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容感基础01:从宇宙起源到阻容感(1)

说在开头:关于缘起

19年前的春天,非典猖獗正如现在新冠,人人谈非典色变;经此一疫,虽然对非典没有什么深入了解,但我对中药倒是有了更深入的体会(可能是板蓝根采购不到,每天中午食堂供应免费中药汤,天天喝中药):发现这东西虽然刚开始喝着挺苦,但喝着喝着就习惯了,后来不喝了还挺想念。那段时间,我跟老朱每天走在往返西溪校区的路上,看着穿梭在空空荡荡街道上的空空荡荡公交车,非常犹豫:要不要坐公交车?坐公交车5分钟,走路20分钟。非典这货到底是啥玩意?能在空无一人的公交车上还能传染么?后来也释怀了:我们是差这20分钟时间的人么?另外,我们也不想让公交司机的压力太大。

我们坚持每天花40分钟往返西溪校区西三楼做毕设,能去西溪校区是一件让人兴奋的事情,不仅是在于走路锻炼之后的心跳加速,更在于那里女生的数量和质量。毕设导师当时在深造(读博),同时还带了两个研究生:小新和大壮师兄;实在抽不出时间来指导我们,扔给我们一台电脑和一个画图软件:Protel 99se(现在已升级为:Altium Designer),让我们有什么不懂就去问他的两员爱将。那时啥都不懂,连自己有啥不懂的都不懂(不知道有多少人能理解我当时的心情),师兄们估计当年也是这么过来的,很能理解我和老朱的处境:手把手教了怎么用Protel 99se画原理图和PCB,剩下的就能自己看着办了。

我的毕业设计是做一个实验室用工具板:用CPLD作为主芯片,外围使用逻辑门器件、按键、插针和指示灯等;那时没有任何电路设计概念,没有器件封装、PCB布局、布线概念,没听过单板生产加工居然还需要啥子工艺,看不懂器件资料(英语六级多年考不过),对电阻器、电容器的认知还停留在高中物理阶段。打了大半学期的酱油,当老师突然发现我们路走歪的时候,我已经快偏离到月球轨道上,地球引力都差点不能将我拉回来:PCB图都已经画好,正兴致勃勃地准备投板。他看的眼睛发直,声音发抖:你这是啥啥啥玩意啊?虽然最终没有将设计变成实物,但我好歹画了原理图和PCB,对硬件设计工具也了解了一二。本以为硬件对于我来说只是完成毕业设计的工具,想不到读研时导师一看我的毕设:哟,还画过板子啊,来来来,这里刚好有个好方向。看着其它同学都去学C、C++、Java,我当年还P颠P颠地乐的不行:看来还是的我硬件技术实力征服了导师。

如大家所看到的那样,我同大多数硬件工程师一样,最初接触硬件设计是从做项目开始的,主要工作是“拉线”:原理图“拉线”和PCB“拉线”,这纯粹是一体力活,唯一需要动脑的是你得认识管脚号,不要拉错。我继续着打酱油和摸鱼这两项重要的事业,研二时有本科同学回来咨询一个硬件电路的问题,我不屑地跟做软件的同学讨论了半天,发现自己的硬件知识居然还稍逊一筹,这让我一头懵逼。我第一次意识到这几年“做”硬件设计只是在“操作”硬件设计:仅仅跟着走了一遍硬件设计流程、粗略学会了画图工具操作(升级到Cadence了)、知道了一些器件是干嘛的、了解了一些粗浅的PCB设计规则。对于硬件本身的知识,还是全然无知,如果让我从零开始一个项目,就会被打回原形;在这次事情之后,我第一次抬起头“看”到了硬件门槛:哦,它就在那里,不增不减。

硬件所涉及内容之繁杂超过了我的想象,一眼扫过去都是不懂的,唯一值得欣慰的是:我已经知道了自己的无知。既然真心地承认自己不懂,那就开始好好学习吧,然后就发现看资料看不懂:一大堆专业术语和缩写;看原理图和PCB设计看不懂:一大堆看不懂的器件和设计。看的我一个头两百个大,到处都在跟我打哑语,如同一种无形的力量阻挡着我,不!我要结丹,修成元婴,我要升仙~ 好,Stop,扯远了。甚至有一段时间,我怀疑自己的智商是否能够最终敲开硬件设计的大门,直到进了大厂做完两个硬件项目之后,突然感觉自己跨过了那道门槛;此时距离我第一次接触硬件,已经过去了5年时间。

我相信大多数硬件工程师(包括我自己)局限于自己有限的项目经验,前人总结的checklist,还有很多神乎其神的道听途说,始终谨小慎微,生怕自己犯一点点错误却一而再的踩坑(老婆:好好想想自己犯了什么错误!)。那我们怎么能从这些局限中脱离出来呢?我觉得正确的概念和理论是正确行为的前提,对于硬件设计来说更是如此,硬件设计并非是玄而又玄的玄学,它是科学。但它涉及到理论知识是如此之多:每一种器件、每一条PCB走线、每一个焊盘、每一个通信协议,每一种加工方式…… 都有其不同的物理原理和法则。我们需要从原理层面来理解为何要如此设计,才是根本之道。

当年的迷茫似乎就在眼前,我什么都想看却又什么都看不懂:看任何一个技术资料,都有很多我不懂的背景知识、基础概念、专业术语,像一道墙拦着我。这让我左右为难:去了解这些背景技术概念吧,那接着还有更加基础的概念,一路探下去深不见底;不去深入了解吧,所学的知识点都流于表面,零零星星而不能融会贯通(这牛吹的,我自己现在也还做不到。哈哈)。没有人指导你怎么开始学习硬件,似乎所有硬件工程师都是通过项目实践,各自零零星星积累起来的经验(实践经验非常重要)。所有的硬件相关技术知识并不是相互独立的一个个点,而是一张大网,相互连接和贯通,我想做的便是从基本的概念和原理进行梳理,将硬件涉及的知识一点点梳理开来(更准确的说,应该是做了学习笔记)。

好,接下来就是第一篇学习笔记:宇宙起源(净扯淡)。“阻容感”是我所能找到的硬件最基础、最重要的,是拉网中的那根拖网线(有喜欢赶海的同学么~),它将所有其它的网点连接在一起。那现在就让我们从阻、容、感的宇宙起源开始,开启硬件基础知识的学习之旅。

一,宇宙历史篇

如果说哪一个时间对我来说最重要,我觉得是我出生的那刻,因为传说生辰八字将决定我一生的命运。那我们从宇宙的角度来看,对宇宙来说最重大的事件发生在大约138亿年前:它诞生的那一刻——宇宙大爆炸。科学家们说宇宙出生这一刻决定了宇宙这一生的命运(决定论),并且在宇宙诞生过程中产生了其最重要的东西:四种基本力。

  1. 在大爆炸后10^{-43}秒(温度约10^{32}度):“引力”从原始力中分离出来独立存在;
  2. 大爆炸后10^{-35}秒(温度约10^{27}度):随宇宙温度下降,“强核力”分离了出来,而“弱核力”和“电磁力”仍然统一于“电弱相互作用力”;
  3. 大爆炸后10^{-12}秒(温度约10^{15}度):“电弱相互作用力”分解为“弱核力”和“电磁力”;至此宇宙作用力和物理规律完全确定;
  4. 大爆炸后38万年(温度约2700度):原子核开始捕获电子形成原子;电子被束缚,所以光子能够逃逸出来并在宇宙中传播,宇宙从“一锅粥”状态开始变透明,形成了目前可观测宇宙。

——无中生有的世界终于基本成型了,大家都来看看吧。

宇宙大爆炸后的1ns内诞生了上帝的4大护法:强核力,弱核力,电磁力和引力;由此确定了宇宙基本物理规律,至此宇宙在这四种基本力的作用下进行着有规律的演化。下面让我们来看下四种宇宙基本力到底是怎么作用的:

  1. 强核力:作用于夸克之间,让夸克结合成质子或中子,并将带正电荷的质子束缚在原子核内,不会被正电荷相互排斥(电磁力)而相互拆散,是4种基本作用力中最强的(作用距离第二短,与距离4次方成反比),核聚变/裂变正是运用了强核力的理论;
  2. 弱核力:造成放射性原子核或自由中子衰变的短程力(作用距离最小),决定了部分放射性物质的衰变形态;氢生产重氢和氦(恒星热核反应)过程以及放射性碳定年法运用了弱核力的理论;
  3. 引力:任意两个物体或两个粒子间的与其质量乘积相关的吸引力(作用距离无限远),是支配天体运动唯一的力,形成这种引力的原因是有质量物体对于其周边时空的扭曲(广义相对论);
  4. 电磁力:指带电的粒子或带电的宏观物体间的作用力;静止的点电荷相斥或相吸,力的大小与两个点电荷的电量的乘积成正比,而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电荷之间的电磁力是以光子作为传递媒介;磁力实际上是电力的一种表现,电场和磁场之间的关系可由麦克斯韦方程组来表示

 量子理论是原子物理的基础,而广义相对论是宇宙学和天体物理学的起源,这两个理论带来了非常丰硕的成果,奠定了当代科技的基石;但是这两颗20 世纪物理学的明珠:量子理论与广义相对论却互不相容。

在第五次索尔维会议上,爆发了物理史上最著名的爱因斯坦-玻尔两大阵营论战,也最终确定了量子力学的王霸地位。而在此之前,爱因斯坦写信给玻尔说“上帝不会掷骰子”,而玻尔反驳道“老爱,不要告诉上帝怎么做!”,这其实已经不是物理之争,而是他们之间的哲学理念之争,是对这个宇宙的本源之争:争论的结果将决定我们生活在怎样的一个世界中。这场大战在此之后一直断断续续打了几十年,直到一代天王爱因斯坦和玻尔去世,也没能被说服;不过是谁最终赢得了这场论战的最后胜利呢?爱因斯坦的小迷弟贝尔(贝尔不等式)最终为我们揭开了答案(2022年的诺奖颁给了三位验证“贝尔不等式”的实验物理学家)。虽然量子理论统一了:强力、弱力、电磁力,但始终无法统一引力;而广义相对论完美地解释了引力。那到底谁能成为大统一理论呢?爱因斯坦晚年致力于大一统理论,但是他的相对论在统一电磁力时就遇到了极大阻碍,更不用说弱力和强力了,最终没有迈过那一道坎就驾鹤西去了。后来,弦理论死灰复燃,重新得到物理学界的关注(BigBang中的谢耳朵就是研究弦论的理论物理学家),最终发展出了集大成者:M理论。那M理论又是嘛玩意啊?……(后面再慢慢再讲~)

二,电磁力历史篇

跑题了,我们再次回归到老本行,来讲讲电磁学。所有电子相关的理论,包括电子电路、电子信息、信息通信等等都是基于电磁学理论;量子理论将古典电磁场论推向一个新的高峰:电磁量子论,得到更加广泛应用,并因此产生了半导体技术(所以不要以为量子理论只有量子计算和量子通信,其实我们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受益于量子论的应用,远超我们的想象。)。再让我们大致看看经典电磁学的发展历程:

  1. 1650年,德国物理学家格里凯在对静电研究的基础上,制造了世界上第一台摩擦起电机。
  2. 1777年,法国物理学家库仑测量了电荷之间的作用力,并发现了库仑定律:F = k*q1*q2r2*er,即真空中两个静止的点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与它们的电荷量的乘积成正比,与它们的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作用力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同性相斥、异性相吸
  3. 1826年,欧姆提出欧姆定律:在同一电路中,通过某段导体的电流跟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这段导体的电阻成反比:I=U/R
  4. 1820年,奥斯特在给学生讲课时,意外地发现了当导线通电流时,小磁针产生了偏转。
  5. 1822年,安培在奥斯特实验的基础上,以严密数学形式表述了电流产生磁力的基本定律认为磁铁的磁力在本质上和电流的磁力是一样的,提出了分子电流假说(天才的想象力真是惊人!)
  6. 1831年,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进而得到产生交流电的方法,并创造出第一个发电机。
  7. 1873年,大宗师麦克斯韦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完成了电磁理论的经典著作《电磁学通论》,建立了著名的麦克斯韦方程组,标志着完整的电磁学理论体系的建立,达到经典电磁场理论的巅峰,在牛顿经典力学大厦边上又建立经典电磁学大厦,成为经典物理学坚实的双子大厦。积分形式麦克斯韦方程组如下:

麦克斯韦方程组完美解释的解释了经典电磁理论,是阻、容、感元件的物理理论基础。

~更多内容,欢迎关注:知乎“牧神园地”专栏更新~

  • 2
    点赞
  • 6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电子式电压互器的方案设计与计算机仿真 摘 要 随着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的飞速发展,电力技术也必须不断发展,使得它能适应中国农 工商业的用电需求。电力系统输电量的不断扩大,远距离输电迅速增加,电网等级的 不断提高。为了使变电站自动化的技术进一步改善,互器不断的改良更新,使二次系 统起到更精确的测量和监控作用。 常规电磁应式电压互器有着很多不可克服的缺点,使新型电子式电压互器成为 当今世界的一个热门研究方向,电子式电压互器结合了光纤通信和集成电路的一些特 点,具有体积小,重量轻,频带宽,数字输出,便于与计算机连接,性价比高,而且采 用非磁性材料作为传器,无饱和,无谐振,克服了传统互器先天不足的缺陷。 本文通过对几种电压互器的结构分析,比较其各自的优缺点,最终选择了式电 压互器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通过初步电路设计,原理分析,参数计算,确定式 分压式传器的结构组成,通过仿真和实验,证明出其测量准确度高,暂态相应特性好 ,线性无饱和等一系列优点。然后通过有源光学电压传器设计,使其满足电力系统测 控和继电保护对电压信号的取样要求。 最后通过对传头和信号处理器的屏蔽,系统悬浮接地,在电路板上的电源与地线间 加去耦电等方法,使其电磁兼措施得到完善,让系统的可靠性得到进一步的保证和 提高。 关键词:式分压器;信号处理;电磁兼性。 Abstract With socialism in China's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power technology must continue to develop, make it to the Chinese agricultural trade demand. Power transmission system capacity continues to expand, a rapid increase in long-distance power transmission, power grids levels rising. For substation automation technology to further improve the transformer constantly improved update so that the second system has played a more precise measurement and monitoring role Conventional electromagnetic induction voltage transformer have many Overcome shortcomings, new-concept voltage transformer is a popular research direction of the world today. The electron type voltage transformer combined the some features of the optical fiber correspondence and integrated circuit, have the small volume, the light weight, the wide band of frequency, numeral output, linking with the computer easily, the good quality in low cost, and adopt the non- magnetic material as sensor, have no saturation, have no resonance, overcame the traditional transformer inborn shortage. Based on several voltage transformer structure analysis and comparison of their respective merits, finally chose the RCVT transformer, as this study. The initial circuit design, principle analysis, parameter calculation, to determine R-pressure sensor structure and Through simulation and experiment, has demonstrated this kind of AOVT has advanta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