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大家分享一下,当初华为启动IPD变革的一个动因,以及当时华为所处的一个环境和状态。
个人英雄,支撑了华为早期的发展
华为在 IPD 变革前,华为依赖个人英雄主义,产品成功具有偶然性,早期的C&C08交换机成功前,同期其他项目如EAST 8000却因缺乏科学流程而失败,导致大量库存积压和资源浪费,如新产品开发周期长,是业界的两倍以上,且产品与市场需求脱节,很多新产品还未上市就被取消,造成大量产品投资浪费。同时,公司缺失有效的管理,收入快速增长的同时,毛利率却在逐年下降,新产品收入占销售收入的比率也徘徊不前。
当“人治为主”遇上“爆发增长”
华为在 IPD 变革前,同时华为营收处于快速增长的状态,
-
1995 年,华为销售额为 15 亿元人民币;
-
1996 年增长到 26 亿元;
-
1997 年达 41 亿元;
-
1998 年则达到 89 亿元。
从 1995 年到 1998 年,华为营收规模急剧扩大,年复合增长率约为 81.67%。
华为的人治主要表现在:
-
决策靠感觉 :基本靠领导的“英明神武” 实现快速发展
-
开发靠英雄:没有端到端的流程支撑 产品开发基本靠“艰苦奋斗”
-
创新幼稚:热“高新”产品; 冷“优化、改进” ;热“技术成就”;冷“商业成功”
-
研发浪费:重进度,轻质量; 重创新,轻重用; 重救火,轻预防
华为在产品研发过程中遇到了很多的困惑
-
如何提前发现产品的质量问题?
-
如何保证我开发的产品是市场需要的?
-
如何管控需求、保证开发与需求一致?
-
如何保证资源管道能被最大化利用?
-
这么多人、组织、团队,怎么保证力出一孔、协同高效?
-
怎么判断这个产品是否还值得继续开发,是否需要及时止损?
-
如何应对竞争?如何提升产品竞争力(技术、质量、成本、进度)? ······ 当企业规模越来越大、产品组合越来越复杂时,面临了更多的困境
以上一系列的问题,导致了华为启动IPD变更,变革的目的就是:活下去,长久活下去
一是如何让公司长久的活下去
二是缩短产品开发周期,加强资源配置密度
未来我们靠什么活下去?
-
质量好
-
服务好
-
成本低
-
优先满足客户需
—— 任正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