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筋骨与气血
早在《易经》中,就有“筋”一词,《易?系辞》说:“筋乃人身之经络,骨节之外,肌肉之内,四肢百骸,无处非筋,无处非络,联络周身,通行血脉而为精神之外辅。”由此可见,最初的“筋”是指广泛分布于身体各部分的经络。
《黄帝内经》分“灵枢”和“素问”两大部分。其中《灵枢?经脉》说:“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也从字面上对筋进行解释:“肉之力也。从月从力,所以明其义也。从竹者,以竹之为物多节,所以明其形也。”
《素问?五脏生成篇》说:“肝之合筋也,其荣爪也。”头面躯肢病征状态,通过经筋网络汇集于指端的爪甲。脏腑荣枯,气血盛衰,皆可由于经筋的传导引起指甲的变化。因此,有“爪为筋之余”的说法。
《黄帝内经》中的《灵枢?经筋》篇,是专门介绍人体十二经筋的,如:“足太阳之筋,起于足小趾,上结于踝,邪上结于膝……”
这些经典养生书籍都证明了筋骨的存在。那么经筋有何作用?
1)连缀百骸,维络周身
十二经筋纵横交错,结聚散络,广泛分布于四肢、头面、躯干等全身各部分,支撑人体的坐立行走,使人体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2)约束骨骼,主司关节运动
经筋附着、连属于骨骼,结聚于关节,通过对骨骼的约束和连缀,使整个躯体得以保持一定的形态和位置。
3)固护体表,抵御外邪
人体筋肉组织以其刚劲柔韧充实于体表与四肢,形成抗御外邪和保护机体各组织器官及脏腑经络的外围体系。
4)维络器官,固定七孔
十二经筋不仅连缀百骸,还分布于眼、耳、口、鼻、舌、阴器等部位,对这些器官功能活动起着维系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