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读50本书还是读10本书收获更大?

一年读50本书还是读10本书收获更大?

如果你的答案是50本,那么说明你还不了解学习。

说到如何学习,这恐怕是一个老掉牙的命题了,大部人每天都在学习,但是好像很少人去研究学习本身。

从学校到走向工作岗位,很少有老师系统性的教授学习方法,那些成绩骄人的学子们,他们到底是天赋异禀,还是掌握了不为人知的学习秘密?

这其实有很大的差别,如果是后者,那么意味着普通人其实也可以对学习方法进行优化,从而达到学习效率提升的效果。

提升学习效率有用吗?答案是肯定的,因为时间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在有钱的富豪每天的时间也只有24小时,金钱并不能买更多时间。

很多人都在说要终身学习,据我观察身边终身学习的人并不在少数,他们关注公众号最新推文,打开刚买书的书,向大佬请教问题,这是每个人 经常在干的事情。

但这也许仅仅是接受信息,并不能真正意义上成为学习。

所以这也造就了有些人明明很努力,看了很多书,但是真正交谈起来并不能发现他的睿智,这也是我曾经犯过的错误之一。

一、学习的本质

其实要了解学习,也必须先了解其本质。在神经学和认知心理学,人类有两种思考和学习方式分别是集中精力学习和发散学习。

集中精力可以理解为在学校的上课学习,要求在一段时间内不受打搅专门学习某一门课程,发散学习有点像我们在看公众号,心态很放松,看的东西也很杂。

两种学习方式各有特点,如果我们要学习一门新的领域,那么我们可以先发散学习其整体框架,如果是想要完全掌握这门领域,那么就需要把该领域拆分成各个专项,并且集中精力专项学习。

很多人大学毕业之后在学习中很大的误区是发散学习占比过高,而集中精力学习占比过低。

身边很多朋友常见的学习方式是 看大佬的群聊天记录,去得到学习网课,看公众号文章等,这些学习渠道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信息,但是看完之后我们往往是知道大概有那么回事,但是用起来一知半解。

我还记得自己是第一届的混沌研习社的会员,当时看到他们的授课内容激动不已,但是真正开始学习之后,虽然把自己学习时间搞得满满的,但是那段时间对我现在影响甚微,无非是懂了几个大词。

所以这就回到了集中精力专项练习,这和我之前讲的刻意练习很类似,但是具体应该怎么练习呢?

二、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

首先是把大的知识点拆成块,针对每个小块了解其概念和要点,然后用在练习一遍。

这是不是和学生时代做题的思路一致?没错,其实学校里老师课程设置方式还是很有科学的。

在实际工作中很多知识点是没法做练习题实现的,比如我们学习了一个商品协同推荐算法,如果自己公司有相关算法机制,那可以去系统里跑一跑当成是练习,如果没有这个条件那怎么办?

这时候可以通过回想方式练习,就是在脑海里思考该场景,假如让自己设计该推荐产品,自己会怎么设计,会用到哪些标签。

我有时候喜欢用笔画一画刚学的知识点,相比在脑海里回想,用笔画出来更让自己踏实点,后来我才发现,这是提高长期记忆很好方式。

而我们可以练习的目的,就是让我们的知识在大脑存储的方式从短期记忆变成长期记忆的。

以下是关于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的概念和练习方法。

短期记忆

短期记忆容易遗忘,可以通过类比和比喻提高

长期记忆

通过反复的练习达到神经回路闭环

不断增加两次反复之间间隙,形成间歇性重复

用笔写下来会更容易记住

图像可以帮助封装概念和知识

大脑会自动清除不重要的记忆,巩固学习内容,建议睡前花五分钟回顾今天的学习

了解了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之后,我们就再也不用被那些一年读50本书的鸡汤文所影响,因为如果一年真的读50本书,每周一本的话,那基本可以肯定他没有时间做大量的练习和回忆。

所以读的越多,其实都是短期记忆,过一段时间就忘却了。

曾国藩读书原则之一:“在读书时,一书不尽,不读新书”。

他其实掌握了 锻炼长期记忆的方法,有些人可能会说,自己本来就很焦虑,如果按长期记忆法读书,一年10本都读不了,根本实现不了。

其实这里又分通识类的书和专业书籍,如果是专业书势必要反复读,如果是通识类读物花的时间可以少些,但是我劝大家尽量少读什么畅销书。

曾国藩的读书法则还有一条是 “读书就要选择读经典之作” 。

我自己也写过书,我的书平时是不推荐朋友阅读的,我一直让他们去读经典,因为图书市场鱼目混珠,那些流行书可能是切合了热点,但是若干年你会发现,其实他们的内涵全部在经典书籍之中。

如果想找经典,建议去豆瓣找高分书籍,并且在读书之前先问问自己这本书值得自己阅读吗?如果答案是的,在继续下去。

三、如何形成长期记忆

还有很多知识在我们学完之后其实并没有实际使用场景,难道就让这些知识恣意的忘却吗?

扪心自问,当初学习它们肯定是抱着极大的兴趣,忍住了不看很香的连续剧,如果就此忘却,真是对自己失去的时间极不负责。

所以这时候需要对知识进行重新梳理,过去大家都在说知识体系,一个很好的方式是对已经学过的知识想办法纳入已经有的知识体系当中。

知识点和知识点之间一定要找相关性,很多伟大既能成为计算机科学家,还能成为经济学家,真正的核心不是他更努力勤奋,因为如果努力勤奋就能当科学家, 那么世界就简单了。

比如计算机领域的模型,如果能用到经济领域,这就是一种知识的复用,这种复用是建立在不同学科的相关性基础上。

为了提高自己知识体系的效率,也需要一款很方便的知识管理工具。

过去我用的是印象笔记,看到好的东西就往里面扔就是了,但是很少回过头去复习,那些知识就静静的呆在原处,自从用了notion之后,才发现可以把知识串联起来,比如按专题整理,专题和其它专题又可以相互索引。

这很符合知识体系相互引用的逻辑,所以选一个好工具也是提升学习效率的好方式。

我最近发现一个好习惯,那就是每次学完一个知识之后,都会和一些人谈论起来,谈论的目的是想锻炼自己复述能力,因为一直觉得自己的口才不是特别好,害怕自己的观点很难以让人信服。

还有就是在复述的过程中希望发现自己的盲点,想要了解自己真正掌握了多少,当然我写作也是自己复述和思考的过程。

很多理论不是我自己发明的,只不过我是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从而形成我自己的东西。

表达新的知识点,很多时候能收获到赞同,也很多时候会收到朋友,当发现对面和你交谈的人也掌握或者在学习自己正在学的知识时,会对他肃然起敬,至少我认为这是一个可以交的朋友。

当然复述的过程也会受到一些挑战,可能是自己表述有问题,也可能是对方有更深刻的理解,这都值得自己反思和改进。

知识是有复利的,当扎扎实实的掌握了一门知识,在去学习新的领域这才符合专项学习的精髓。

一年看50本书知识发散学习罢了,并不能形成长期记忆,读10本经典已经足以。

多和高手聊天,去检验自己所处的阶段,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一个人的水平高低,可以看看和他最亲密的五个人的平均水平。

希望这篇文章能给你带来思考。

推荐阅读

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

我们产品做的挺好的,要什么烂怂业务架构!

让滴滴们在飞一会~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