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读书有两种方法:但求慎解与不求甚解。
但求慎解就是认真读透,按部就班的融会贯通,适合数学这些基础理论,需要下功夫猛攻不能取巧的学问。
不求甚解不要从表面去理解这句话,它推崇的是快速肢解书中与自己相关的知识,建立深度联系和反思,避免浪费精力的做法,需要更高级的智慧。
《生活中的经济学——发现你内心的经济学家》一书的作者泰勒·考文给我们做了一个亮眼的示范。据说考文读的10本书中往往只有1本是从头到尾读完的。有记者目睹了考文读书的过程,并进行了报道。
一次,考文带着一大摞新书在机场等飞机起飞,他一边翻书一边跟记者聊天,2小时过去了,飞机快起飞了,考文也翻得差不多了。他留下一两本,把剩下的书都丢给了记者,说:“你要感兴趣你就拿走,你要不感兴趣就直接扔了吧。”
这就是诸葛亮不求甚解读书法的真正意思。普通人觉得要是不把书读完,实在是对不起作者或是自己花出去的钱,但经济学家考文却觉得他这样做很划算。只有真正和自己有关的内容才对自己有用。
在这个注意力非常匮乏的时代,没有必要把所有的书或是书中所有的内容都读完。注意不是所有的书都可以这么读,这不是考文的本意,经济学家也有认真通读的时候。
想来也是,一本书再好,我们也无法记住全部内容。回头一翻,很多内容就像没看过一样,但那些被自己关联过的观点和知识却很难被忘记,让自己发生改变的观点必定印象更加深刻。这也反过来印证了前文:知识的获取不在于多少,而在于是否与自己有关联,以及这种关联有多充分。
大多数时候读书就像小马过河,你自己才能明确哪些知识对你有用,哪些可以略过,你根本不会用到或早就已经心领神会。对别人有用的东西可能与自己并没有关系,那就果断将其放弃,把握“与自己有关”的筛选原则,会让关联效能大大提升。
注意,“不求甚解”的读书法有一个更重要的隐蔽条件不能忽视:你需要明确的目标或自身有强烈的知识·需求。这就好比你手中有了一把锤子,其他事物看起来才会更像是钉子,能为你所用的东西才会变多。一个心中迷茫、漫无目的人,即使置身各种情景和知识中,也看不到有益的关联,纵使辛勤努力,也终是竹篮打水一场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