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片源格式主要指的是用于存储和传输3D视频内容的不同编码和封装方式。这些格式决定了3D视频如何被记录、压缩和播放。以下是常见的3D片源格式分类及其特点:
一、基于帧封装的3D格式
-
Frame Packing(帧封装)
- 特点:将左右眼的画面垂直或水平拼接成一帧。
- 常见类型:
- Full Frame Packing:左右眼画面以全分辨率垂直排列(如1920×2205分辨率)。
- Half Frame Packing:左右眼画面各压缩为一半宽度(如3840×1080分辨率)。
- 应用:常用于蓝光3D(Blu-ray 3D)和HDMI传输。
-
MVC(Multiview Video Coding,多视点视频编码)
- 特点:基于H.264标准的扩展,通过编码左右眼的差异信息来减少冗余数据。
- 优势:兼容性好,支持蓝光3D标准,文件体积相对较小。
- 应用:蓝光3D电影的主流格式。
二、基于左右/上下分屏的3D格式
-
Side-by-Side(SBS,左右格式)
- 特点:左右眼画面水平排列在同一帧中。
- 类型:
- Full SBS:左右眼各保留全宽度,分辨率减半(如3840×1080)。
- Half SBS:左右眼各压缩为一半宽度(如1920×1080)。
- 应用:广泛用于电视广播、流媒体和游戏(如PS3/PS4的3D游戏)。
-
Top-and-Bottom(TAB,上下格式)
- 特点:左右眼画面垂直排列在同一帧中。
- 类型:
- Full TAB:上下各保留全高度,分辨率减半(如1920×2160)。
- Half TAB:上下各压缩为一半高度(如1920×1080)。
- 应用:常见于3D蓝光原盘、流媒体平台(如YouTube 3D)。
三、基于时间交替的3D格式
-
Frame Sequential(帧顺序格式)
- 特点:左右眼画面按顺序交替播放(如左-右-左-右)。
- 要求:需要高刷新率显示器(如120Hz)和主动式3D眼镜。
- 应用:早期3D投影仪和部分3D显示器。
-
Interleaved(交错格式)
- 特点:左右眼画面以行交错方式合并(如奇偶行交替)。
- 类型:
- Row Interleaved:行交错。
- Column Interleaved:列交错。
- 应用:部分3D电视和投影仪支持。
四、其他特殊3D格式
-
Anaglyph(红蓝/红绿格式)
- 特点:通过颜色滤镜分离左右眼画面(如红蓝眼镜)。
- 缺点:色彩失真严重,已逐渐被淘汰。
- 应用:早期3D电影和低成本3D内容。
-
Dolby 3D
- 特点:使用波长分离技术,通过滤镜分离不同颜色的光。
- 优势:色彩保真度高,适合影院环境。
- 应用:高端电影院。
-
RealD
- 特点:采用圆偏振光技术,需配合偏振眼镜。
- 优势:无色彩损失,适合3D影院。
- 应用:主流3D影院标准。
五、3D文件封装格式
- 常见容器格式:
- MKV(Matroska):支持多种3D格式(如SBS、TAB、MVC)。
- MP4:广泛兼容,适合流媒体。
- ISO:蓝光3D原盘文件格式。
- MVC(Multiview Video Coding):专用于蓝光3D的编码格式。
六、如何选择3D格式?
- 播放设备:电视、投影仪或显示器支持的3D格式(如SBS、TAB、Frame Packing)。
- 内容来源:蓝光3D通常使用MVC,流媒体多用SBS或TAB。
- 分辨率需求:Full SBS/TAB保留更高画质,Half SBS/TAB节省带宽。
- 兼容性:MKV封装通用性强,MVC需蓝光播放器支持。
总结
常见的3D片源格式包括Side-by-Side(SBS)、Top-and-Bottom(TAB)、Frame Packing和MVC,每种格式适用于不同的设备和场景。选择时需结合播放硬件的支持能力和内容需求,同时注意分辨率和兼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