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应该是一个毫无疑问的问题。你做某件事之前必定应该想到“要做”这样一个意念,以及“为什么做”这样一个原因。但是,问问现在的大学生乃至研究生吧,能回答“你为什么要上大学”这样不值一提的问题的答案,有几个真正清楚明白呢?
坦白说,我从高中毕业后,结束了九年的义务教育之后,“顺理成章”的开始上大学。是的,顺理成章,不需要原因,也不知道原因。非要说为什么,大概是爸妈想让我上,大家都去上,而且好不容易高考考了个高分,终于能上大学了,这不就是高中三年苦读的原因嘛!
不知道别人怎么想,我在大一一年有了空余时间便开始看“乱七八糟”的书,开始“胡想乱想”,渐渐觉得自己“开启了灵智”,并曾经与朋友开玩笑说:“上大学嘛,本来就是家长逼的,要按我自己的想法啊,我倒宁愿不上大学,上个技校学门技术。这样以后挣的钱比本科生多好多呢!”很现实,很实在,不是吗?
其实不然。
教育的本质,大概国内正式的是从本科开始,从本科有了自主时间能够“自学”开始的。教育,首先要知道,自己是一个人,不是花草,不是鸟兽,不是随便的什么。跟这些是有区别的。
然后开始认识自己,认识自己作为人这一属性,认识自己20多年的经历使得自己更偏向哪一种特性,即自己喜欢什么,适合什么(比如适合什么兴趣爱好,适合什么朋友,适合什么人生伴侣,适合什么工作,适合什么社会位置)。把自己基本想清楚了,就像古哲人说的“learn yourself”。这之后才考虑开始做。怎么做?为了自己的“梦想”,或者叫“未来”,要培养什么,学习什么。不只是技能,还有品质。
我觉得如果不能先把前面那个自己是什么的问题想清楚就开始一味地追求学习什么技能是不智的。幸运的话,忙活了大半辈子发现,咦,我真的喜欢并适合这个东西。好,很幸运,万分之几的,乃至百万分之几的概率中奖了!可大多数人总要在中年之后才觉得我其实应该适合那个东西吧,现在这样的生活或许不太适合我。不得不说,有点悲催。
大学的教育还在于养人,树人。大学之大,不在占地面积,而在大师。我有几个特别喜欢的老师,喜欢跟他们聊天。因为每次聊过都很“通透”,很醍醐灌顶,心里很充实,很开心。
有一个有意思的小故事,说的是用一个脏竹篮盛水,当然是没法盛。但是竹篮却越来越干净。这大概是一个metaphor(我特别喜欢这个单词),跟大师聊天,虽然他说的你基本都会忘了,盛不住“水”,但是你的心却越来越干净。
总而言之,大学在于“育人”!哪怕毕业那天发现专业什么都不会,但是只要你真真切切是一个人了,知道自己的“偏向”,知道自己的特性,那么我也认为大学的教育是成功的。
人生或许总是充满了忙碌,而大学算是拥有足够思考能力的情况下最轻松的时候了。多想想,多看看,多走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要变成了“想得太多,读的太少”也不好。也就是别整天瞎想不看书,那容易纠结。有机会,贯彻一下“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就更好。当然,这在我心中又是另一个层次了。
修身、养性。大学阶段能做到这样,我认为便是不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