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导语:用户在不同场景下的判断也是不一样的,用户的消费习惯会随着多种因素进行改变,比如你可以花两块钱坐地铁去逛街购物,也不一定会想花二十块钱打个车;
做用户运营要切记一点:
把你的用户当成一个活生生的人,而不是冰冷的用户。
先看服务意识,做用户运营没有花里胡哨的技巧,只需要用心去服务好你的新老顾客。
想让她主动复购,就让她离不开你,除了产品好用抱着交朋友的心态增加用户的替换成本;
想让她自发想起,就得帮她养成上瘾的习惯,一切对用户好的行为都值得推崇,大到品牌活动从对方角度思考,小到用户沟通过程中一个“您”去代替“你”。
设计用户情绪和决策,这7种认知模型需牢记
1、用户是傻子又是智者
当傻子不是去欺骗客户,而是去解放客户。
让用户减少学习成本,让用户容易上手,功能简化,说人话不绕弯子。
比如,你以为很简单的事情,在别人眼里可能是个巨大困难;所以,在产品设计和运营动作上,一定要把用户当傻子,最大程度上降低决策和思考的时间;在设计活动时候一定要把用户当精明的智者,因为他们会比价,会整体评估综合考虑后做决策。
2、用户不会思考
不会思考,而且是不愿意思考。
用户只会跟风和随大溜,在群体面前个人往往都会失去理智。
比如,各种刷屏事件,各种荒谬的谣言等;满屏的吃瓜新闻,跟风的朋友圈刷屏等,都指向一个观点——大众没有辨别能力,因而无法判断事情的真伪,许多经不起推敲的观点,都能轻而易举的得到普遍赞同。
记住,群体用户只会干两件事情,锦上添花和落井下石。
3、用户讨厌失去
人们面对同样数量的收益和损失时,认为损失更难以接受。同样的损失带来的负效应为同量收益带来正效用的2.5倍。
大部分人在做决策时会陷进沉没成本里,而影响到下一步的决策。
比如,一套家具2000元,另加20元运费送到家,消费者感知,这么贵的家具竟然还要运费,很容易流失;如果换种说法,家具2020元自提便宜20元,消费者感知,这样能省20元,成交率会大大提升。
同样价目,给用户带来的心理体验却不同,这是心理学上的损失厌恶。
4、用户迷恋于付出
人们对自己产出的劳动成果,投入越多,产生的依恋就越深。
这和HOOK上瘾模型,有异曲同工之妙,鸡蛋理论的应用有两点。
第一让用户有参与感,第二让用户付出劳动;小米,早期米粉的运营,就是很好应用了这两点。
从产品角度思考更清晰,当用户付出了足够的时间和经历在产品,用户的迁移成本会越来越多,流失率也相对降低,一年一度的产品账单回忆录应用的就是这个原理——这是心理学上的鸡蛋理论。
5、用户没有忠诚度
人和人最舒服的关系,就是安静的作者也不觉得尴尬,无需刻意的迎合和打扰。
消费者和品牌关系也一样,无需看起来热火朝天的氛围,只要有需求第一时间想到你这个品牌即可。
被动的接受,总比不上主动的选择
用完即走,自发想起,品牌也一样,你不需要用户日日夜夜悼念你的好,用户有需求第一时间想到的是你,就够了。
6、用户决策需要对比
人们为不熟悉的事物评估价值时,会把熟悉的类似事物或不久前接触的无关事物当作锚,来评估这个不熟悉事物的价值。
换言之,人们对价格没有认知,不知道一个东西到底值多少钱,就会寻找参照的价格,哪怕这个参照数值毫无道理,这个参照的价值就像锚一样制约着人们的决策。
比如,星巴克的“依云”矿泉水就是典型代表,一个基准点能帮助用户决策,标杆和参考很重要,人类的主观感受主要来自对比,这是心理学上的锚定效应。
7、用户都是喜新厌旧
这是心理学上的适应性偏见,一个人对任何一件事,有了之后就会习惯。
好东西久了,也会习惯,坏东西久了,也会习惯,这是人性;了解这个模型后,你会明白公司给员工发放福利时,多次小额比单次高价值更能让人产生幸福感。
在产品和运营上又该如何应用呢?
汽车、手机、互联网产品在不停的更新和迭代,不断的出新的功能和新的刺激点,就是满足用户的适应性偏见认知;比如,近日刚发布的微信全新版本被疯传的功能,也能很好的应证这个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