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美国企业的全球化
大航海、殖民地,乃至东印度公司,这是全球化的雏形。
美国企业全球化,在1970年代之前还保持着区域化经营的方式。也就是说:美洲、欧洲、亚洲...,各自成立地区性公司,全权负责那个区域的产品生产、产品营销、产品服务,甚至会做产品适应当地的设计修改,甚至会研发当地适配的全新产品。作为美国总部,只是合并财务报表。
但是美国在1970年代遭遇了三件事:
1、货币:美元与黄金脱钩,美元有放水全球的机制了
2、资源:全球第一次石油危机
3、贸易:日本汽车侵入美国这个汽车上的国家
所以美国企业痛定思痛,改变美国企业的全球化策略,不再按区域进行隔离经营、合并财务报表,而是:全球产供销研资源布局、整合、运营。形成全球产业链。
美国企业把握好:
品牌/文化
创新产品
知识产权/专利、国际标准
产供销研产业链整合运营与管理游戏规则
当然,美国企业之所以能够在1970年代重新做全球布局设计,离不开美国这个国家在二战后扮演的全球治理的角色:
1、政治联盟:联合国
2、军事联盟:全球军事防御联盟
3、贸易联盟:WTO
4、经济联盟:世界银行、世界货币基金组织、SWFIT
但是到了1990年代,美国企业的全球化策略又发生了重新设计。
我的产供销研服务资源到底在全球哪里,不重要。
反正我通过互联网,在总部设立电子商务网站:
1、价值链:直接触达消费者,没有中间层
2、市场:立足美国,直接面向全球
3、时效:24x7运行
(2)中国企业过去的全球化
中国从1978年正式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好几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个人出去。如葛优主演的大撒把、姜文演的北京人在纽约
第二个阶段:是家庭出去。如电视剧温州一家人
第三个阶段:是形成家族或同乡产业链。有人在家乡生产,有人在做出口贸易或批发商城,有人在海外做零售超市
第四个阶段:国家战略。2015年中国建立“一带一路”国家战略,领衔设立亚投行
在国家战略的支撑和推动下,中国央企国企率先在一带一路建设基础设施:
1、原材料采掘冶炼
2、能源
3、交通基础设施
4、大型建筑工程
(3)中国企业现在的全球化
刚才说了,中国央企国企在一带一路搞基础工业建设。但他们在国内,主要领衔搞高科技创新突破,尤其在:
1、IT:以半导体为领衔的整个上下游产业链
2、CT:以5G、智能手机为领衔的整个上下游产业链
3、工业:以智能新能源汽车为领衔的整个上下游产业链
这样,央企国企在高科技突破和基础工业设施一顶一底打好基石,把中间民生放给民营企业。
过去咱们中国民营企业做全球化都很难:
在生产端,比如在一带一路设生产工厂,走的很艰难
在营销端,比如阿里,在印尼设立国际电商Lazada,马云还派了最得力的领导者彭蕾,都没搞出什么大水花。
所以,中国企业全球化,一直很质疑。
我前几天在朋友圈写了一句话:
在2003年疫情产生了淘宝,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产生了淘宝第一次双十一大促,六年时间开始引爆中国电子商务,直到中国在2020疫情期间到达了中国电子商务最高峰。
而2020年疫情,SHEIN在全球突破了100亿美元营收,在56个国家的AppStore购物分类中排名第一。
还有两个事:
一个事是,中国跨境电商大卖家已经占了Amazon大卖家的40%
另一个事是,电商独立站Shopify光去年一年就从110万商家增加到了170万商家,新增的商家主要是搞跨境电商的
也就是说:跨境电商是风口了。而且SHEIN已经淌出一条成功之路了。为啥中国人做的产业极容易形成沉默多年但突然雪崩,就是因为中国人就如同企鹅群一样,谁也不敢第一个下水,但如果有一个企鹅下水没被淹死还吃到了鱼,那么其他企鹅会立刻形成雪崩效应,中国人立马把一个产业做到全球规模最大、成本最低,其他国家的人都没法做了。
所以我个人做个大胆猜测:
1、中国企业的全球化,是从本国做跨境电商开始的
2、SHEIN一定会像京东一样,从自营电商走向第三方商家开放平台
毕竟,SHEIN看似是自营电商,但它其实本质就是一个资源整合平台。中国人有强大的天才的营销力量,中国在4美元-20美元的服装产业链方面也有强大的供应链资源。
在中低端消费品市场,我们中国有能力,做到全球规模最大、成本最低、效率最高,这就是我们很多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我过去老说,我们国家的中大型民营企业一共就四个核心信息化诉求:
1、通过SaaS IT,多地多工厂管理
2、通过SaaS IT,产销一体化
3、通过电商IT,线上线下一体化
4、通过电商IT,国内和国际业务一体化
但,没人信。
那就谁信谁挣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