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6】逻辑一点通


逻辑大纲

上篇 推理

判断的定义

特征

1.有所断定

2.具有真假值

判断与语句

同一个判断可以用不同的语句表达

e.g. 我是中国人。

双重否定句:我不可能不是中国人/没有可能我不是中国人。

反问句:难道我不是中国人吗?

并非所有的语句都能表示判断

一般疑问句:请问我是中国人吗?

祈使句:请你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感叹句:啊,中国人!(仅表达情感时不表示判断)

判断的种类

1.1判断的种类

直言判断

标准式

1.2

A.所有s都是p(全称肯定判断)

E.所有s都不是p(全称否定判断)

I.有的s是p(特称肯定判断)

O.有的s不是p(特称否定判断)

a.这个s是p(单称肯定判断)

e.这个s不是p(单称否定判断)

梳理规则:1.所有→单称→有的 2.是→是,否→否

[注]特称:至少有一个,至多全部。 单称:明确的对象。

常见变形

1.没有s不是p = 所有s都是p (包含)

例:无奸不商=没有商人不是奸诈的=所有商人都是奸诈的

2.不p不s / 没有p不能s = 所有s都是p (条件)

例: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所有好士兵都想当将军

3.没有s是p = 所有s都不是p

例:没有人是十全十美的=所有的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

4.s不都是p = 有的s不是p

例:这些人不都是会计硕士=这些人有的不是会计硕士

5.s不都不是 = 有的s是p

例:真心付出不都不被人理解=有的真心付出被人理解

[易错点]分清包含关系与条件关系

包含关系:前满足后

条件关系:后满足前

如:没有成功者不忍耐;没有忍耐不会成功

无商不奸;无奸不商

对当方阵

1.3对当方阵

上面含有四对关系:

1/2/3 矛盾关系:必一真一假

4 上反对关系:不同真,至少一假

5 下反对关系:不同假,至少一真

T/F 包含关系:上真推下真,下假推上假

换位推理

全 称 用 单 箭 头 “ → ” 表 示 推 理 , 只 可 逆 否 , 不 可 换 位 S → P = ¬ P → ¬ S S → ¬ P = P → ¬ S 特 称 用 双 箭 头 “ ⇒ ” 表 示 推 理 , 只 可 换 位 , 不 可 逆 否 S ⇒ P = P ⇒ S S ⇒ ¬ P = ¬ P ⇒ S 全称用单箭头“\to”表示推理,\color{blue}{只可逆否,不可换位}\\ \color{black}S\to P =\neg P\to\neg S\qquad S\to\neg P=P\to\neg S\\ 特称用双箭头“\Rightarrow”表示推理,\color{blue}{只可换位,不可逆否}\\ \color{black}S\Rightarrow P=P\Rightarrow S\qquad S\Rightarrow\neg P=\neg P\Rightarrow S SP=¬P¬SS¬P=P¬SSP=PSS¬P=¬PS

S → P ( T ) { S ⇒ ¬ P 矛 盾 ( F ) S → ¬ P 上 反 对 ( F )    ⟹    P → ¬ S 逆 否 ( F ) S ⇒ P 包 含 ( T )    ⟹    P ⇒ S 互 换 ( T ) ¬ P → ¬ S 逆 否 ( T )    ⟹    ¬ P ⇒ ¬ S 包 含 ( T )    ⟹    ¬ S ⇒ ¬ P 互 换 ( T ) S ⇒ P   ( T ) S ⇒ ¬ P 下 反 对 ( ? ) S → P 反 包 含 ( ? ) S → ¬ P 矛 盾 ( F ) P ⇒ S 互 换 ( T ) P ⇒ ¬ S   ( ? ) P → S   ( ? ) P → ¬ S 逆 否 ( F ) \begin{aligned} &\color{red}{S\to P(T)}\color{black}\begin{cases}S\Rightarrow\neg P_{矛盾}(F)\\S\to\neg P_{上反对}(F)\implies P\to\neg S_{逆否}(F)\\S\Rightarrow P_{包含}(T)\implies P\Rightarrow S_{互换}(T)\\\neg P\to\neg S_{逆否}(T)\implies\neg P\Rightarrow\neg S_{包含}(T)\implies \neg S\Rightarrow\neg P_{互换}(T)\end{cases}\\ &\color{red}{S\Rightarrow P\ (T)}\color{black}\qquad S\Rightarrow\neg P_{下反对}(?)\qquad S\to P_{反包含}(?)\qquad S\to\neg P_{矛盾}(F)\\ &P\Rightarrow S_{互换}(T)\qquad P\Rightarrow\neg S\ (?)\qquad\qquad P\to S\ (?)\qquad P\to\neg S_{逆否}(F) \end{aligned} SP(T)S¬P(F)S¬P(F)P¬S(F)SP(T)PS(T)¬P¬S(T)¬P¬S(T)¬S¬P(T)SP (T)S¬P(?)SP(?)S¬P(F)PS(T)P¬S (?)PS (?)P¬S(F)

关系判断

对称性关系

对称关系:一定有

半对称关系:不一定有

反对称关系:一定没有

传递性关系

传递关系:一定有

半传递关系:不一定有

反传递关系:一定没有

[]关系判断中半对称关系是奇数关系

[]某学术会议正在举行分组会议,某一组有八人出席。分组会议主席问大家原来各自认识与否。结果是全组中仅有一个人认识小组中的三个人,有三个人认识小组中的两个人,有四个人认识小组中的一个人,得出结论()

C.有些成员所说的认识可能仅是在电视中或报告会上见过而已。

[解析]1* 3+3* 2+4* 1=8*13,出现奇数关系,故为半对称关系,即有人是单方面认识。

联言判断与选言判断

联言判断

1.符号 ∧ \wedge

2.标志词:并且;和;但;而;兼得;既…又…;不但…而且…;虽然…但是…

3.联言命题真假

P Q P ∧ Q T T T T F F F T F F F F \color{black}{ \begin{array}{c|c|c} P & Q & P\wedge Q\\ \hline T & T &T\\ \hline T&F&F\\ \hline F&T&F\\ \hline F&F&F\\ \end{array} } PTTFFQTFTFPQTFFF

相容选言判断

1.符号 ∨ \vee

2.标志词:或者…或者…;可能…也可能…;也许…也许…;不是…就是…;至少有一个

3.相容选言命题真假

P Q P ∨ Q T T T T F T F T T F F F \color{black}{ \begin{array}{c|c|c} P & Q & P\vee Q\\ \hline T & T &T\\ \hline T&F&T\\ \hline F&T&T\\ \hline F&F&F\\ \end{array} } PTTFFQTFTFPQTTTF

不相容选言判断

1.符号 ∀ \forall

2.标志词:要么…要么…;…二者必居其一;…择一…

3.不相容选言命题真假

P Q P   ∀ Q T T F T F T F T T F F F \color{black}{ \begin{array}{c|c|c} P & Q & P\ \forall Q\\ \hline T & T &F\\ \hline T&F&T\\ \hline F&T&T\\ \hline F&F&F\\ \end{array} } PTTFFQTFTFP QFTTF

总结

矛盾与等价

P ∧ Q ¬ ( P ∧ Q ) = ¬ P ∨ ¬ Q P ∨ Q ¬ ( P ∨ Q ) = ¬ P ∧ ¬ Q P   ∀   Q ¬ ( P   ∀   Q ) = ( P ∧ Q ) ∨ ( ¬ P ∧ ¬ Q ) \color{black}{ \begin{array}{c|c} P\wedge Q&\neg(P\wedge Q)=\neg P\vee\neg Q\\ \hline P\vee Q&\neg(P\vee Q)=\neg P\wedge\neg Q\\ \hline P\ \forall \ Q&\neg(P\ \forall\ Q)=(P\wedge Q)\vee(\neg P\wedge\neg Q) \end{array} } PQPQP  Q¬(PQ)=¬P¬Q¬(PQ)=¬P¬Q¬(P  Q)=(PQ)(¬P¬Q)

做题总结

P 真 Q 假 P 假 Q 真 P 真 Q 真 P 假 Q 假 P   ∀   Q T T F F P ∨ Q T T T F   由 此 可 知 , 若 P   ∀   Q 真 , 则 P ∨ Q 真 ; 若 P   ∀   Q , P ∨ Q 只 有 一 真 , 则 P ∨ Q 真 , 且 P 真 Q 真 P ∧ Q ( T ) 一 定 真 一 定 假 ∧ P ∧ Q × 3 ∀ P ∀ ¬ Q , ¬ P ∀ Q P ∀ Q , ¬ P ∀ ¬ Q ∨ × 3 ¬ P ∨ ¬ Q → P → Q , ¬ P → Q , ¬ P → ¬ Q P → ¬ Q P ∨ Q ( T ) 确 定 不 确 定 关 系 ¬ P ∧ ¬ Q 一 定 假 ∧ × 3 包 含 于 ¬ P → Q , ¬ Q → P 一 定 真 → × 3 × 2 ( 逆 否 ) 下 反 对 ∨ × 3 下 反 对 ¬ P , ¬ Q 下 反 对 P , Q 包 含 于 P → Q ( T ) 确 定 不 确 定 关 系 P ∧ ¬ Q 一 定 假 ∧ × 3 包 含 于 P → Q , ¬ Q → ¬ P 一 定 真 → × 3 × 2 ( 逆 否 ) 下 反 对 ¬ P ∨ Q 一 定 真 ∨ × 3 下 反 对 P , ¬ Q 下 反 对 ¬ P , Q 包 含 于 \begin{aligned} &\color{black}{ \begin{array}{c|c|c|c|c} &P真Q假&P假Q真&P真Q真&P假Q假\\ \hline P\ \forall\ Q&T&T&F&F\\ \hline P\vee Q&T&T&T&F \end{array} }\\ \ \\ &由此可知,若P\ \forall\ Q真,则P\vee Q真;若P\ \forall\ Q,P\vee Q只有一真,则P\vee Q真,且P真Q真\\ \\ &\begin{array}{c|c|c} P\wedge Q(T)&一定真&一定假\\ \hline \wedge & P\wedge Q & \times3\\ \hline \forall & P\forall\neg Q,\neg P\forall Q & P\forall Q,\neg P\forall\neg Q\\ \hline \vee & \times3 & \neg P\vee\neg Q\\ \hline \to & P\to Q,\neg P\to Q,\neg P\to \neg Q & P\to\neg Q \end{array}\\ \\ &\begin{array}{c|c|c|c} P\vee Q(T)&确定&不确定&关系\\ \hline & \neg P\wedge\neg Q一定假 & \wedge\times3 & 包含于\\ \hline &\neg P\to Q,\neg Q\to P一定真 & \to\times3\times2(逆否) & 下反对\\ \hline &&\vee\times3 & 下反对\\ \hline &&\neg P,\neg Q & 下反对\\ \hline &&P,Q & 包含于 \end{array}\\ \\ &\begin{array}{c|c|c|c} P\to Q(T)&确定&不确定&关系\\ \hline & P\wedge\neg Q一定假 & \wedge\times3 & 包含于\\ \hline &P\to Q,\neg Q\to \neg P一定真 & \to\times3\times2(逆否) & 下反对\\ \hline &\neg P\vee Q一定真&\vee\times3 & 下反对\\ \hline &&P,\neg Q & 下反对\\ \hline &&\neg P,Q & 包含于 \end{array}\\ \end{aligned}  P  QPQPQTTPQTTPQFTPQFFP  QPQP  Q,PQPQ,PQPQ(T)PQP¬Q,¬PQ×3PQ,¬PQ,¬P¬Q×3PQ,¬P¬Q¬P¬QP¬QPQ(T)¬P¬Q¬PQ,¬QP×3×3×2()×3¬P,¬QP,QPQ(T)P¬QPQ,¬Q¬P¬PQ×3×3×2()×3P,¬Q¬P,Q

下 反 对 , 至 少 一 真 { P → Q P → ¬ Q P ∨ Q ¬ P , ¬ Q P ∨ Q P ∨ ¬ Q S ⇒ P S ⇒ ¬ P P → Q P , ¬ Q 上 反 对 , 至 少 一 假 { S → P S → ¬ P P ∧ Q P ∧ ¬ Q P → A ∨ B 的 两 种 考 法 1. P ∧ ¬ A → B 2. 加 条 件 : A → B , 则 P → B \begin{aligned} &下反对,至少一真\begin{cases}P\to Q\quad P\to\neg Q\\P\vee Q\quad \neg P,\neg Q\\P\vee Q\quad P\vee\neg Q\\S\Rightarrow P\quad S\Rightarrow \neg P\\P\to Q\quad P,\neg Q\end{cases}\\ &上反对,至少一假\begin{cases}S\to P\quad S\to\neg P\\P\wedge Q\quad P\wedge \neg Q\end{cases}\\ &\color{red}P\to A\vee B的两种考法\\ &1.P\wedge\neg A\to B\qquad 2.加条件:A\to B,则P\to B\\ \end{aligned} PQP¬QPQ¬P,¬QPQP¬QSPS¬PPQP,¬Q{SPS¬PPQP¬QPAB1.P¬AB2.:AB,PB

假言判断

定义

充分条件

如果P、Q之间满足:有P则有Q,那么P为Q的充分条件

[例] 张三去我就去

必要条件

如果P、Q之间满足:无P则无Q*,那么P为Q的必要条件

[例]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标准式

充分条件:如果P,那么Q(P→Q)

必要条件:只有P,才Q(Q→P)

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互为逆否关系

前推后

标志词

…那么/就/则…

…一定/必须…

要…除非…

[例]

如果天下雨,那么地上湿

只要你肯攀登,世上就无难事

所有中国人都是爱国的

你若安好,则是晴天

一见到他,就把信交给他

男人是有担当的

付出一定有回报

后推前

标志词

…才…

A是B的基础/前提/先决条件/标志…

[例]

只有活着,才有说话的权利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不经历风雨,不能见彩虹

人必须努力拼搏,爱才有所附丽

除非通过初试,才能参加初试

一心为公是为人民服务的前提

感情是婚姻的基础

永不言败是成功的先决条件

特殊

(除非P,否则Q) = (P,否则Q) = (Q,除非P)
P ∨ Q = ¬ P → Q = ¬ Q → P P\vee Q=\neg P\to Q=\neg Q\to P PQ=¬PQ=¬QP

[例]

除非买房,否则离婚

博士,除非本校毕业的硕士

涨工资,否则辞职

矛盾与等价

矛 盾 关 系 P 与 ¬ P 矛 盾 , 则 P → Q 与 ¬ ( P → Q ) 矛 盾 等 价 关 系 1. P → Q = ¬ Q → ¬ P ( 逆 否 ) 2. 除 非 P , 否 则 = P ∨ Q = ¬ P → Q = ¬ Q → P 3. P → Q = ¬ ( P ∧ ¬ Q ) = ¬ ( ¬ P ∧ Q ) 若 P → Q 为 真 { P 真 Q 真 P 假 Q 真 P 假 Q 假 \begin{aligned} &\color{blue}矛盾关系\\ &\color{black}P与\neg P矛盾,则P\to Q与\neg(P\to Q)矛盾\\ &\color{blue}等价关系\\ &\color{black}1.P\to Q=\neg Q\to\neg P(逆否)\\ &2.除非P,否则=P\vee Q=\neg P\to Q=\neg Q\to P\\ &3.P\to Q=\neg(P\wedge\neg Q)=\neg(\neg P\wedge Q)\\ &若P\to Q为真\begin{cases}P真Q真\\P假Q真\\P假Q假\end{cases}\\ \end{aligned} P¬PPQ¬(PQ)1.PQ=¬Q¬P()2.P=PQ=¬PQ=¬QP3.PQ=¬(P¬Q)=¬(¬PQ)PQPQPQPQ

模态判断

模态判断主要是反映事物情况存在和发展的必然性或可能性的判断,包含“必然”的判断称为“必然性判断”,包含“可能”的判断称为“或然性判断”,没有模态词,只描述了客观事实的称为“事实性判断”。

对当方阵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模态方阵关系与直言判断方阵一样:

矛盾关系:必一真一假

上反对关系:不同真,至少一假

下反对关系:不同假,至少一真

包含关系:上真推下真,下假推上假

等价变形

不可能 = 必然非 = 一定非

冠军不可能是库大学 = 冠军必然不是库大学 = 冠军一定不是库大学

不必然 = 可能不 = 不一定 = 未必

外星人不必然存在 = 外星人可能不存在 = 外星人不一定存在 = 外星人未必存在

负判断

负判断即判断前加否定连接词

因为之前在各个模块中穿插着记过,故不再赘述。

综合推理

直言判断的综合推理

推理模型
全 称 + 全 称 : 首 尾 相 连 ( A → B , B → C    ⟹    A → C ) 全 称 + 特 称 : 特 尾 全 首 ( A ⇒ B , B → C    ⟹    A ⇒ C ) \begin{aligned} &全称+全称:首尾相连(A\to B,B\to C\implies A\to C)\\ &全称+特称:特尾全首(A\Rightarrow B,B\to C\implies A\Rightarrow C) \end{aligned} +(AB,BCAC)+(AB,BCAC)
[例] 某市体委对该市业余体育运动爱好者进行一项调查,得出若干结论:所有的桥牌爱好者都爱好围棋;有些围棋爱好者爱好武术;所有的武术爱好者都不爱好健身操;有些桥牌爱好者同时爱好健身操。如果上述结论都是真实的,那么以下哪项不可能是真实的?E

A.所有的围棋爱好者也都爱好桥牌。

B.有的桥牌爱好者爱好武术。

C.健身操爱好者都爱好围棋。

D.有的桥牌爱好者不爱好健身操。

E.围棋爱好者都爱好健身操。

复合判断的综合推理

[例] 在本年度篮球联赛中,长江队主教练发现,黄河队五名主力队员之间的上场配置有如下规律:

(1)若甲上场,则乙也要上场;

(2)只有甲不上场,丙才不上场;

(3)要么丙不上场,要么乙和戊中有人不上场;

(4)除非丙不上场,否则丁上场。

若乙不上场,则以下哪项配置合乎上述规律?C

A.甲、丙、丁同时上场。

B.丙不上场,丁、戊同时上场。

C.甲不上场,丙、丁都上场。

D.甲、丁都上场,戊不上场。

E.甲、丁、戊都不上场。

下篇 论证

基本结构

结构

背景|前提→结论|背景

即:论据 通过论证关系 得到论点

前提标识词

因为、由于、根据、基于

结论标识词

因此、所以、由此、据此、总而言之

逻辑学三大规律及常见谬误

同一律

  1. 概念一致
  2. 话题相关

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 内涵:反映概念的本质和特征。简单来说就是抽象的描述一个事物,找到其共性。
  • 外延:反映概念包含的范围。就像是举例子。

概念内涵与外延的关系

反变关系。

如人、男人,前者内涵言简意赅,后者的内涵就要多加限定词,前者的外延有很多,后者的外延相比前者会少很多。

集合概念与非集合概念

  • 集合概念把一类事物作为一个整体来反映,集合体的构成要素是它的各组成部分。如我们十个人可以把车推十米,不代表每个人都可以这样做。
  • 非集合概念反映一类事物的共同属性,类的构成要素是分子。如树都结果子,代表着每棵树都结果子。
  • 一个判别的方法就是在概念前加上每一个这个词,如果意思变了是集合概念,不变则代表着是非集合概念。
偷换概念

指将一些表面相似或相近的概念进行偷换,实际上改变了概念的修饰语、适用范围、所指对象等具体内涵。

集合性质误用

也是一种偷换概念,着重表现在从整体推出部分时,混淆了集合概念与非集合概念的错误,即整体具有的不一定个体具有。

转移话题

指违反了同一律在命题和辩论方面的要求,使前后讨论的内容、主体不一。

矛盾律

一、相容关系

  1. 同一关系:外延完全相同
  2. 相交关系:两者有部分外延相同
  3. 包含关系:一个概念的部分外延是另一概念外延的全部

二、不相容关系

  1. 矛盾关系:两个概念的外延互相排斥,即他们相加就构成了全部
  2. 反对关系:概念的外延互相排斥,但他们想加并不能构成全部

矛 盾 关 系 反 对 关 系 1. A ∧ B = ∅ , A ∨ B = I A ∧ B = ∅ , A ∨ B ̸ = I 2. A → B ‾ , A ‾ → B A → B ‾ , A ‾ → ? 3. 一 真 一 假 同 真 ; 同 假 ; 一 真 一 假 \begin{array}{l|l} 矛盾关系&反对关系\\ 1.A\wedge B=\empty,A\vee B=I&A\wedge B=\empty,A\vee B\not=I\\ 2.A\to\overline B,\overline A\to B&A\to\overline B,\overline A\to?\\ 3.一真一假&同真;同假;一真一假 \end{array} 1.AB=,AB=I2.AB,AB3.AB=,AB̸=IAB,A?

不当同一替代

若A=B,便在之后的断定中用B代替A,这种断定有时成立,有时不成立,如琼瑶的原名为陈喆,可能大家知道琼瑶但不知道她的原名为陈喆。

非黑即白

主要指属于反对关系的A和B被误认为是矛盾关系。

自相矛盾

主要是指同时肯定矛盾或反对关系的两组概念同时为真,此时违反了矛盾律。即前后两个概念不能同时成立。

排中律

不能同时否定矛盾双方。

即两个互相矛盾的思想不能同假,必有一真。常表现为:A或非A。

两不可

主要是指同时否定矛盾关系的两组概念同时为真,即排中律。

其他逻辑谬误

以偏概全

指从部分推出整体时,部分具有的属性整体不具有。

强制因果

原因与结果具有空间共存性和时间先后性。但具有这两个性质的事物之间不一定有因果关系,仅仅从空间上共存或时间上先行后续,就确定存在因果关系的谬误就是强制因果。

  1. 共变置因果
  2. 先后置因果
  3. 置国为因
因果倒置

指误把原因当作结果或者误把结果当作原因

不当类比

类比推理是根据事物A具有某种属性,推出事物B也具有这种属性。如果进行类比的事物的本质性规定不一致,所做的类比就被称为不当类比。

混淆充分必要条件

即形式逻辑的充分必要条件,主要表现在:

  • 误用条件关系
  • 有的Q不是P
循环论证

因为A,所以A。

循环定义

同上,区别在于该为定义项。

诉诸无知

人们断定一件事物是正确,只是因为它未被证明是错误;或断定一件事物是错误,只因为它未被证明是正确,都属诉诸无知。即因为无法证明有便证明无。

诉诸人身

如果认为考虑某个人的特征就能反驳他的观点,就犯了诉诸人身的谬误,即人身攻击。

因果关系

确立因果关系的方法

  1. 有因必有果
  2. 无因必无果
  3. 综合法:1+2(即对照组)
  4. 排除法
  5. 公变法:标志词如越…越…,增加,减少,提高,降低等

因果关系与条件关系

  1. 一因一果(充要条件,唯一)
  2. 多因一果(分为两种情况,若P必然推出果,但P与果之间关系不必然;若P+Q推出果,则P为果得必要条件

如何支持、削弱因果关系

支持

  1. 有关(因果不倒置)
  2. 无他因(保必然)
  3. 无因无果(保唯一)

削弱

  1. 无关(因果倒置、先后定因果、共变定因果、置果为因)
  2. 存在他因
  3. 有因无果/有果无因
  • 1
    点赞
  • 6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