦(2⁶=64)。 莱布尼茨在1703年发现《易经》爻象与其二进制算术的对应性,将阴爻视为0、阳爻视为1后,六十四卦可被直接转换为0-63的二进制数字。需要注意的是这种对应是后世数学视角的诠释,先秦易学更强调“阴阳动态平衡”而非数值计算,其本质是符号分类学而非数学进制。
2、《太玄经》的三元结构与三进制
汉代扬雄设计的“三方-九州-二十七部-八十一家”体系以3ⁿ展开(3¹=3方,3²=9州,3³=27部,3⁴=81首)。 每个“首”由—(天)、--(地)、---(人)三画叠加构成,若以0、1、2编码,81首可对应三进制中的0000₃至2222₃(即十进制0-80)。 与《易经》的二元对立不同,《太玄》通过三才结构表达“天地人互动”的复杂辩证关系,其哲学意图更接近黑格尔的三段论而非单纯数理推演。黑格尔三段论也称为正反合,是其辩证法的核心概念之一。它描述了一个逻辑推理的过程,包括以下三个阶段:
正题 :代表事物发展的初始阶段或肯定面。
反题 :代表正题的对立面或否定面,与正题形成对立。
合题 :代表正题和反题的辩证统一,即通过对立面的斗争和解决,达到一个新的统一状态。
具体来说,黑格尔认为,正题在发展中必然会产生其对立面——反题,反题通过否定正题来展示其矛盾,最终正题和反题在合题中达到统一,形成一个更高层次的新事物或概念。这个过程是动态的,体现了事物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
二、哲学内涵的范式差异
1、《易经》的二元辩证法
阴阳二元论构成中国哲学的核心范式,如昼夜、动静、刚柔等对立统一概念。 宋朝邵雍《皇极经世》将二进制推演发挥到极致,构建出“元会运世”的宇宙周期模型,但其目的仍在于揭示“一分为二”的生成论。其内容以数理推论天地万物人事的变化,即所谓“以天时验人事”、“以人事验天时”,用以阐述其“天人合一”之旨,此也是该书的中心思想。因而便以《易》八卦为架子构造成的一套图式,将自然与社会人生加以系统的编织,置于这一图式之中,而形成一近似数理哲学的、十分神秘的体系。
2、《太玄经》的三元整合思维
扬雄批评汉代象数易学僵化,试图通过三分法突破二元局限。其“玄”本体分化为“三方”,每方再分三州,暗含“本体-分化-再分化”的层级生成逻辑。司马光《潜虚》进一步将三进制扩展为五行体系,但核心仍保留“三生万物”的道家思想,与《道德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形成呼应。
三、数理模型的现实应用
1、二进制的技术实现
布尔代数(1854)将逻辑命题转化为二进制运算,香农1937年证明其可用于电路设计,直接促成现代计算机革命。 量子计算中的量子比特虽超越经典二进制,但仍以叠加态扩展而非否定二进制基础。
2、三进制的历史尝试
苏联Сетунь计算机(1958)采用平衡三进制(-1,0,1),其单指令效率高于二进制,但因与主流技术体系不兼容未能普及。当代三值逻辑(Three-valued Logic)在模糊计算、人工智能领域有所应用,但尚未突破理论阶段。
四、文化隐喻的比较
1、《易经》与西方二元传统
笛卡尔心物二元论、计算机的0/1逻辑,均体现二元思维对现代文明的塑造。批评者(如德里达)指出二元对立导致割裂性思维,而《易经》的“变易”思想实际蕴含动态平衡,与机械二元论存在本质差异。
2、《太玄经》的东方三元智慧
佛教“三法印”、基督教“三位一体”、黑格尔“正反合”等均体现三元思维,但《太玄》独特之处在于将数理结构与自然哲学融合。 当代复杂性科学强调的“突现现象”(Emergence),与《太玄》通过简单三分规则生成复杂系统的思路具有方法论共鸣。
五、符号系统与数学模型的辩证关系
1、诠释的边界
将《易经》《太玄经》直接等同于二/三进制是“回溯性建构”,但这类跨时空对话能激发新的理解。关键是要区分“结构同构性”与“功能等同性”,二者数理结构确实符合进制定义,但创作意图并非建立数学体系。
2、跨文化启示
莱布尼茨通过《易经》发现二进制,说明古代符号系统可能蕴含超前数理智慧。《太玄经》未被充分挖掘的三元逻辑,或为未来计算范式(如量子三态、模糊逻辑)提供智能与文化资源。这一对比不仅涉及数学史与哲学史,更揭示了人类思维模式从简单分类到复杂系统认知的演进轨迹。两种体系的差异本质上是“简化与综合”“对立与超越”的方法论选择,在人工智能寻求突破的今天,重新审视这些传统智慧具有特殊意义。
人机环境系统智能中人、机、环境就是粗略的三元系统,态势与感、知也是一个三元系统,如何建立起类似机器智能二进制事实性计算的人类三进制价值性算计形式化系统,或许对人机交互、人机融合智能以及人机环境系统智能都会有一定的推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