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86的实模式和保护模式详解

实模式:(即实地址访问模式)它是Intel公司80286及以后的x86(80386,80486和80586等)兼容处理器(CPU)的一种操作模式。实模式被特殊定义为20位地址内存可访问空间上,这就意味着它的容量是2的20次幂(1M)的可访问内存空间(物理内存和BIOS-ROM),软件可通过这些地址直接访问BIOS程序和外围硬件。实模式下处理器没有硬件级的内存保护概念和多道任务的工作模式。但是为了向下兼容,所以80286及以后的x86系列兼容处理器仍然是开机启动时工作在实模式下。80186和早期的处理器仅有一种操作模式,就是后来我们所定义的实模式。实模式虽然能访问到1M的地址空间,但是由于BIOS的映射作用(即BIOS占用了部分空间地址资源),所以真正能使用的物理内存空间(内存条),也就是在640k到924k之间。1M地址空间组成是由16位的段地址和16位的段内偏移地址组成的。用公式表示为:物理地址=左移4位的段地址+偏移地址。

286处理器体系结构引入了地址保护模式的概念,处理器能够对内存及一些其他外围设备做硬件级的保护设置(保护设置实质上就是屏蔽一些地址的访问)。使用这些新的特性,然而必不可少一些额外的在80186及以前处理器没有的操作规程。自从最初的x86微处理器规格以后,它对程序开发完全向下兼容,80286芯片被制作成启动时继承了以前版本芯片的特性,工作在实模式下,在这种模式下实际上是关闭了新的保护功能特性,因此能使以往的软件继续工作在新的芯片下。直到今天,甚至最新的x86处理器都是在计算机加电启动时都是工作在实模式下,它能运行为以前处理器芯片写的程序.

DOS操作系统(例如MS-DOS,DR-DOS)工作在实模式下,微软Windows早期的版本(它本质上是运行在DOS上的图形用户界面应用程序,实际上本身并不是一个操作系统)也是运行在实模式下,直到Windows3.0,它运行期间既有实模式又有保护模式,所以说它是一种混合模式工作。它的保护模式运行有两种不同意义(因为80286并没有完全地实现80386及以后的保护模式功能):

1〉“标准保护模式”:这就是程序运行在保护模式下;

2〉“虚拟保护模式(实质上还是实模式,是实模式上模拟的保护模式)”:它也使用32位地址寻址方式。Windows3.1彻底删除了对实模式的支持。在80286处理器芯片以后,Windows3.1成为主流操作系统(Windows/80286不是主流产品)。目前差不多所有的X86系列处理器操作系统(Linux,Windows95 and later,OS/2等)都是在启动时进行处理器设置而进入保护模式的。

实模式工作机理:

1> 对于8086/8088来说计算实际地址是用绝对地址对1M求模。8086的地址线的物理结构:20根,也就是它可以物理寻址的内存范围为2^20个字节,即1 M空间,但由于8086/8088所使用的寄存器都是16位,能够表示的地址范围只有0-64K,这和1M地址空间来比较也太小了,所以为了在8086/8088下能够访问1M内存,Intel采取了分段寻址的模式:16位段基地址:16位偏移EA。其绝对地址计算方法为:16位基地址左移4位+16位偏移=20位地址。 比如:DS=1000H EA=FFFFH 那么绝对地址就为:10000H + 0FFFFH = 1FFFFH 地址单元。通过这种方法来实现使用16位寄存器访问1M的地址空间,这种技术是处理器内部实现的,通过上述分段技术模式,能够表示的最大内存为:FFFFh: FFFFh=FFFF0h+FFFFh=10FFEFh=1M+64K-16Bytes(1M多余出来的部分被称做高端内存区HMA)。但8086/8088只有20位地址线,只能够访问1M地址范围的数据,所以如果访问100000h~10FFEFh之间的内存(大于1M空间),则必须有第21根地址线来参与寻址(8086/8088没有)。因此,当程序员给出超过1M(100000H-10FFEFH)的地址时,因为逻辑上正常,系统并不认为其访问越界而产生异常,而是自动从0开始计算,也就是说系统计算实际地址的时候是按照对1M求模的方式进行的,这种技术被称为wrap-around。

2> 对于80286或以上的CPU通过A20 GATE来控制A20地址线。 技术发展到了80286,虽然系统的地址总线由原来的20根发展为24根,这样能够访问的内存可以达到2^24=16M,但是Intel在设计80286时提出的目标是向下兼容,所以在实模式下,系统所表现的行为应该和8086/8088所表现的完全一样,也就是说,在实模式下,80386以及后续系列应该和8086/8088完全兼容仍然使用A20地址线。所以说80286芯片存在一个BUG:它开设A20地址线。如果程序员访问100000H-10FFEFH之间的内存,系统将实际访问这块内存(没有wrap-around技术),而不是象8086/8088一样从0开始。我们来看一副图:

<!--[if !vml]-->      

      为了解决上述兼容性问题,IBM使用键盘控制器上剩余的一些输出线来管理第21根地址线(从0开始数是第20根) 的有效性,被称为A20 Gate:

      1> 如果A20 Gate被打开,则当程序员给出100000H-10FFEFH之间的地址的时候,系统将真正访问这块内存区域;

      2 如果A20 Gate被禁止,则当程序员给出100000H-10FFEFH之间的地址的时候,系统仍然使用8086/8088的方式即取模方式(8086仿真)。绝大多数IBM PC兼容机默认的A20 Gate是被禁止的。现在许多新型PC上存在直接通过BIOS功能调用来控制A20 Gate的功能。

      上面所述的内存访问模式都是实模式,在80286以及更高系列的PC中,即使A20 Gate被打开,在实模式下所能够访问的内存最大也只能为10FFEFH,尽管它们的地址总线所能够访问的能力都大大超过这个限制。为了能够访问10FFEFH以上的内存,则必须进入保护模式。

保护模式:经常缩写为p-mode,在Intel iAPX 286程序员参考手册中(iAPX 286是Intel 80286的另一种叫法)它又被称作为虚拟地址保护模式。经管在Intel 80286手册中已经提出了虚地址保护模式,但实际上它只是一个指引,真正的32位地址出现在Intel 80386上。保护模式本身是80286及以后兼容处理器序列之后产成的一种操作模式,它具有许多特性设计为提高系统的多道任务和系统的稳定性。例如内存的保护,分页机制和硬件虚拟存储的支持。现代多数的x86处理器操作系统都运行在保护模式下,包括Linux, Free BSD, 和Windows 3.0(它也运行在实模式下,为了和Windows 2.x应用程序兼容)及以后的版本。

80286及以后的处理器另一种工作模式是实模式(仅当系统启动的一瞬间),本着向下兼容的原则屏蔽保护模式特性,从而容许老的软件能够运行在新的芯片上。作为一个设计规范,所有的x86系列处理器,除嵌入式Intel80387之外,都是系统启动工作在实模式下,确保遗留下的操作系统向下兼容。它们都必须被启动程序(操作系统程序最初运行代码)重新设置而相应进入保护模式的,在这之前任何的保护模式特性都是无效的。在现代计算机中,这种匹配进入保护模式是操作系统启动时最前沿的动作之一。

在被调停的多道任务程序中,它可以从新工作在实模式下是相当可能的。保护模式的特性是阻止被其他任务或系统内核破坏已经不健全的程序的运行,保护模式也有对硬件的支持,例如中断运行程序,移动运行进程文档到另一个进程和置空多任务的保护功能。

386及以后系列处理器不仅具有保护模式又具有32位寄存器,结果导致了处理功能的混乱,因为80286虽然支持保护模式,但是它的寄存器都是16位的,它是通过自身程序设定而模拟出的32位,并非32位寄存器处理。归咎于这种混乱现象,它促使Windows/386及以后的版本彻底抛弃80286的虚拟保护模式,以后保护模式的操作系统都是运行在80386以上,不再运行在80286(尽管80286模式支持保护模式),所以说80286是一个过渡芯片,它是一个过渡产品。

尽管286和386处理器能够实现保护模式和兼容以前的版本,但是内存的1M以上空间还是不易存取,由于内存地址的回绕,IBM PC XT (现以废弃)设计一种模拟系统,它能过欺骗手段访问到1M以上的地址空间,就是开通了A20地址线。在保护模式里,前32个中断为处理器异常预留,例如,中断0D(十进制13)常规保护故障和中断00是除数为零异常。

如果要访问更多的内存,则必须进入保护模式,那么,在保护模式下,A20 Gate对于内存访问有什么影响呢?

      为了搞清楚这一点,我们先来看一看A20的工作原理。A20,从它的名字就可以看出来,其实它就是对于A20(从0开始数)的特殊处理(也就是对第21根地址线的处理)。如果A20 Gate被禁止,对于80286来说,其地址为24根地址线,其地址表示为EFFFFF;对于80386极其随后的32根地址线芯片来说,其地址表示为FFEFFFFF。这种表示的意思是:

    1> 如果A20 Gate被禁止。则其第A20在CPU做地址访问的时候是无效的,永远只能被作为0。所以,在保护模式下,如果A20 Gate被禁止,则可以访问的内存只能是奇数1M段,即1M,3M,5M…,也就是00000-FFFFF, 200000-2FFFFF,300000-3FFFFF…

      2如果A20 Gate被打开。则其第20-bit是有效的,其值既可以是0,又可以是1。那么就可以使A20线传递实际的地址信号。如果A20 Gate被打开,则可以访问的内存则是连续的。

实模式和保护模式的区别:从表面上看,保护模式和实模式并没有太大的区别,二者都使用了内存段、中断和设备驱动来处理硬件,但二者有很多不同之处。我们知道,在实模式中内存被划分成段,每个段的大小为64KB,而这样的段地址可以用16位来表示。内存段的处理是通过和段寄存器相关联的内部机制来处理的,这些段寄存器(CS、DS、 SS和ES)的内容形成了物理地址的一部分。具体来说,最终的物理地址是由16位的段地址和16位的段内偏移地址组成的。用公式表示为:物理地址=左移4位的段地址+偏移地址。

在保护模式下,段是通过一系列被称之为“描述符表”的表所定义的。段寄存器存储的是指向这些表的指针。用于定义内存段的表有两种:全局描述符表(GDT) 和局部描述符表(LDT)。GDT是一个段描述符数组,其中包含所有应用程序都可以使用的基本描述符。在实模式中,段长是固定的(为64KB),而在保护模式中,段长是可变的,其最大可达4GB。LDT也是段描述符的一个数组。与GDT不同,LDT是一个段,其中存放的是局部的、不需要全局共享的段描述符。每一个操作系统都必须定义一个GDT,而每一个正在运行的任务都会有一个相应的LDT。每一个描述符的长度是8个字节,格式如图3所示。当段寄存器被加载的时候,段基地址就会从相应的表入口获得。描述符的内容会被存储在一个程序员不可见的影像寄存器(shadow register)之中,以便下一次同一个段可以使用该信息而不用每次都到表中提取。物理地址由16位或者32位的偏移加上影像寄存器中的基址组成。实模式和保护模式的不同可以从下图很清楚地看出来。

                  实模式下寻址方式

<!--[if !vml]-->

 

 

1.分段机制
80386的两种工作模式
  80386的工作模式包括实地址模式和虚地址模式(保护模式)。Linux主要工作在保护模式下。

分段机制
  在保护模式下,80386虚地址空间可达16K个段,每段大小可变,最大达4GB。
  从逻辑地址到线性地址的转换由80386分段机制管理。段 寄存器CS、DS、ES、SS、FS或GS标识一个段。这些段寄存器作为段选择器,用来选择该段的描述符。

分段逻辑地址到线性地址转换图


图9_7 分段逻辑地址到线性地址转换图


2. 分页机制
分页机制的作用
  分页机制是在段机制之后进行的,它进一步将线性地址转换为物理地址。
  80386使用4K字节大小的页,且每页的起始地址都被4K整除。因此,80386把4GB字节线性地址空间划分为1M个页面,采用了两级表结构。
两级页表
  两级表的第一级表称为页目录,存储在一个4K字节的页中,页目录表共有1K个表项,每个表项为4个字节,线性地址最高的10位(22-31)用来产生第一级表索引,由该索引得到的表项中的内容定位了二级表中的一个表的地址,即下级页表所在的内存块号。
第二级表称为页表,存储在一个4K字节页中,它包含了1K字节的表项,每个表项包含了一个页的物理地址。二级页表由线性地址的中间10位(12-21)位进行索引,定位页表表项,获得页的物理地址。页物理地址的高20位与线性地址的低12位形成最后的物理地址。

利用两级页表转换地址


图9_8 利用两级页表转换地址

3. 内核空间和用户空间
用户空间
  在Linux中,每个用户进程都可以访问4GB的线性虚拟内存空间。其中从0到3GB的虚存地址是用户空间,用户进程可以直接访问。
内核空间
  从3GB到4GB的虚存地址为内核态空间,存放供内核访问的代码和数据,用户态进程不能访问。所有进程从3GB到4GB的虚拟空间都是一样的,linux以此方式让内核态进程共享代码段和数据段。

保护模式(1)---存储方式

Writen By Dangerman

  保护模式现代操作系统的基础,理解他是我们要翻越的第一座山。保护模式是相对实模式而言的,他们是处理器的两种工作方式。很久以前大家使用的dos就是运行在实模式下,而现在的windows操作系统则是运行在保护模式下。两种运行模式有着较大的不同,
实模式由于是由8086/8088发展而来因此他更像是一个运行单片机的简单模式,计算机启动后首先进入的就是实模式,通过8086/8088只有20根 地址线所以它的寻址范围只有2的20次幂,即1M。内存的访问方式就是我们熟悉的seg:offset逻辑地址方式,例如我们给出地址逻辑地址它将在cpu内转换为20的物理地址,即将seg左移4位再加上offset值。例如地址1000h:5678h,则物理地址为10000h+5678h=15678h。实模式在后续的cpu中被保留了下来,但实模式的局限性是很明显的,由于使用seg:offset逻辑地址只能 访问1M多一点的内存空间,在拥有32根地址线的cpu中访问1M以上的空间则变得很困难。而且随着计算机的不断发展实模式的工作方式越来越不能满足计算 机对资源(存储资源和cpu资源等等)的管理,由此产生了新的管理方式——保护模式。
80386及以上的处理器功能要大大超过其先前的处理器,但只有在保护模式下,处理器才能发挥作用。在保护模式下,全部32根地址线有效,可寻址4G的物 理地址空间;扩充的存储分段机制和可选的存储器分页机制,不仅为存储器共享和保护提供了硬件支持,而且为实现虚拟存储器提供了硬件支持;支持多任务;4个 特权级和完善的特权级检查机制,实现了数据的安全和保密。计算机启动后首先进入的就是实模式,通过设置相应的寄存器才能进入保护模式(以后介绍)。保护模式是一个整体的工作方式,但分步讨论由浅入深更利于学习。
一.存储方式
存储方式主要体现在内存访问方式上,由于兼容和IA32框架的限制,保护模式在内存访问上延用了实模式下的seg:offset的形式(即:逻辑地址), 其实seg:offset的形式在保护模式下只是一个躯壳,内部的存储方式与实模式截然不同。在保护模式下逻辑地址并不是直接转换为物理地址,而是将逻辑 地址首先转换为线性地址,再将线性地址转换为物理地址。如图一:


线性地址是个新概念,但大家不要把它想的过于复杂,简单的说他就是0000000h~ffffffffh(即0~4G)的线性结构,是32个bite位能 表示的一段连续的地址,但他是一个概念上的地址,是个抽象的地址,并不存在在现实之中。线性地址地址主要是为分页机制而产生的。处理器在得到逻辑地址后首 先通过分段机制转换为线性地址,线性地址再通过分页机制转换为物理地址最后读取数据。如图二:


  分段机制是必须的,分页机制是可选的,当不使用分页的时候线性地址将直接映射为物理地址,设立分页机制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实现虚拟存储(分页机制在后面介绍)。先来介绍一下分段机制,以下文字是介绍如何由逻辑地址转换为线性地址。
分 段机制在保护模式中是不能被绕过得,回到我们的seg:offset地址结构,在保护模式中seg有个新名字叫做“段选择子”(seg..selector)。段选择子、GDT、LDT构成了保护模式的存储结构,如图三`,GDT、LDT分别叫做全局描述符表和局部描述符表, 描述符表是一个线性表(数组),表中存放的是描述符。


“描述符”是保护模式中的一个新概念,它是一个8字节的数据结构,它的作用主要是描述一个段(还有其他作用以后再说),用描述表中记录的段基址加上逻辑地 址(sel:offset)的offset转换成线性地址。描述符主要包括三部分:段基址(Base)、段限制(Limit)、段属性(Attr)。一个 任务会涉及多个段,每个段需要一个描述符来描述,为了便于组织管理,80386及以后处理器把描述符组织成表,即描述符表。在保护模式中存在三种描述符表“全局描述符表”(GDT)、“局部描述符表”(LDT)和中断描述符表(IDT)(IDT在以后讨论)。
    (1)全局描述符表GDT(Global Descriptor Table)在整个系统中,全局描述符表GDT只有一张,GDT可以被放在内存的任何位置,但CPU必须知道GDT的入口,也就是基地址放在哪里,Intel的设计者门提供了一个寄存器GDTR用来存放GDT的入口地址,程序员将GDT设定在内存中某个位置之后,可以通过LGDT指令将GDT的入口地址装入此积存器,从此以后,CPU就根据此寄存器中的内容作为GDT的入口来访问GDT了。GDTR中存放的是GDT在内存中的基地址和其表长界限。


    (2)段选择子(Selector)由GDTR访问全局描述符表是通过“段选择子”(实模式下的段寄存器)来完成的,如图三①步。段选择子是一个16位的寄存器(同实模式下的段寄存器相同)如图四


段选择子包括三部分:描述符索引(index)、TI、请求特权级(RPL)。他的index(描述符索引)部分表示所需要的段的描述符在描述符表的位 置,由这个位置再根据在GDTR中存储的描述符表基址就可以找到相应的描述符(如图三①步)。然后用描述符表中的段基址加上逻辑地址 (SEL:OFFSET)的OFFSET就可以转换成线性地址(如图三②步),段选择子中的TI值只有一位0或1,0代表选择子是在GDT选择,1代表选 择子是在LDT选择。请求特权级(RPL)则代表选择子的特权级,共有4个特权级(0级、1级、2级、3级)。例如给出逻辑地 址:21h:12345678h转换为线性地址
      a. 选择子SEL=21h=0000000000100 0 01b 他代表的意思是:选择子的index=4即100b选择GDT中的第4个描述符;TI=0代表选择子是在GDT选择;左后的01b代表特权级RPL=1
      b. OFFSET=12345678h若此时GDT第四个描述符中描述的段基址(Base)为11111111h,则线性地址=11111111h+12345678h=23456789h
  (3)局部描述符表LDT(Local Descriptor Table)局部描述符表可以有若干张,每个任务可以有一张。我们可以这样理解GDT和LDT:GDT为一级描述符表,LDT为二级描述符表。如图五


LDT和GDT从本质上说是相同的,只是LDT嵌套在GDT之中。LDTR记录局部描述符表的起始位置,与GDTR不同LDTR的内容是一个段选择子。由 于LDT本身同样是一段内存,也是一个段,所以它也有个描述符描述它,这个描述符就存储在GDT中,对应这个表述符也会有一个选择子,LDTR装载的就是 这样一个选择子。LDTR可以在程序中随时改变,通过使用lldt指令。如图五,如果装载的是Selector 2则LDTR指向的是表LDT2。举个例子:如果我们想在表LDT2中选择第三个描述符所描述的段的地址12345678h。
        1. 首先需要装载LDTR使它指向LDT2 使用指令lldt将Select2装载到LDTR
        2. 通 过逻辑地址(SEL:OFFSET)访问时SEL的index=3代表选择第三个描述符;TI=1代表选择子是在LDT选择,此时LDTR指向的是LDT2,所以是在LDT2中选择,此时的SEL值为1Ch(二进制为11 1 00b)。OFFSET=12345678h。逻辑地址为1C:12345678h
        3. 由SEL选择出描述符,由描述符中的基址(Base)加上OFFSET可得到线性地址,例如基址是11111111h,则线性地址=11111111h+12345678h=23456789h
        4. 此时若再想访问LDT1中的第三个描述符,只要使用lldt指令将选择子Selector 1装入再执行2、3两步就可以了(因为此时LDTR又指向了LDT1)
    由于每个进程都有自己的一套程序段、数据段、堆栈段,有了局部描述符表则可以将每个进程的程序段、数据段、堆栈段封装在一起,只要改变LDTR就可以实现对不同进程的段进行访问。
    存储方式是保护模式的基础,学习他主要注意与实模式下的存储模式的对比,总的思想就是首先通过段选择子在描述符表中找到相应段的描述符,根据描述符中的段基址首先确定段的位置,再通过OFFSET加上段基址计算出线性地址。

这里有最甜蜜的幸福,最博大的付出,最深刻的背叛,最强烈的绝望,最勇敢的坚强,最有力的反击!站在是非之外,看红尘最美不过月华清明、百花围簇!备注:在这个道德沦丧的时代,如果你想背弃誓言,轻易转身,那就不用再回头,因为没有人站在原地等你!

 

保护模式下寻址方式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