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可靠性设计-浪涌和雷电脉冲波的瞬态抑制
雷电是由雷云放电引起的,关于雷云的聚集和带电至今还没有令人满意的解释,目前比较普遍的看法是:热气流上升时冷凝产生冰晶,气流中的冰晶碰撞后分裂导致较轻的部分带负电荷并被风吹走形成大块的雷云;较重的部分带正电荷并可能凝聚成水滴下降,或悬浮在空中形成一些局部带正电的云区。整块雷云可以有若干个电荷中心。负电荷中心位于雷云的下部,离地大约500-10000m。它在地面上感应出大量的正电荷。
随着雷云的发展和运动,雷云中积聚了大量的电荷,一旦空间电场强度超过大气游离放电的临界电场强度(大气中约为30kV/cm,有水滴存在时约为10kV/cm)时,就会发生不同极性的雷云之间、或雷云对大地的火花放电。在防雷工程中,主要关心的是雷云对大地的放电。
雷云对大地放电通常分为先导放电和主放电两个阶段。云与地之间的线状雷电在开始时往往从雷云边缘向地面发展,以逐级推进的方式向下发展。每级长度约为10~200m,每级的伸展速度约为107m/s,各级之间有10~100us的停歇,所以平均发展速度只有(1~8)×105m/s。以上是负电荷雷云对地放电的基本过程,可称为下行负雷闪;对应于正电荷雷云对地放电的下行正雷闪所占的比例很小,其发展过程亦基本相似。
观察结果显示,大多数云对地雷击是重复的,即在第一次雷击形成的放电通道中,会有多次放电尾随,放电之间的间隔大约为0.5~500ms。主要原因是:在雷云带电的过程中,在云中可形成若干个密度较高的电荷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