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摘要
超大规模阵列可以有效提升传输距离,克服路径损耗,为通信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在超大规模天线阵列系统中,用户和散射体更可能位于近场辐射区域,通信系统应采用更精确的球面波模型。然而,目前针对超大规模阵列近场通信的研究尚处于初始阶段,面临着码本搜索开销大、波束追踪复杂度高等问题。基于现有研究基础,分析了近场通信中的关键问题,包括波束训练、波束追踪以及天线可视区域,指出所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了未来愿景。
关键词: 超大规模阵列; 近场通信; 波束训练; 天线可视区域
0 引言
近年来, 随着5G在全球范围内的商业化部署,学界对6G的研究正在进入新的阶段。为了大幅提升现有5G系统的传输速率,一种直接有效的方式就是提高工作频率,扩大通信带宽[1-2]。为此,下一代6G通信将探索挖掘毫米波和太赫兹频段来支持更高速率的通信。然而,太赫兹高频段通信也面临着诸多难点,如巨大的路径损耗与如何提高传输距离。为解决这些难题,一个有效手段就是在基站部署超大规模阵列,通过提高的阵列增益来补偿高频下的路径损耗[3]。
不同于传统通信系统通常考虑远场平面波模型,在超大规模阵列系统中,用户和散射体更可能位于其近场区域[4]。在近场通信中,具有球面波前的波束能够实现波束聚焦的功能,即将波束能量集中在一个特定的角度与距离的区域。因此,波束聚焦功能提供了一个新的自由度来控制距离域中的波束能量分布,这为系统带来了更高的空间复用增益[4-5]。
基于超大规模阵列的近场无线通信系统由于波束增益更大、波束宽度更窄、指向性更强,对波束训练、波束追踪以及天线资源调度提出了新的挑战。首先,为了充分利用超大规模阵列的波束聚焦增益,需要设计新的面向近场通信的波束训练方法[6]。其次,与传统的远场波束训练相比,近场波束聚焦效应使得系统对波束追踪精度要求更高,需要同时考虑角度和距离两个维度。最后,位于近场的通信用户更有可能被障碍物遮挡,从而导致其只能与部分天线建立稳定的链路[7]。近场通信作为未来6G通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关键性能进行研究尤为重要。
1 超大规模阵列近场通信场景与关键问题
1.1 超大规模阵列天线
超大规模阵列天线是6G物理层的关键技术之一。它可以提供巨大的空间分集,将成为提高6G移动通信系统频谱效率的关键技术之一。相较于5G,6G将支持更多新应用,也为超大规模天线部署提供了新的应用和部署场景。具体而言,从天线数目上看,5G的大规模天线通常指64根或128根天线,而超大规模阵列的天线个数将增加一个数量级,高达1 024根天线[8]。因此,超大规模天线有望大幅度提高未来通信系统的频谱效率和空间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