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变分自编码器VAE

1 Introduction

本小节主要介绍的是变分自编码器(Variational AutoEncoder),VAE 在之前的变分推断中就有介绍,具体在“随机梯度变分推断(SGVI)”中已进行描述。其中采用了重参数化技巧,也就是Amortized Inference。VAE 在很多blog 中都有详细的解释,这里只是很简单的描述其思想,希望可以抛转引玉。
VAE 中的V 指的是变分推断,这个概念是来自于概率图模型。而AE 的概念是来自于神经网络。所以,VAE 实际上是神经网络和概率图的结合模型。

2 从GMM 到VAE

VAE 是一个Latent Variable Model(LVM)。我们之前介绍的最简单的LVM 是高斯混合模型(GMM),那么GMM 是如何一步一步演变成VAE 的呢?GMM 是k 个高斯分布(Gaussian Dist)的混合,而VAE 的思想是无限个Gaussian Dist 的混合。在GMM 中,Z ∼ Categorical Distribution,如下表所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并且, 其中 ∑ i = 1 k p i = 1 , \sum_{i=1}^{k} p_i=1, i=1kpi=1, 在给定 Z = C k Z=C_{k} Z=Ck 的情况下,满足 P ( X ∣ Z = C i ) ∼ N ( μ i , ∑ i ) P\left(X \mid Z=C_{i}\right) \sim \mathcal{N}\left(\mu_{i}, \sum_{i}\right) P(XZ=Ci)N(μi,i) 。很容易可以 感觉到,这个 GMM 顶多就用来做一做聚类分布,复杂的任务根本做不了。比如,目标检测,GMM 肯定就做不了,因为 Z 只是离散的类别,它太简单了。下面举一个例子,假设 X 是人民群众,我们 想把他们分成工人,农民和反动派。由于,Z 是一个一维的变量,那么我们获得的特征就很有限,所 以分类就很简单。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那么,怎样才可以增加 Z 的特征信息呢?因为 Z 是离散的一维的隐变量,那么把它扩展成离散的高维的随机变量,不就行了。那么,变化就来了,大家看好了。GMM 中 Z 是离散的一维变量,那么在 VAE 被扩展为 m 维的高斯分布 Z ∼ N ( 0 , I m × m ) Z \sim \mathcal{N}\left(0, I_{m \times m}\right) ZN(0,Im×m) о而在给定 Z Z Z 的条件下 , P ( X ∣ Z ) ∼ N ( μ θ ( Z ) , ∑ θ ( Z ) ) , P(X \mid Z) \sim \mathcal{N}\left(\mu_{\theta}(Z), \sum_{\theta}(Z)\right) ,P(XZ)N(μθ(Z),θ(Z))
这里采用神经网络来通近均值和方差,而不通过重参数化技巧这些直接去算(太麻烦了)。那么均值和方差是一个以Z 为自变量,θ 为参数的函数。那么,假设条件可以总结为:
{ Z ∼ N ( 0 , I m × m ) P ( X ∣ Z ) ∼ N ( μ θ ( Z ) , ∑ θ ( Z ) ) \left\{\begin{array}{l} Z \sim \mathcal{N}\left(0, I_{m \times m}\right) \\ P(X \mid Z) \sim \mathcal{N}\left(\mu_{\theta}(Z), \sum_{\theta}(Z)\right) \end{array}\right. {ZN(0,Im×m)P(XZ)N(μθ(Z),θ(Z))
其中 Z ∼ N ( 0 , I m × m ) Z \sim \mathcal{N}\left(0, I_{m \times m}\right) ZN(0,Im×m) 是一个先验分布假设, Z Z Z 服从怎样的先验分布都没有关系,只要是高维的连续的就行了,只是在这里假设为 Gaussian。我们关心的不是先验,我们实际上关心的是后验 P ( Z ∣ X ) , Z P(Z \mid X), Z P(ZX),Z 实际上只是帮助我们建模的。那么,接下来可以做一系列的推导:
P θ ( X ) = ∫ Z P θ ( X , Z ) d Z = ∫ Z P ( Z ) P θ ( X ∣ Z ) d Z P_{\theta}(X)=\int_{Z} P_{\theta}(X, Z) d Z=\int_{Z} P(Z) P_{\theta}(X \mid Z) d Z Pθ(X)=ZPθ(X,Z)dZ=ZP(Z)Pθ(XZ)dZ

推导到了这里有个什么问题呢?因为 Z 是一个高维的变量,所以 ∫ z P ( Z ) P θ ( X ∣ Z ) d Z \int_{z} P(Z) P_{\theta}(X \mid Z) d Z zP(Z)Pθ(XZ)dZ 是 intractable 积分根本算不出来。由于, P θ ( X ) P_{\theta}(X) Pθ(X) 是 intractable,直接导致 P θ ( Z ∣ X ) P_{\theta}(Z \mid X) Pθ(ZX) 也算不出来。因为根据 Bayesian 公式,
P θ ( Z ∣ X ) = P θ ( Z ) P θ ( X ∣ Z ) P θ ( X ) P_{\theta}(Z \mid X)=\frac{P_{\theta}(Z) P_{\theta}(X \mid Z)}{P_{\theta}(X)} Pθ(ZX)=Pθ(X)Pθ(Z)Pθ(XZ)
实际上这里就是贝叶斯推断中一个很常见的现象,即为归一化因子计算困难。
本小节主要从建模的角度介绍了VAE,实际上这就是一个Latent Variable Model。而GMM 是k个离散的高斯分布的组合,由于隐变量Z 是一维的离散变量,所以表达能力有限。为了增加其泛化能力,将其扩展为高维连续的变量。又因为其维度过高,导致通常情况下,后验分布基本是intractable。所以,下一小节将介绍如何求解此类问题。

3 VAE 的推断和学习

上一小节中简要的描述了VAE 的模型表示,下图则是VAE 的模型图。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假设 θ \theta θ 这些都已经求出来了。如果要生成一个样本,怎么生成呢?我们先从 Z ∼ P ( Z ) Z \sim P(Z) ZP(Z) 中进行采样 得到一个 z ( i ) z^{(i)} z(i) 。那么, x ( i ) ∼ P θ ( X ∣ Z = z ( i ) ) x^{(i)} \sim P_{\theta}\left(X \mid Z=z^{(i)}\right) x(i)Pθ(XZ=z(i)) 进行采样即可。所以,这下大家可以深刻的理解, 为什么我 们关注的是后验 P ( X ∣ Z ) P(X \mid Z) P(XZ) 了。而 P θ ( X ∣ Z = z ( i ) ) P_{\theta}\left(X \mid Z=z^{(i)}\right) Pθ(XZ=z(i)) 是件么?我们用一个神经网络取逼近它就行了。**注意:本文中将其假设为高析分布,并不是必要的,这个都是我们自定义的,是不是高斯分布都没有关系。**由 于 P θ ( X ∣ Z ) P_{ \theta}(X \mid Z) Pθ(XZ) 是 intractable 的, 所以自然的想到可以用一个简单分布去逼近它: Q ϕ ( Z ∣ X ) → P θ ( X ∣ Z ) Q_{\phi}(Z \mid X) \rightarrow P_{\theta}(X \mid Z) Qϕ(ZX)Pθ(XZ) 即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前面已经讲过很多遍了,通常方法可以将 log ⁡ P ( X ) \log P(X) logP(X) 做如下分解:
log ⁡ P ( X ) = E L B O + K L ( Q ϕ ( Z ∣ X ) ∥ P θ ( Z ∣ X ) ) \log P(X)=\mathrm{ELBO}+\mathrm{KL}\left(Q_{\phi}(Z \mid X) \| P_{\theta}(Z \mid X)\right) logP(X)=ELBO+KL(Qϕ(ZX)Pθ(ZX))
然后采用 EM 算法求解,EM 算法是一种基于时间的迭代算法,之前已经做了详细的解释,大家可以, 自行查阅, E-step 为:当 Q = P θ ( Z ∣ X ) Q=P_{\theta}(Z \mid X) Q=Pθ(ZX) 时, K L = 0 , \mathrm{KL}=0, KL=0, 此时 expectation 就是 E L B O \mathrm{ELBO} ELBO M-step 为:
θ = arg ⁡ max ⁡ θ E L B O = arg ⁡ max ⁡ θ E P θ ( Z ∣ X ) [ log ⁡ P θ ( X , Z ) ] ( 5 ) \theta=\arg \max _{\theta} \mathrm{ELBO}=\arg \max _{\theta} \mathbb{E}_{P_{\theta}(Z \mid X)}\left[\log P_{\theta}(X, Z)\right] (5) θ=argθmaxELBO=argθmaxEPθ(ZX)[logPθ(X,Z)]5

但是,肯定 EM 算法是用不了的,原因很简单 Q = P θ ( Z ∣ X ) Q=P_{\theta}(Z \mid X) Q=Pθ(ZX) 这一步根本就做不到, P θ ( Z ∣ X ) P_{\theta}(Z \mid X) Pθ(ZX) 求不出 来的。我们的求解目标是使 P θ ( Z ∣ X ) P_{\theta}(Z \mid X) Pθ(ZX) Q ϕ ( Z ∣ X ) Q_{\phi}(Z \mid X) Qϕ(ZX) 靠的越近越好。那么可以表达为:
⟨ θ ^ , ϕ ^ ⟩ = arg ⁡ min ⁡ KL ⁡ ( Q ϕ ( Z ∣ X ) ∥ P θ ( Z ∣ X ) ) = arg ⁡ max ⁡ ELBO ⁡ = arg ⁡ max ⁡ E Q θ ( Z ∣ X ) [ log ⁡ P θ ( X , Z ) ] ⏟ P θ ( X ∣ Z ) P ( Z ) + H ( Q ϕ ( Z ∣ X ) ) = arg ⁡ max ⁡ E Q θ ( Z ∣ X ) [ log ⁡ P θ ( X ∣ Z ) ] − K L ( Q ϕ ( Z ∣ X ) ∥ P θ ( Z ) ) ( 6 ) \begin{aligned} \langle\hat{\theta}, \hat{\phi}\rangle &=\arg \min \operatorname{KL}\left(Q_{\phi}(Z \mid X) \| P_{\theta}(Z \mid X)\right) \\ &=\arg \max \operatorname{ELBO} \\ &=\arg \max \mathbb{E}_{Q_{\theta}(Z \mid X)}[\log \underbrace{\left.P_{\theta}(X, Z)\right]}_{P_{\theta}(X \mid Z) P(Z)}+\mathrm{H}\left(Q_{\phi}(Z \mid X)\right)\\ &=\arg \max \mathbb{E}_{Q_{\theta}(Z \mid X)}\left[\log P_{\theta}(X \mid Z)\right]-\mathrm{KL}\left(Q_{\phi}(Z \mid X) \| P_{\theta}(Z)\right) \end{aligned} (6) θ^,ϕ^=argminKL(Qϕ(ZX)Pθ(ZX))=argmaxELBO=argmaxEQθ(ZX)[logPθ(XZ)P(Z) Pθ(X,Z)]+H(Qϕ(ZX))=argmaxEQθ(ZX)[logPθ(XZ)]KL(Qϕ(ZX)Pθ(Z))6
然后,关于 θ \theta θ ϕ \phi ϕ 求梯度,采用梯度上升法来求解最优参数。可能大家会看到很多的叫法,SGVI, SGVB,SVI, Amortized Inference,实际上都是一样的,都是结合概率图模型和神经网络,使用重参 数化技巧来近似后验分布,至于梯度怎么求,在“变分推断”中详细的介绍了 SGVI 方法的梯度计算 方法。而怎样从分布 Q ϕ ( Z ∣ X ) Q_{\phi}(Z \mid X) Qϕ(ZX) 中进行采样呢?用到的是重参数化技巧。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其中, ϵ \epsilon ϵ 是環声,通常假定为 ϵ ∼ N ( 0 , I ) ; \epsilon \sim \mathcal{N}(0, I) ; ϵN(0,I); 而且 , P ( Z ∣ X ) ∼ N ( μ ϕ ( X ) , ∑ ϕ ( X ) ) , , P(Z \mid X) \sim \mathcal{N}\left(\mu_{\phi}(X), \sum_{\phi}(X)\right), ,P(ZX)N(μϕ(X),ϕ(X)), 而很容易可以得到, Z = μ ϕ ( X ) + ∑ ϕ ( X ) 1 2 ⋅ ϵ ∘ Z=\mu_{\phi}(X)+\sum_{\phi}(X)^{\frac{1}{2}} \cdot \epsilon_{\circ} Z=μϕ(X)+ϕ(X)21ϵ 那么到这里就基本思想就讲完了,想了解更多的东西,建议看看苏 建林的 blog: https://spaces.ac.cn/。
实际上大家会发现,所谓的 VAE 不过是“新瓶装旧酒”。只不过是用之前的技术对当前的概念进行 了包装而已。大家可以关注一下这两项,而 E Q ϕ ( Z ∣ X ) [ log ⁡ P θ ( X ∣ Z ) ] E_{Q_{\phi}(Z \mid X)}\left[\log P_{\theta}(X \mid Z)\right] EQϕ(ZX)[logPθ(XZ)] KL ⁡ ( Q ϕ ( Z ∣ X ) ∥ P θ ( Z ) ) \operatorname{KL}\left(Q_{\phi}(Z \mid X) \| P_{\theta}(Z)\right) KL(Qϕ(ZX)Pθ(Z)) 。这个 Z → X Z \rightarrow X ZX
的过程可以被称为 Decode,而 X → Z \rightarrow Z Z 被称为 Encode。我们可以看到,在训练过程中,首先是从 Q ϕ ( Z ∣ X ) Q_{\phi}(Z \mid X) Qϕ(ZX) 中采样得到 z ( i ) : z ( i ) ∼ Q ϕ ( Z ∣ X ) , z^{(i)}: z^{(i)} \sim Q_{\phi}(Z \mid X), z(i):z(i)Qϕ(ZX), 然后利用 z ( i ) z^{(i)} z(i) 生成出样本 x ( i ) , x^{(i)}, x(i), 即为 x ( i ) = X ∼ P ( X ∣ Z = z ( i ) ) x^{(i)}=X \sim P(X \mid Z=\left.z^{(i)}\right) x(i)=XP(XZ=z(i)) 。这样就形成了一个环,从 X X X 开始到 X X X 结束。注意:训统时, Z Z Z Q ϕ ( Z ∣ X ) Q_{\phi}(Z \mid X) Qϕ(ZX) 生成, 而生成样本
时,Z 是从简单的高斯分布中采样得到的。
K L ( Q ϕ ( Z ∣ X ) ∥ P θ ( Z ) ) \mathrm{KL}\left(Q_{\phi}(Z \mid X) \| P_{\theta}(Z)\right) KL(Qϕ(ZX)Pθ(Z)) 就是一个正则化项,对 Q ϕ ( Z ∣ X ) Q_{\phi}(Z \mid X) Qϕ(ZX) 有一个约束,希望其尽量靠近标准高斯 分布。不让模型坍缩到一个点上,如果没有这一项,只是去学习 E Q ϕ ( Z ∣ X ) [ log ⁡ P θ ( X ∣ Z ) ] \mathbb{E}_{Q_{\phi}(Z \mid X)}\left[\log P_{\theta}(X \mid Z)\right] EQϕ(ZX)[logPθ(XZ)] 就很有可能会 过拟合。第一项应该是真正的 objective function,而第二项是一个 regularization。实际上第二项扮演的功能和熵正则化项是一样的,都是使分布尽可能均匀,从而保留更多的可能性,因为熵就是信息量的表现,熵越大可能性越大。
以上就是对公式(6)中结果的详细解释。

4 小结

本节只是对 VAE 的简单描述,更深层次的思想可以参考苏建林的 blog: https://spaces.ac.cn/。 本节主要介绍了 VAE 的模型表示和推断学习过程。有关变分推断的部分,请大家自行阅读“变分推断”中的 SGVI 方法和“近似推断”那一小节,其中都做了详细的描述。我觉得本章的可读点在,1.从 GMM 模型中引出了 VAE,VAE 不过是 GMM 的进阶版。2. 进阶以后发现维度太高,后验分布 P θ ( Z ∣ X ) P_{\theta}(Z \mid X) Pθ(ZX) 计算不出来,于是采用简单分布 Q ϕ ( Z ∣ X ) Q_{\phi}(Z \mid X) Qϕ(ZX) 来近似,这就变分法的思想。3. 详细的介绍了优化 ELBO 中每一项的意思,这里 KL ( Q ϕ ( Z ∣ X ) ∥ P θ ( Z ) ) \left(Q_{\phi}(Z \mid X) \| P_{\theta}(Z)\right) (Qϕ(ZX)Pθ(Z)) 是正则化项,相信很多同学在看 VAE 中,描 述令表示层服从高斯分布的时候都是一脸槽逼的吧。4. 本文中还复习了用神经网络,代替分布进行采 样的重参数化技巧。
其实VAE 不过是“新瓶装旧酒”,本身并没有什么技术的革新,用到的算法和思想都是比较老的。

  • 0
    点赞
  • 3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