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基础——网络模型(OSI、TCP/IP)、网络应用模式

计算机网络是独立自主的计算机互联而成的系统的总称,组建计算机网络最主要的目的是实现多台计算机之间的通信和资源共享。(by jackfrued
实现网络通信的基础是网络通信协议,这些协议通常是由互联网工程任务组 (IETF)制定的。所谓“协议”就是通信计算机双方必须共同遵从的一组约定,例如怎样建立连接、怎样互相识别等,网络协议的三要素是:语法、语义和时序。

1. OSI 七层模型

开放式系统互联模型(英语: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 Model,缩写:OSI;简称为OSI模型)是一种概念模型,由国际标准化组织提出,一个试图使各种计算机在世界范围内互连为网络的标准框架。定义于ISO/IEC 7498-1。根据建议X.200,OSI将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划分为以下七层,标有1~7,第1层在底部。 “OSI/RM”是英文“Open Systems Interconnection Reference Model”的缩写。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1.1 第7层 应用层

应用层(Application Layer)提供为应用软件而设的接口,以设置与另一应用软件之间的通信。例如: HTTP、HTTPS、FTP、TELNET、SSH、SMTP、POP3、HTML等。

1.2 第6层 表示层

表达层(Presentation Layer)把数据转换为能与接收者的系统格式兼容并适合传输的格式。

1.3 第5层 会话层

会话层(Session Layer)负责在数据传输中设置和维护计算机网络中两台计算机之间的通信连接。

1.4 第4层 传输层

传输层(Transport Layer)把传输表头(TH)加至数据以形成数据包。传输表头包含了所使用的协议等发送信息。例如:传输控制协议(TCP)等。

1.5 第3层 网络层

网络层(Network Layer)决定数据的路径选择和转寄,将网络表头(NH)加至数据包,以形成报文。网络表头包含了网络数据。例如:互联网协议(IP)等。

1.6 第2层 数据链路层

数据链路层(Data Link Layer)负责网络寻址、错误侦测和改错。当表头和表尾被加至数据包时,会形成信息框(Data Frame)。数据链表头(DLH)是包含了物理地址和错误侦测及改错的方法。数据链表尾(DLT)是一串指示数据包末端的字符串。例如以太网、无线局域网(Wi-Fi)和通用分组无线服务(GPRS)等。

分为两个子层:逻辑链路控制(logical link control,LLC)子层和介质访问控制(Media access control,MAC)子层。

1.7 第1层 物理层

物理层(Physical Layer)在局部局域网上传送数据帧(Data Frame),它负责管理电脑通信设备和网络媒体之间的互通。包括了针脚、电压、线缆规范、集线器、中继器、网卡、主机接口卡等。

2. TCP/IP 四层模型

2.1 TCP/IP 模型与 OSI 模型的区别与联系

  • OSI引入了服务、接口、协议、分层的概念,TCP/IP借鉴了OSI的这些概念建立TCP/IP模型。
  • TCP/IP是四层结构,而OSI是七层结构。OSI的最高三层在TCP中用应用层表示。
  • OSI先有模型,后有协议,先有标准,后进行实践;而TCP/IP则相反,先有协议和应用再提出了模型,且是参照的OSI模型。

  • OSI是一种理论下的模型,而TCP/IP已被广泛使用,成为网络互联事实上的标准。
  • TCP/IP他是一个协议簇;而OSI(开放系统互联)则是一个模型,且TCP/IP的开发时间在OSI之前。
  • TCP/IP是由一些交互性的模块做成的分层次的协议,其中每个模块提供特定的功能;OSi则指定了哪个功能是属于哪一层的。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2.2 TCP/IP 参考模型

TCP/IP参考模型是一个抽象的分层模型,这个模型中,所有的TCP/IP系列网络协议都被归类到4个抽象的“层”中。每一抽象层创建在低一层提供的服务上,并且为高一层提供服务。该模型将我们使用的网络从逻辑上分解为四个层次,自底向上依次是:网络接口层、网络层、传输层和应用层,如下图所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2.3 IP 协议

IP 协议通常被翻译为网际协议,它服务于网络层,主要实现了寻址和路由的功能。接入网络的每一台主机都需要有自己的IP地址,IP地址就是主机在计算机网络上的身份标识。当然由于IPv4地址的匮乏,我们平常在家里、办公室以及其他可以接入网络的公共区域上网时获得的IP地址并不是全球唯一的IP地址,而是一个局域网(LAN)中的内部IP地址,通过网络地址转换(NAT)服务我们也可以实现对网络的访问。计算机网络上有大量的被我们称为“路由器”的网络中继设备,它们会存储转发我们发送到网络上的数据分组,让从源头发出的数据最终能够找到传送到目的地通路,这项功能就是所谓的路由。

2.4 TCP 协议

TCP全称传输控制协议,它是基于IP提供的寻址和路由服务而建立起来的负责实现端到端可靠传输的协议,之所以将TCP称为可靠的传输协议是因为TCP向调用者承诺了三件事情:

  • 数据不传丢不传错(利用握手、校验和重传机制可以实现)。
  • 流量控制(通过滑动窗口匹配数据发送者和接收者之间的传输速度)。
  • 拥塞控制(通过RTT时间以及对滑动窗口的控制缓解网络拥堵)。

2.5 传输单元

数据帧(Frame):是一种信息单位,它的起始点和目的点都是数据链路层
数据包(Packet):也是一种信息单位,它的起始和目的地是网络层
数据报(Datagram):通常是指起始点和目的地都使用无连接网络服务的的网络层的信息单元。
段(Segment):通常是指起始点和目的地都是传输层的信息单元。
消息(message):是指起始点和目的地都在网络层以上(经常在应用层)的信息单元。


下面是一些零碎的知识:

2.5.1 数据帧

参考:https://zhuanlan.zhihu.com/p/32059190
所谓的“数据帧(Data frame)”,就是“数据链路层”的协议数据单元,它包括三部分:帧头、数据部分、帧尾。其中,帧头和帧尾包含一些必要的控制信息,比如同步信息、地址信息、差错控制信息等;数据部分则包含网络层传下来的数据,比如“IP数据包”等等。
除了应用层没有头部,其他都有。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2.5.2 TCP/IP 数据包的格式

参考: https://blog.csdn.net/luguifang2011/article/details/40658723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注释:图中括号中的数字代表的是当前域所占的空间大小,单位是bit位。

橙黄色 的是数据链路层的头部,一共14字节;

蓝绿色 的部分是IP头部,一般是20字节

紫色 部分是TCP头部,一般是20字节
(HTML/CSS 颜色编码查询:https://htmlcolorcodes.com/zh/yanse-ming/

数据链路层的头部:

  • 目的MAC:当前step目的主机的mac地址
  • 源MAC:当前step的源主机的mac地址
  • 类型:指定网络层所用的协议类型,通常是IP协议,0x0800

IP 头部

  • 版本:记录数据报属于哪一个版本的协议,如IPv4或IPv6
  • 首部长度:指明IP头部长度,单位是字,也就是两个字节。该域的值最小为5,就是标准的头部长度;最大为15,表明有扩展部分。
  • 服务类型:用来区分不同服务的需要
  • 数据报总长:包含IP头部的数据报的总长度。注意,这里不包括链路层的头部,目前最大值是65535字节。
  • 分组ID:这个域的作用是当一个大的数据报被拆分时,拆分成的小的数据段的这个域都是一样的。
  • 标记:共三个bit,第一个未使用;第二个DF(Don’t Fragment),设置成1表示这个数据包不能被分割,这个是针对路由器的一条指令;第三个MF(MoreFragment),如果一个数据包被分割了,那么除了最后一个分段以外的所有分段都必须设置为1,用来表示后面还有更多的分段没有到达,最后一个设置为0,用来表示分割的段全部到达。
  • 段偏移量:这个域有13bit,也就是每一个数据报最多有8192个分段。每一个分段的长度必须是8字节的倍数,也就是说8字节是分段的基本单位,当然分组的最后一个段不做限制。这样最大的数据报长度为8*8192=65536字节,比目前限制的最大数据报长度还多1,能够满足对网络中所有数据报传送的需求。
  • 生存时间:这是一个生存期计数器,最大为255s,但是实际上使用的时候用作跳数计数器,当值为0时数据报被丢弃,用来避免一个数据报过久的逗留在网络中。
  • 高层协议:这里和链路层的类型作用相同,用来表示更高层的协议,这个数据报里是TCP
  • 首部校验和:IP头部的校验和
  • 源IP地址:数据报来源主机的IP地址
  • 目的IP地址:数据报目的主机的IP地址

TCP 头部

  • 源端口号:数据报来源主机的端口号

  • 目的端口号:数据报目的主机的端口号(注意:源IP地址,目的IP地址,源端口号,目的端口号这四个字段唯一的确定了一个TCP链接。

  • TCP序号(sq):发送的TCP的序号,从0开始,实际中这个值就是发送的数据报中内容的字节数,比如我发送的第一个报中sq=0,数据报内容20字节,那么下一个数据报的sq就应该是21。

  • 捎带的确认(ack):确认收到上一个数据报,然后act的值是指定自己想要收到的下一个数据报的sq,比如我收到一个数据报的sq=0,数据报内容20字节,那么我的ack就应该是21,用来标明我sq=0,内容为20字节的数据报已经收到,我接下来期望收到的是sq=21的数据报。

  • 首部长度:和IP头部的长度域类似,这个域用来标明TCP头部的长度,单位也是字。

  • 保留:6bit未使用的域

  • Flag:从左到右,[URG|ACK|PSH|RST|SYN|FIN]

  • ACK设置为1表示前面的确认(ack)是有效的,否则前面的确认应被忽略。
  • PSH表示要求对方在接到数据后立即请求递交给应用程序,而不是缓冲起来直到缓冲区收满为止。
  • RST用于重置一个已经混乱的连接。
  • SYN用于建立连接的过程。在链接请求中,SYN=1和ACK=0表示该数据段没有使用捎带的确认域。链接应答则捎带了一个确认,即SYN=1和ACK=1.本质上SYN位是用来表示CONNECTION REQUEST和CONNECTION ACCEPTED,然后进一步用ACK来区分是请求还是应答,的确很高明。
  • FIN用来释放一个连接。它表示发送方已经没有数据要传输了。然后,在关闭一个连接后,关闭进程可能会在一段不确定的时间内继续接收到数据。SYN和FIN数据段都有TCP序号,从而保证了这两种数据段被按照正确的顺序来进行处理。
  • 窗口大小:指定了从被确认的字节算起可以发送多少个字节。要深入理解这个域的含义,可以参看TCP用色控制和慢启动算法

  • 校验和:校验范围包括TCP头、数据报内容和概念性伪头部。概念性伪头部又包括源IP,目的IP,TCP协议号。

  • 紧急指针:指向数据报中紧急数据最后一个字节的下一个字节。

2.5.3 数据包在传送时的封装和解封装如下所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2.5.4 TCP包的分割(segment)

TCP包允许的最大长度为1460byte,超过这个长度会进行分割(未超过这个长度也可以按需求进行分割)。分割的数据的头(Head)都是一样的。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3. 网络应用模式

3.1 C/S模式和B/S模式

这里的C指的是Client(客户端),通常是一个需要安装到某个宿主操作系统上的应用程序;而B指的是Browser(浏览器),它几乎是所有图形化操作系统都默认安装了的一个应用软件;通过C或B都可以实现对S(服务器)的访问。

  • C/S的最大优点是能够实现复杂的应用构造,安全性高,数据传输速度快。
  • C/S架构的劣势是高昂的维护成本且投资大。
  • B/S最大的优点就是可以在任何地方进行操作而不用安装任何专门的软件,只要有一台能上网的电脑就能使用,客户端零安装、零维护。系统的扩展非常容易。
  • B/S架构的劣势应用服务器运行数据负荷较重。

3.2 去中心化的网络应用模式

不管是B/S还是C/S都需要服务器的存在,服务器就是整个应用模式的中心,而去中心化的网络应用通常没有固定的服务器或者固定的客户端,所有应用的使用者既可以作为资源的提供者也可以作为资源的访问者。

  • 1
    点赞
  • 14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第1章 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  1.1 计算机网络的产生与发展  1.2 计算机网络概述  1.2.1 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  1.2.2 通信子网和资源子网  1.3 计算机网络的功能  1.4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和拓扑结构  1.4.1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1.4.2 计算机网络的拓扑结构  1.5 计算机网络应用  小结  习题1  第2章 数据通信技术  2.1 数据通信的基本概念  2.1.1 信息、数据与信号  2.1.2 模拟信号与数字信号  2.1.3 基带信号与宽带信号  2.1.4 信道及信道的分类  2.1.5 数据通信的技术指标  2.1.6 通信方式  2.2 传输介质的主要特性和应用  2.2.1 传输介质的主要类型  2.2.2 双绞线  2.2.3 同轴电缆  2.2.4 光纤  2.2.5 双绞线、同轴电缆与光纤的性能比较  2.3 无线与卫星通信技术  2.3.1 电磁波谱  2.3.2 无线通信  2.3.3 微波通信  2.3.4 卫星通信  2.4 数据交换技术  2.4.1 电路交换  2.4.2 存储转发交换  2.5 数据传输技术  2.5.1 基带传输技术  2.5.2 频带传输技术  2.5.3 多路复用技术  2.6 数据编码技术  2.6.1 数据编码的类型  2.6.2 数字数据的模拟信号编码  2.6.3 数字数据的数字信号编码  2.6.4 脉冲编码调制  2.7 差错控制技术  2.7.1 差错产生的原因与差错类型  2.7.2 误码率的定义  2.7.3 差错的控制  小结  习题2  第3章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与协议  3.1 网络体系结构与协议概述  3.1.1 网络体系结构的概念  3.1.2 网络协议的概念  3.1.3 网络协议的分层  3.1.4 其他相关概念  3.2 OSI参考模型  3.2.1 OSI参考模型的概念  3.2.2 OSI参考模型各层的功能  3.2.3 OSI参考模型中的数据传输过程  3.3 TCP/IP参考模型  3.3.1 TCP/IP概述  3.3.2 TCP/IP参考模型各层的功能  3.4 OSI参考模型TCP/IP参考模型  3.4.1 两种模型的比较  3.4.2 OSI参考模型的缺点  3.4.3 TCP/IP参考模型的缺点  3.4.4 网络参考模型的建议  小结  习题3  第4章 局域网  4.1 局域网概述  4.2 局域网的特点及其基本组成  4.3 局域网的主要技术  4.3.1 局域网的传输介质  4.3.2 局域网的拓扑结构  4.3.3 介质访问控制方法  4.4 局域网体系结构与IEEE 802标准  4.4.1 局域网参考模型  4.4.2 IEEE 802局域网标准  4.5 局域网组网技术  4.5.1 传统以太网  4.5.2 IBM令牌环网  4.5.3 交换式以太网  4.6 快速网络技术  4.6.1 快速以太网组网技术  4.6.2 吉比特以太网组网技术  4.6.3 ATM技术  4.7 VLAN  4.7.1 VLAN概述  4.7.2 VLAN的组网方法  4.8 WLAN  4.8.1 WLAN概述  4.8.2 WLAN的实现  4.8.3 WLAN组网实例——家庭无线局域网的组建  小结  习题4  第5章 广域网接入技术  5.1 广域网概述  5.2 常见的广域网接入技术  5.2.1 数字数据网(DDN)  5.2.2 综合业务数字网(ISDN)  5.2.3 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B-ISDN)  5.2.4 分组交换数据网(PSDN)  5.2.5 帧中继(Frame Relay)  5.2.6 数字用户线路xDSL  小结  习题5  第6章 网络互联技术  6.1 网络互联的基本概念  6.1.1 网络互联概述  6.1.2 网络互联的要求  6.2 网络互联的类型和层次  6.2.1 网络互联的类型  6.2.2 网络互联的层次  6.3 典型网络互连设备  6.3.1 中继器  6.3.2 网桥  6.3.3 网关  6.3.4 路由器  6.4 路由协议  6.4.1 路由信息协议(RIP)  6.4.2 内部路由协议(OSPF)  6.4.3 外部路由协议(BGP)  6.5 路由器的基本配置  6.5.1 路由器的接口  6.5.2 路由器的配置方法  小结  习题6  第7章 Internet基础知识  7.1 Internet的产生和发展  7.1.1 ARPANET的诞生  7.1.2 NSFNET的建立  7.1.3 全球范围Internet的形成与发展  7.2 Internet概述  7.2.1 Internet的基本概念  7.2.2 Internet的特点  7.3 Internet的主要功能与服务  7.3.1 Internet的主要功能  7.3.2 Internet的主要服务  7.4 Internet的结构  7.4.1 Internet的物理结构  7.4.2 Internet协议结构与TCP/IP  7.4.3 客户机/服务器的工作模式  7.5 Internet地址结构  7.5.1 IP地址概述  7.5.2 IP地址的组成与分类  7.5.3 特殊类型的IP地址  7.5.4 IP地址和物理地址的转换  7.6 子网和子网掩码  7.6.1 子网  7.6.2 子网掩码  7.6.3 A类、B类、C类IP地址的标准子网掩码  7.6.4 子网掩码的确定  7.7 域名系统  7.7.1 域名系统的层次命名机构  7.7.2 域名的表示方式  7.7.3 域名服务器和域名的解析过程  7.8 IPv4的应用极其局限性  7.8.1 什么是IPv4  7.8.2 IPv4的应用  7.8.3 IPv4的局限性  7.9 IPv6简介  7.9.1 IPv6的发展历史  7.9.2 IPv4的缺点及IPv6的技术新特性  7.9.3 IPv4与IPv6的共存局面  7.9.4 从IPv4过渡到IPv6的方案  7.9.5 IPv6的应用前景  小结  习题7  第8章 Internet接入技术  8.1 Internet接入概述  8.1.1 接入到Internet的主要方式  8.1.2 ISP  8.2 电话拨号接入Internet  8.2.1 SLIP/PPP概述  8.2.2 Winsock概述  8.3 局域网接入Internet  8.4 ADSL接入技术  8.4.1 ADSL概述  8.4.2 ADSL的主要特点  8.4.3 ADSL的安装  8.4.4 PPP与PPPoE  8.5 Cable Modem接入技术  8.5.1 CATV和HFC  8.5.2 Cable Modem概述  8.5.3 Cable Modem的主要特点  8.6 光纤接入技术  8.6.1 光纤接入技术概述  8.6.2 光纤接入的主要特点  8.7 无线接入技术  8.7.1 无线接入概述  8.7.2 WAP简介  8.7.3 当今流行的无线接入技术  8.8 连通测试  小结  习题8  第9章 Internet的应用  9.1 Internet应用于家庭  9.1.1 家庭用户连入Internet  9.1.2 使用浏览器浏览Internet  9.1.3 家庭娱乐  9.2 Internet应用于电子商务  9.2.1 电子商务及其起源  9.2.2 电子商务的特点  9.2.3 电子商务的内容  9.3 Internet应用所带来的社会问题  9.4 Internet应用的发展趋势与研究热点  小结  习题9  第10章 移动IP与下一代Internet  10.1 移动IP技术  10.1.1 移动IP技术的概念  10.1.2 与移动IP技术相关的几个重要术语  10.1.3 移动IP的工作原理  10.1.4 移动IP技术发展的3个阶段  10.2 第三代Internet与中国  10.2.1 什么是第三代Internet  10.2.2 第三代Internet的主要特点  10.2.3 中国的下一代互联网  小结  习题10  第11章 网络操作系统  11.1 网络操作系统概述  11.1.1 网络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  11.1.2 网络操作系统的基本功能  11.1.3 网络操作系统的发展  11.2 Windows NT Server操作系统  11.2.1 Windows NT Server 的发展  11.2.2 Windows NT Server的特点  11.3 Windows 2000 Server操作系统  11.3.1 Windows 2000 Server简介  11.3.2 Windows 2000 Server的特点  11.4 Windows Server 2003操作系统  11.4.1 Windows Server 2003简介  11.4.2 Windows Server 2003的特点  11.5 NetWare操作系统  11.5.1 NetWare操作系统的发展与组成  11.5.2 NetWare操作系统的特点  11.6 UNIX操作系统  11.6.1 UNIX操作系统的发展  11.6.2 UNIX操作系统的特点  11.7 Linux操作系统  11.7.1 Linux操作系统的发展  11.7.2 Linux操作系统的特点  小结  习题11  第12章 网络安全  12.1 网络安全的现状与重要性  12.2 防火墙技术  12.2.1 防火墙的基本概念  12.2.2 防火墙的主要类型  12.2.3 防火墙的主要产品  12.3 网络加密技术  12.3.1 网络加密的主要方式  12.3.2 网络加密算法  12.4 数字证书和数字签名  12.4.1 电子商务安全的现状  12.4.2 数字证书  12.4.3 数字签名  12.5 入侵检测技术  12.5.1 入侵检测的基本概念  12.5.2 入侵检测的分类  12.6 网络防病毒技术  12.6.1 计算机病毒  12.6.2 网络病毒的危害及感染网络病毒的主要原因  12.6.3 网络防病毒软件的应用  12.6.4 网络工作站防病毒的方法  12.7 网络安全技术的发展前景  12.7.1 网络加密技术的发展前景  12.7.2 入侵检测技术的发展趋势  12.7.3 IDS的应用前景  小结  习题12  第13章 网络管理  13.1 网络管理概述  13.1.1 网络管理的基本概念  13.1.2 网络管理体系结构  13.2 网络管理的功能  13.3 MIB  13.3.1 MIB的结构形式  13.3.2 MIB的访问方式  13.4 SNMP  13.4.1 SNMP的发展  13.4.2 SNMP的设计目标  13.4.3 SNMP的工作机制  13.5 网络管理工具  13.5.1 HP Open View  13.5.2 IBM TME 10 NetView  13.5.3 Cisco Works 2000  13.5.4 3Com Transcend  13.6 网络管理技术的发展趋势  小结  习题13  第14章 网络实验  14.1 实验1 理解网络的基本要素  14.2 实验2 双绞线的制作与应用  14.3 实验3 使用“超级终端”进行串行通信  14.4 实验4 网络连接性能的测试  14.5 实验5 组建一个小型对等网  14.6 实验6 WWW服务  14.7 实验7 使用电子邮件  14.8 实验8 DHCP服务器的安装与配置  14.9 实验9 DNS服务器的安装与配置 
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标准 前言: 《计算机网络基础》是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面向计算机应用技术专 业开设,课程总学时为64学时,依据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求,由计算机 应用技术专业教研室赵阔执笔起草本课程的课程标准。 一、课程的说明: 计算机网络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密切结合而形成的新的技术领域,是当今计算机 界公认的主流技术之一,也是迅速发展并在信息社会中得到广泛应用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作为信息类学生应该了解并掌握一定水准的计算机网络与数据通信的知识及应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在已有的计算机基础知识、计算机系统结构和计算机原 理等基础上,对网络技术有一个系统的、全面的了解;理解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和基 本原理,尤其是TCP/IP协议簇和IEEE 802系列,培养实际动手水平,使学生能充分使用并掌握科学的现代化网络管理方法和手 段,为本专业服务,为今后能够迅速地适合社会各方面管理工作的需要服务,为Intern et开发与管理和局域网的组建、规划和管理打下良好基础,从而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现 代化信息管理人材 学习本课程需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文化基础知识,并能够为后续课程——网站建设、网络 组建与应用、网页设计与制作等积累相对应的基础知识。计算机网络教学总时数为64学 时(其中理论学时为54学时,实验学时为8学时,参观2学时),另外自学4学时,共分1 0章。 附课内总学时讲授主要知识点及课内学时分配表: "章 "内 容 "理论 "实践 "自学 "参观 " "1 "引论 "4 " " " " "2 "数据通信基础知识 "8 " " " " "3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 "6 " " " " "4 "计算机局域网络 "8 "4 " " " "5 "计算机广域网技术 "4 " " "2 " "6 "网络操作系统 "2 " "2 " " "7 "常用网络设备 "4 "2 " " " "8 "网络互联与因特网基础 "10 " " " " "9 "因特网的应用 "6 "2 " " " "10 "网络管理与网络安全 "2 " "2 " " "总计 "64+4课时 "54 "8 "4 "2 " 二、课程培养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对计算机网络从整体上有一个较清晰的了解,了解计算机 网络的基本概念,了解网络新技术的新发展,从网络层次结构模型应用层到物理层来 对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实行描述,掌握计算机网络各层协议的基本工作原理及其所采用 的技术,对当前计算机网络的主要种类和常用的网络协议有较清晰的概念,学会计算机 网络的一些基本设计方法,对典型计算机网络(Internet)的特点和具体实现有基本印象 ,初步培养在 TCP/IP协议工程和LAN上的实际工作水平,学会计算机网络操作和日常管理和维护的最基 本方法,为后续各课程的学习打下扎实基础。 三、课程内容与基本要求: 课程在全面讲述计算机网络及数据通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考虑到现今Internet的普 及,本课程放弃绝大部分书籍以ISO/OSI来讲解计算机网络基本原理的做法,而采用以I nternet的TCP/IP体系结构来介绍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原理,同时,本课程还以IEEE 802系列为线索详述了局域网的相关技术和协议。最后,介绍了网络操作系统、网络硬件 及网络管理和网络安全方面的知识及技术。 本课程分为掌握、理解、了解三种层次要求;"掌握"的内容要求理解透彻,能在本学 科和相关学科的学习工作中熟练、灵活使用其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理解"的内容要求 能熟知其相关内容的概念及相关理论,并能适当应用;"了解"的内容要求对其中的概念 和相关内容有所了解。 四、课内教学内容: 第一章 引论(4学时) 教学目标: 1.了解计算机网络的产生与发展 2.掌握计算机网络的概念和组成 3.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功能、分类及应用 主要教学内容: 1.1 计算机网络的产生和发展 1.2 计算机网络的概念 1.3 计算机网络的功能 1.4 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组成 1.5 计算机网络分类 1.6 计算机网络应用 第二章 数据通信的基础知识(8学时) 教学目标: 1.理解数据通信的一般概念 2.了解信道的概念及其主要特性 3.掌握数据编码与调制方法 4.掌握多路复用技术的原理与方法 5.掌握各种交换技术的工作原理,明确其优缺点。 6.了解差错检测与控制方法。 主要教学内容: 2.1 数据通信基本概念 2.2 信息及其主要特性 2.3 传输介质 2.4 数据编码 2.5 多路复用技术 2.6 数据交换技术 2.7 差错控制及检错 第三章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6学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的定义 2.理解通信协议的基本概念及其组成要素 3.掌握OSI参考模型的体系结构、分层原则及各层的功
第6章 网络基础知识 6.1 计算机网络基础 6.2 数据通信的基本概念 6.3 局域网知识 6.4 实现Internet连接的相关技术 6.5 网络互连 6.6 共享文档和文件夹 6.7 Internet提供的服务 6.8 连接到Internet 6.9 共享上网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件——网络基础知识全文共53页,当前为第1页。 网络基础知识 6.10 浏览Internet 6.11 搜索和下载网络资源 6.12 著名网站介绍 6.13 网上聊天 6.14 网上收发电子邮件 6.15 使用Foxmail收发邮件 6.16 使用BBS 6.17 使用远程桌面 6.18 网络安全与病毒防护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件——网络基础知识全文共53页,当前为第2页。 根据网络范围以及计算机之间互联的距离,计算机网络可以分为局域网(LAN)和广域网(WAN)。局域网涉及的范围比较小,一般在10 km以内,通常单位内部使用的小范围网络就属于局域网。而广域网涉及的范围比较大,一般可从几km到几万km,它可以连通遍布全球的计算机,通常需要借助公共的通信设施或卫星通信。 通过本章的学习应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局域网的拓扑结构、局域网中共享资源的使用方法、Internet基础知识、网页的浏览、资源的搜索与下载、电子邮件的收发等内容。 本章概述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件——网络基础知识全文共53页,当前为第3页。 6.1 计算机网络基础 6.1.1 计算机网络概述 图6.1 计算机网络组成示意图 图6.2 现代计算机网络结构示意图 6.1.2 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 图6.3 OSI模型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件——网络基础知识全文共53页,当前为第4页。 6.2 数据通信的基本概念 6.2.1 基本概念 信号与信道 模拟通信和数字通信 数据传输方式 带宽和数据传输率 MAC地址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件——网络基础知识全文共53页,当前为第5页。 6.2 数据通信的基本概念 6.2.2 无线传输媒体 无线电短波通信 地面微波接力通信 红外线和激光 卫星通信 VSAT卫星通信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件——网络基础知识全文共53页,当前为第6页。 6.2 数据通信的基本概念 6.2.3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局域网(Local Area Network,LAN) 城域网(Metropolitan Area Network,MAN) 广域网(Wide Area Network,WAN) 6.2.4 数据通信技术 调制解调技术 多路复用技术 数据交换技术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件——网络基础知识全文共53页,当前为第7页。 6.3 局域网知识 局域网是在小范围(例如一个实验室、一幢大楼、一个校园)内将若干种计算机设备互相连接的计算机网络。局域网运行速度相对较高,一般在在0.1 Mb/s~100 Mb/s。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件——网络基础知识全文共53页,当前为第8页。 6.3 局域网知识 6.3.1 局域网使用的设备 图6.4 局域网示意图 服务器 工作站 传输介质 网络连接设备 与广域网相连接的调制解调设备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件——网络基础知识全文共53页,当前为第9页。 6.3 局域网知识 6.3.2 局域网传输介质 双绞线 同轴电缆 光纤(光导纤维) 6.3.3 局域网的拓扑结构 总线型结构 星型结构 环型结构 混合型结构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件——网络基础知识全文共53页,当前为第10页。 6.3 局域网知识 6.3.4 局域网的两种工作模式 客户机/服务器模式 对等模式 6.3.5 常用操作系统简介 Windows 操作系统 UNIX操作系统 Linux操作系统 NetWare操作系统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件——网络基础知识全文共53页,当前为第11页。 6.3 局域网知识 6.3.6 常见的网络协议 TCP/IP协议 IPX/SPX及其兼容协议 NetBEUI协议 AppleTalk协议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件——网络基础知识全文共53页,当前为第12页。 6.4 实现Internet连接的相关技术 近几年来,基于TCP/IP协议的Internet已逐步发展成为当今世界上规模最大、拥有用户和资源最多的一个超大型计算机网络TCP/IP协议也因此成为事实上的工业标准。IP网络正逐步成为当代乃至未来计算机网络的主流。以下我们简单了解在Internet连接实现中常应用和接触到的技术、协议标准。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件——网络基础知识全文共53页,当前为第13页。 6.4 实现Internet连接的相关技术 6.4.1 IP地址的作用 6.4.2 IP地址的分类 A类IP地址 B类IP地址 C类IP地址 6.4.3 子网及子网掩码 6.4.4 域名及域名服务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件——网络基础知识全文共53页,当前为
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标准 前言: 《计算机网络基础》是电子商务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面向电子商务专业新生开设, 课程总学时为68学时,依据电子商务的人才培养方案要求以及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所从 事岗位的实际需求,坚持"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理念,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 解决工作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课程的说明: 计算机网络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密切结合而形成的新的技术领域,是当今计算机 界公认的主流技术之一,也是迅速发展并在信息社会中得到广泛应用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作为信息类学生应该了解并掌握一定程度的计算机网络与数据通信的知识及应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在已有的计算机基础知识、计算机系统结构和计算机原 理等基础上,对网络技术有一个系统的、全面的了解;理解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和基 本原理,尤其是TCP/IP协议簇和IEEE 802系列,培养实际动手能力,使学生能充分运用并掌握科学的现代化网络管理方法和手 段,为本专业服务,为今后能够迅速地适应社会各方面管理工作的需要服务,为Intern et开发与管理和局域网的组建、规划和管理打下良好基础,从而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现 代化信息管理人材 学习本课程需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文化基础知识,并可以为后续课程——电子商务网站建 设、网络组建与应用、网页设计与制作等积累相应的基础知识。计算机网络教学总时数 为64学时(其中理论学时为54学时,实验学时为8学时,参观2学时),另外自学4学时, 共分10章。 附课内总学时讲授主要知识点及课内学时分配表: "章 "内 容 "理论 "实践 "自学 "参观 " "1 "计算机网络概述 "4 " " " " "2 "数据通信基础知识 "8 " " " " "3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 "6 " " " " "4 "计算机局域网络 "8 "4 " " " "5 "计算机广域网技术 "4 " " "2 " "6 "网络操作系统 "2 " "2 " " "7 "常用网络设备 "4 "2 " " " "8 "网络互联与因特网基础 "10 " " " " "9 "因特网的应用 "6 "2 " " " "10 "网络管理与网络安全 "2 " "2 " " "总计 "64+4课时 "54 "8 "4 "2 " 二、课程培养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对计算机网络从整体上有一个较清晰的了解,了解计算机 网络的基本概念,了解网络新技术的新发展,从网络层次结构模型应用层到物理层来 对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进行描述,掌握计算机网络各层协议的基本工作原理及其所采用 的技术,对当前计算机网络的主要种类和常用的网络协议有较清晰的概念,学会计算机 网络的一些基本设计方法,对典型计算机网络(Internet)的特点和具体实现有基本印象 ,初步培养在 TCP/IP协议工程和LAN上的实际工作能力,学会计算机网络操作和日常管理和维护的最基 本方法,为后续各课程的学习打下扎实基础。 三、课程内容与基本要求: 课程在全面讲述计算机网络及数据通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考虑到现今Internet的普 及,本课程放弃大部分书籍以ISO/OSI来讲解计算机网络基本原理的做法,而采用以Int ernet的TCP/IP体系结构来介绍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原理,同时,本课程还以IEEE 802系列为线索详述了局域网的相关技术和协议。最后,介绍了网络操作系统、网络硬件 及网络管理和网络安全方面的知识及技术。 本课程分为掌握、理解、了解三种层次要求;"掌握"的内容要求理解透彻,能在本学 科和相关学科的学习工作中熟练、灵活运用其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理解"的内容要求 能熟知其相关内容的概念及有关理论,并能适当应用;"了解"的内容要求对其中的概念 和相关内容有所了解。 四、课内教学内容: 第一章 计算机网络概述(4学时) 教学目标: 1.了解计算机网络的产生与发展 2.掌握计算机网络的概念和组成 3.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功能、分类及应用 主要教学内容: 1.1 计算机网络的产生和发展 1.2 计算机网络的概念 1.3 计算机网络的功能 1.4 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组成 1.5 计算机网络分类 1.6 计算机网络应用 第二章 数据通信的基础知识(8学时) 教学目标: 1.理解数据通信的一般概念 2.了解信道的概念及其主要特性 3.掌握数据编码与调制方法 4.掌握多路复用技术的原理与方法 5.掌握各种交换技术的工作原理,明确其优缺点。 6.了解差错检测与控制方法。 主要教学内容: 2.1 数据通信基本概念 2.2 信息及其主要特性 2.3 传输介质 2.4 数据编码 2.5 多路复用技术 2.6 数据交换技术 2.7 差错控制及检错 第三章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6学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的定义 2.理解通信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