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话题,大到可以申请一个社会科学的基金。我们从小的方面来切入。
上个学期,有学生用生成式人工智(国内的一些产品)来写课程(人工智能导论)的小论文,最大的问题不是学生没有自己广泛的查阅资料,结合自己的生活和思考自己写,而是生成式人工智能直接给出的论文中是有错误的知识,而我们的学生却信以为真,无法甄别和核实,这一点就非常恐怖。
一是现阶段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无法保证生产的内容(论文)内容是完全正确的,里面会有错误的知识和信息。
二是低年级学生还没有建立对学科较为全面的知识和认知框架,自身的储备无不足以甄别信息的真假。
三是低年级学生还没有经过科学的研究方法的训练(从专著、论文中获取知识),直接接触生成式人工智能产生的内容,相当于直接吃别人嚼过的馒头,缺少了自己实践探究总结的过程。
生成式人工智能是非常好的辅助工具,作为外接大脑极大提升领域熟手的思考灵活度,但是对于低年级以及尚未建立学科认知框架的学生来说,可能并不是一件好事,相当于给还不会走路的幼儿一个可以走、跑的工具,实际上孩子并没有掌握这个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