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机器视觉系统中,光源的选择和照明方式直接决定了图像质量与检测精度。优质的照明方案能够凸显目标物体的关键特征,抑制环境噪声干扰,并显著提升物体与背景的对比度。然而,面对不同材质、形状和检测需求的物体,单一的照明技术往往难以满足要求。本文系统梳理了机器视觉中常见的照明技术及其应用场景,为工业检测、自动化控制等领域的视觉系统设计提供参考。
一、基础照明方式:明场与暗场成像
-
前面打光法(明场照明)
- 原理:光源直接照射物体正面,光线反射后进入相机。
- 特点:可清晰呈现物体颜色、表面纹理及常规结构特征。
- 适用场景:适用于非高反光材料的表面检测(如塑料、纸张印刷质量检测)。
- 局限性:对透明、镜面反射物体易产生眩光或过曝。
-
后面打光法(背光照明)
- 原理:光源置于物体后方,通过遮挡形成高对比度轮廓。
- 特点:突出物体外轮廓与尺寸信息,消除表面细节干扰。
- 适用场景:精密尺寸测量(如齿轮齿距检测)、边缘定位(电子元件引脚对齐)。
二、高级照明技术:三维与动态成像
-
结构光打光法
- 原理:投射编码光图案(如条纹、网格),通过物体表面形变解算三维坐标。
- 特点:实现亚毫米级精度三维重建,支持复杂几何体分析。
- 应用案例:汽车零部件曲面检测、PCB板焊点高度测量。
-
混合多方式照明
- 策略:结合明场、背光或结构光,通过分时或分通道切换适应多任务需求。
- 优势:解决单一照明无法兼顾表面与轮廓信息的矛盾。
- 典型场景:半导体晶圆检测(同时识别划痕与尺寸偏差)。
三、特殊场景下的照明优化方案
-
低角度照明(暗场照明)
- 原理:光源以接近切面的角度照射,仅接收物体表面微小凹凸的散射光。
- 效果:强化划痕、凹陷等缺陷的成像对比度。
- 应用:金属表面微裂纹检测、玻璃瓶口瑕疵识别。
-
同轴光照明
- 设计:光源与镜头同轴,光线经半透半反镜垂直入射物体表面。
- 优势:消除镜面反射干扰,适用于高反光材料(如铝合金、镀膜玻璃)。
-
球积分光源(圆顶光)
- 结构:半球形漫射罩配合多组LED阵列,实现无影均匀照明。
- 适用对象:曲面金属工件(如轴承球面)、多角度反光物体的全表面检测。
四、光源选择的核心考量因素
-
材料特性
- 透明/半透明物体:优先选择背光或低角度照明。
- 高反光材质:采用同轴光或偏振滤光技术。
-
检测目标优先级
- 尺寸测量:背光或结构光方案。
- 表面缺陷:低角度照明配合高分辨率相机。
-
环境适应性
- 高速产线:需选择频闪光源避免运动模糊。
- 户外场景:采用抗环境光干扰的主动式照明(如红外LED)。
结语
在机器视觉系统中,照明设计既是科学也是艺术。工程师需在物理光学原理与工程实践经验之间寻求平衡,通过迭代测试确定最优方案。随着新型光源与算法的融合,未来机器视觉的“眼睛”将变得更敏锐、更智能,为智能制造与质量控制提供更强大的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