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毕业生与裁员大潮,社会中是否还存在足够的就业岗位?

根据中国教育部的统计,2022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将首次突破1000万,达到1076万人,规模和数量都称得上是“突破历史”,就业竞争压力巨大。

与此相呼应的,还有自疫情下的连锁反应。不少中小企业倒闭,互联网大厂也纷纷进行“结构性调整”,带来的是居高不下的失业率、历史新低的就业率,以及过不去的裁员潮。

大量的失业、待业人员涌入社会,看上去是狼多肉少,就业岗位稀缺而求职者众多,但事实真的如此吗?人社部数据显示,预计到2025年,我国制造业人才需求缺口将达到近3000万人,所以并不是“没活干”,本质上是劳动力市场存在就业需求与招聘岗位的错配

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毕业生们,往往难以面对学历与工作岗位不匹配带来的落差;而自身工作经验不足,在求职过程中又会被用人单位唯学历论,甚至遭受轻视,就像最近发生的大学生线上求职被HR辱骂,认为其学校“不靠谱”。

被裁的失业者们,期望依托经验找到一份更满意的工作,很多人不愿意“自降身价”,并且在经历过波动后,也更倾向于稳定的“铁饭碗”。

而制造业一方面在稳定性上比不过公务员事业编,另一方面在经济回报上也比不过互联网公司。社会对制造业一线工作者也存在着低学历、低收入的偏见,导致这一类岗位缺乏社会尊重。

所以在面对严酷的就业竞争时,待业者们更肯花时间和精力考公考编。而想要改善这一情况,恐怕还需要长时间的宏观调整。

对于求职者来说,想要找到满意的工作,首先还是要调整个人心态,衡量好职位期望与现实情况之间的平衡,跟据当前就业形势,在个人要求与岗位需求之间做出取舍,才能更好地匹配。

其次也要进一步提升个人能力,横向发展,为自己打开更多技能点。目前社会上需要的是拥有多元化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拥有更多方面的能力,才能进一步拓宽就业道路。

此外也要认真做好自身能力、兴趣的分析,明确自己到底适合什么样的岗位,或是对哪一类岗位有长久发展的信心,这样可以在求职过程中更加聚焦,而不是大海捞针式地投递简历,即使入职也不能长久工作下去。

在挑选岗位方面,也应该更加慎重,很多人可能因为失业压力而想着“凑合”,但结果往往会因为双双方不合适而再次失业。

在积极应对的同时,也要做好风险的抵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与能力范围,提前配置保险,尤其是医疗保险。一方面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从长期来看健康的身体也是竞争的筹码之一;另一方面,当失业状态下抵御风险能力下降,如果发生意外,配置保险也可以缓解经济压力。

要注意的是,购买保险也要慎重考虑,毕竟作为一笔长期支出,还是要仔细选择。比如在,通过“中国人保”APP等这样的官方平台,考量产品的缴费、领取的便捷性,选择更合适的方式,才能给以后的生活更好的保障。挑选更为可靠。

时代的洪流我们或许无法抵挡,但总归要为自身做好更实际。更长远的规划。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