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C药物DAR值分析的主要技术

抗体偶联药物(antibody-drug conjugate,ADC)是一类通过特定的连接子将靶向单克隆抗体与高杀伤性的细胞毒性小分子药物偶联起来的生物药,以单克隆抗体为载体将小分子细胞毒性药物高效地运输至目标肿瘤细胞中,起到治疗的目的。

ADC药物的结构和特点

(Lancet Oncol. 2016 Jun; 17(6): e254–e262.)

近年来,随着新的连接子、小分子毒素、抗体以及靶点发现技术的不断更新,ADC药物也发展迅速,仅2019年一年,FDA就批准了三款ADC药物,荣昌生物的国产ADC维迪西妥单抗也在2021年6月获NMPA批准上市。目前, 全球有100多项ADC药物相关的临床试验正在进行。

小分子毒素抗体比DAR(drug-to-antibody ratio)是ADC药物独特的重要质量属性,它代表抗体偶联小分子毒性药物的平均数量,较低的DAR会降低ADC的效力,但过高的DAR又会影响ADC分析的药代动力学和毒性,普遍认为DAR在2-4之间是ADC药物的最优选。而偶联方式是影响DAR的重要因素,只有选择合适的偶联技术,才能让ADC的毒素均一稳定地连接在抗体上。

目前主要有三种偶联方式:1) 通过暴露在抗体表面的赖氨酸, 2) 还原链间二硫键的半胱氨酸, 3) 定点偶联技术来进行偶联。其中赖氨酸偶联的位点较多,每个抗体上可以挂0~8个小分子毒素,导致每一批次的ADC产品异质性较大。而半胱氨酸偶联,由于二硫键的位置是固定的,所以偶联位置也相对可控,但是其链接小分子毒素的个数取决于二硫键的还原程度。当4条链间二硫键均被完全还原时,能携带8个毒素;当它被部分还原时,则可能生成DAR为2、4、6、8的产物,半胱氨酸偶联产物较赖氨酸,其均一性已经显著提高。定点偶联主要是使用生物技术人为地在单抗上引入链接位点。随着ADC偶联方式的进步,ADC药物抗体比不均的问题也被逐步改善。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打赏
    打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打赏作者

如期生物

你的鼓励将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1 ¥2 ¥4 ¥6 ¥10 ¥20
扫码支付:¥1
获取中
扫码支付

您的余额不足,请更换扫码支付或充值

打赏作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