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推荐阅读《遭遇美国教育》,然后我就兴致勃勃地读起来。从来没有这么激动过,可能是因为这本书很薄很
好读,而且正是我喜欢的美国教育,所以很快就读完了。
《遭遇美国教育》讲的是一个中国记者【男】自己的儿子10岁的时候被送到了美国洛杉矶接受美国教育,去的时
候,他内心满是疑惑,而且周围有不少朋友劝他应该至少让孩子在中国接受完基础教育再去。但他还是带着孩子
去了美国,刚去没多久笔者很担心在美国接受教育的儿子的学习和成长,但是慢慢的,从儿子的变化他的感受也
变了,他深切的感受到美国教育和中国教育的差距所在。
1. 自由:
a. 没有统一的教科书,没有统一的考试,更不会对学生进行三六九等的分类排位(与中国正好相反)
b. 美国的学生在6年级以前不用学数学(这也是让笔者最担心的地方之一)c. 学生可以在课堂上放声大笑(作为一个过来人,据我了解,在中国我想没有哪一个学生敢这样
做的,做了不是被训斥就是直接出去罚站了)
d. 每天在学校最少让学生玩两个小时,下午不到 3 点就放学回家,而且学生根本没有教科书!
2. 相信孩子的创造力
从老师布置的作文题目就可以看出来。
a. 《中国的昨天和今天》(类似这样的作业在中国至少是毕业生或研究生才会写的论文吧!)这个作业开始笔者见
到都惊呆了,这种难度的任务是笔者自己在研究生之后才使用的写作论文的方式,那时,他 30 岁。他虽担忧,但
是也是相信自己的儿子的,这毕竟是必须完成的作业。最后,经过儿子的不懈努力,查阅各种资料,最后,10岁的
男孩完成了这篇文章,并且将文章分出了章与节,而且很明白的在文章最后列出了参考书目。(果然他的觉悟很高
啊,现在的我读大学三年级,也没有完美的做过这样的作业,更别说在文章最后列出参考书目,真是汗颜!!)
b. 《我怎么看人类文化》同样的,不久后又出了一个类似的题目,当然,也是顺利完成。
3. 想方设法引导
a.借用笔者的话: “美国的小学虽然没有在课堂上对孩子们进行大量的知识灌输,但是,他们想方设法把孩子的眼
光引向校园外那个无边无际的知识的海洋;他们没有让孩子们去死记硬背大量的公式和定理。但是,他们煞费苦
心地告诉孩子们怎样去思考问题,教给孩子们面对陌生领域寻找答案的方法;他们从不用考试把学生分成三六九
等,而是竭尽全力去肯定孩子们的一切努力、去赞扬孩子们自己思考的一切结论,去保护和激励孩子们所有的创
造欲望和尝试。”
(这与我们现在接受的教育好像有点类似哦!老师从来不会教给我们问题的答案,而是引导我们如何去思考问题,
如何换一种思维方式思考。而且老师总是赞扬和肯定我们说出的一切,就算再怎么驴唇不对马嘴,老师也总是能
从中找到闪光点,并将它无限放大,其实这种做法给了我们很大的自信心,让我们以后更加的敢说敢做,敢于在
任何场合以任何适当的方式表达我们自己的感受和想法。突然感觉自己很幸运,有生之年还可以这般幸福,接受
了类似美国的教育。)
4. 家长会
a. 形式:就像联欢会一样的,教室里让同学们自己装饰得很漂亮,挂满了气球和彩带。而且开会时是家长和孩子
都在场的。(这又是和中国的家长会不同的地方了,中国的家长会往往是或者夸张一点说"永远是"只有家长参加,
并且得知开家长会的消息就会令家长和孩子惶恐不安的,因为好像每次开家长会都是孩子们出现了问题,或者是
犯了什么错误。)
在此我想引用笔者的话更贴切:”这使我想起在国内的家长会。学校一下开家长会的通知,家长和学生就开始忐忑
不安了,如同面临一次严峻的考验。家长会上,校领导和老师们高高在上(真是高高在上,有时老师们的讲话是从
学校的扩音喇叭里传出来的),抑扬顿挫地讲着话,时而指出严峻的竞争局势,时而布置艰巨的考试任务,不时会
指责一下典型的学生或者家长,接着危言耸听地发布全面警告。此时,家长们坐在孩子们的座位上,低眉顺眼,
洗耳恭听。那些平日学习成绩不好的孩子的家长,更是心惊肉跳,如坐针毡,受了这番“折腾”之后,还要与折腾
完自己的老师再去认真研究怎样折腾(整治调教)孩子的对策。而孩子们呢?此时正躲在家里魂不守舍地猜想着家
长会现场的种种景象,充满忧虑等待着父母的归来,不知道老师与家长私下运筹了什么,自己的处境又会发生什
么变化?不知有多少孩子在家长会后受到父母的打骂。开家长会的这一天,特别要是赶上孩子在期末考试或者是
升学考试前的家长会,对一家人来说无疑是一个惊恐的日子。家长等待着老师的“宣判”,孩子则等待着来自老师
和父母的双重‘审判’。”
b. 内容:老师平时上课的时候有时会让同学们写一些小诗(当然,是英文的),而且老师没有告诉同学们这些东
西一定要好好写,将来是要保存装订印刷的。同学们写起来都很轻松,内容不限,畅所欲言,没有任何压力,因
为这不是写作比赛(我就是一个特别怕写作文的人,从小到大都是)。老师将这份”神秘礼物“在家长会上送给了
家长和孩子。
c.笔者读到儿子的诗《时间》。他写到:时间本身没有速度,只是因为人的存在,时间才变得不同,就是对同一
个人,时间也会变化,当你在不知道去做什么的时候,时间不是慢了,而是快了,因为它在流失;而当你想做的
事情太多,觉得时间不够用时,时间实际上很慢,因为你的创造已经拖住了时间的脚步。时间的速度在人的掌握
中。(看完我只有一个感觉:自愧不如。10岁的男孩对时间竟然有了如此深刻的理解,恐怕我现在还没有这样的
认识)
d.家长会结束的时候,笔者像传统的中国家长一样,走到班主任跟前,问了一个问题:我的孩子最近的学习有没
有什么问题?老师的回答耐人寻味:你的孩子没有任何问题,要是有问题我早就联系你了,不会等到现在。你们
中国人总是在研究孩子的‘问题’吗?笔者说这是未雨绸缪,但老师却微笑着说:“让我们用更多的精力去发现孩子
们的可爱和他们的潜能吧,鼓励他们,引导他们,让他们心中充满自信,充满光明,充满欢乐,这样孩子才有更
大的兴趣去学习,才有更大的力量去战胜困难。”
5. 没有一考定终身。
每个学期学校都会举行多次考试,取成绩最高的一次作为最后的结果。(好像现在中国在这方面也正在改进,
因为很多学生被坑得不轻。)
6. 自信心培养
a. 美国的小学从一年级开始,开设讲话课,让每一位学生表白自己的优点和特长,为的是锻炼说话能力和交流
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大禹谟》:“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看吧,中国老祖宗一直教我们要谦虚
谨慎,不能过分张扬,要低调做人高调做事。呵呵。)
7. 志愿者服务
笔者的儿子所在的学校要求每一位同学每年至少完成至少200小时的志愿者工作。我想每一个美国的学校都会
有类似的要求吧,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个人社会责任感。
不仅是小学如此,大学也很重视这一项。根据美国大学招生委员们的介绍,美国的大学,最近更加在意学生
对于社区贡献和志愿者服务方面的成就以及因此而带来的成长。有的大学甚至对学生做出了以下要求:
a.每一次在做志愿者活动的时候,花几分钟的时间对自己做了些什么,学到了什么,这段经历影响了自己什么做
一个记录。这部分内容的记录形式可以用笔记录在记事本,或者上传自己的博客,社交圈(微信)等。
b.主动地和队友、领队交流,告诉他们你做了什么,那些你认为是重要的。可以征求领队的允许,对自己参加的
活动做图像的收集记录,比如拍照。在授权后,可以上传自己的社交圈或者博客。
c.主动寻求学习更多知识的机会。主动和志愿者团队的队友和老师,或者学校的服务指导老师了解更多的志愿者
服务活动机会,了解往届的活动情况,能收获什么,和规划老师商量,决定参加适合自己的社会活动。
(可以看到,这三点要求重点就是“主动”、“记录”和“分享”,只有主动交流和学习之后才会有所感受,并且要
记录下来,并且分享给别人,感染更多的人去做这件事情,或者帮助他们,这样更有助于学生们人格的健全
社会的和谐发展。)
在这里我们看一下常青藤盟校(表一)和美国公立名校(表二)在审核大学申请者材料的时候,对于社会服务活动重要
性的揭露。
从数据上来看,这些名校对于社会服务的要求都非常地明确。其重要性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