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经济发展太迅速了,人们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对冷链物流的需求越来越大,搞得我们压力好大啊。” “就是啊,新一届政府对食品安全的重视进一步升级,政府和消费者对冷链物流理念的认识越来越深,就目前的冷链市场根本无法满足,市场规模需求逐步扩大。” “听说,今年7月份,国家推出了《物流企业冷链服务要求与能力评估指标》,目的是为规范冷链物流服务行为、保障食品安全、提高经营监管水平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持,为物流企业从事冷链物流服务提供指导,起到国标引导行业发展作用,为货主单位、消费者提供了主张权利的凭证和依据。”午休期间,大家你一言我一嘴,讨论着目前冷链市场的现状。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大家的午休不再那么沉闷,总会时不时的聊一聊冷链物流。
就在上周,公司举办了关于冷链市场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分析,以及国内外差异分析的专题研讨会,与会人员除了黄总和各部门老总外,还邀请了郑明现代物流研究所、上海高校以及郑明学院的专家教授一起来探讨,会议最后提出了郑明作为国内知名的冷链物流企业,在今后该如何发展,未来企业如何定位等一系列问题,发人深思。
“小胥,赶紧准备会议室,黄总要开会”,于总急急忙忙的找来小胥,把黄总交代的一一传达下去,办公室里瞬间忙碌了起来,原来公司一直说请专家教授来共同探讨冷链物流发展的会议终于要开始了,大家都兴奋不已。
本次研讨会由于总主持,她首先介绍了本次讨论会的出席人员及会议内容,之后,由物流研究所的所长储教授开讲。“什么是冷链物流?”会议一开始,储教授就抛出了一个看似普通的问题,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简简单单的问题,却很少人能准确回答。储教授继续讲下去,“所谓冷链物流,也就是低温的供应链,主要运用于食品、农产品。根据国家技术监督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所述,‘冷链是指为保持新鲜食品及冷冻食品等的品质,使其在从生产到消费的过程中,始终处于低温状态的配有专门设备的物流网络’,如图1所示。可见,冷链物流泛指冷藏冷冻类产品在生产、储存运输、销售到消费前的各个环节中始终处于规定的低温环境下,以保证产品质量、减少产品损耗的一项系统工程,它是随着制冷技术的进步、物流的发展而兴起的,是以冷冻工艺学为基础、以制冷技术为手段的低温物流过程”。
从广义上讲,物流流程中采用了冷藏、冷冻技术的都可以称为冷链。因此,冷链物流的适用范围非常广,大致可分为食品、农产品、医药化工。从占比来看,食品、农产品冷链物流占绝大多数,医药化工类冷链物流占比小于5%。所以,人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冷链物流多指食品和农产品物流。
储教授介绍说,冷链的作用在于保障食品安全、减少流通损耗。
冷链物流对温度的要求很高,货品种类的差别,对温度的要求也大不相同,为了避免货物存储运输过程中出现损耗,对温度的控制要严格把关。据统计,我国居民家庭对易腐食品的消费占比超过30%,但大部分人还认识不到温度变化对于食品安全的影响。在冷链过程中,低温能有效抑制食物中的致病性微生物快速生长,从而能够有效保障食品安全。这一点可以从日本的冷藏设备发展进程与食物中毒的关系中得到验证。2012年,我国食物中毒死亡人数达到了146人,只相当于日本1960年左右的水平,相应的,我国的冷藏设备使用率在10%左右,也与当时的日本处于同一水平。
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冷链的流通率越高,其流通环节中的损耗也就越低。中国冷鲜产品腐损率居高不下,长期以来,我国冷鲜产品中,果蔬、肉类、水产品流通中的腐损率很高,因此每年带来的损失将分别高达4807万吨、555万吨和730万吨。然而,发达国家的农产品的腐损率低于5%,大幅低于我国的水平。
“储教授讲的没错,目前我国果蔬冷链流通率仅为10%,而果蔬腐损率则高达30%,如果将果蔬腐损率从当前的30%降到5%,那么每年可节约1000多亿元啊”,冷链事业部老总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动,说出了自己的看法,同时还为大家提供了他准备的资料,对腐损率和冷链流通率做了分析,如图2-3。
接下来,林教授介绍了我国冷链基础设施现状。中国冷链基础设施和冷链设备匮乏、陈旧,冷库容量低、区域分布不平衡。中国的冷库容量约为美国的一半、印度的60%;人均冷库容量为美国的1/9,日本的1/4。自2008年的金融危机以来,全球有13个国家的冷库容量每年增速超过10%。2014年国际冷藏库协会(IARW)公布的报告中显示,2014年全球冷藏库容量约为5.52亿立方米,相比2012年,增加9200万立方米。2014年印度冷库容量已经超过美国,成为拥有最大冷藏库容量的国家,如图4所示。
根据中物联冷链委的统计,2014年中国冷库总体保有量为8300万立方米,与去年相比增长36.9%,但城市居民人均冷库占有量仅为0.116立方米/人。“不好意思,我在这里插一句。林教授讲的很对,由中物联冷链委的统计可以看出,中国冷链的发展空间非常巨大。尽管近两年来中西部地区加强了冷库建设,但是由于一些区域冷库发展基础较差,全国冷库分布仍处于严重不平衡状态,接近一半的冷库资源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而我们郑明,目前拥有仓库运作面积约35万平方米,在上海、北京、天津、广州、西安、盐城、成都、贵阳、重庆等地拥有仓储基地达47个,所建设的位置也仅限在东部沿海地区,对于中西部的建设还有待提高,尤其是西部地区,像兰州、银川、乌鲁木齐等偏远地区的建设。”仓储事业部老总如是说。
接着,林教授又提出了冷藏运输设备方面存在的问题,即运输车辆存量少、冷藏运输效率低。截至2013年,我国公路冷藏车3万余辆、铁路冷藏机保车6600余辆、冷藏集装箱6万余个,与美国、日本等先进国家冷藏保温车22万辆、冷藏机保车12万辆和冷藏集装箱170万个的保有量相比,不仅绝对额严重不足,技术水平亦偏低。到2014年,我国冷藏车和保温车产量为2.07万辆,同比大幅度增长44.8%;冷藏车和保温车保有量约为8.5万辆,同比大幅度增长54.0%。从冷藏运输率来看,国际先进国家已经达到了90%以上的水平,而我国果蔬、肉类、水产品等货品的冷藏运输率还较低。另外,受制于公路、铁路网等基建的落后,公路、铁路之间的冷藏运输难以协同,严重影响冷链效率。表1-3举例说明了我国与发达国家冷链基础设施发展情况的差异。
“截止今年5月,郑明在全国已成立分公司40家,网络覆盖全国90%的重要城市,自有现代化冷链运输车辆600余辆,特种集装箱运输车辆50余辆,厢式及其他运输车辆300余辆,另有可控外协车近3000余辆,每日货物吞吐量近5000余吨。”负责车辆调度的小周介绍道,“然而就像林教授讲的那样,公司因运输过程中食品腐烂而造成的损失每年可达30-50万元人民币,其中大部分是由郑明选用的社会车辆监管不足以及冷链运输设备不完善造成的,和国外一些发达国家比,还差很多。”杨总补充说道。
“中国冷链水平落后,冷链基础设施的起点低。这些都意味着我们有巨大的空间可以发展,大型物流及电商企业纷纷进入冷链市场,为冷链的发展提供了又一波新的增长动力。那么在未来,冷链物流发展是靠基础设施的提高还是靠商业模式的创新,如借助电商平台?国外先有零售店的巨大繁荣才有电商的发展,而国内电商的发展速度远远超出了实体零售店的发展,这一点需要好好考虑下,这个发展空间我们该如何抓住利用?”黄总总结道,“此外,纵观国内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目前还处于小散乱的市场环境下,如何把握住冷链物流发展趋势,让郑明脱颖而出?在冷链物流各个环节(如图5)中,哪个环节最有发展前途?冷链物流各细分领域,哪个领域有更强劲的发展空间?如何根据发展趋势,结合我们自身的条件制定发展规划,开拓市场占有率,提高企业盈利能力提升郑明的行业引领能力?我想这个问题,大家都应该回去好好考虑下”,黄总的问题让大家都陷入了沉思。
尽管会议已经过去一个多星期,但是大家讨论的热情丝毫不减。冷链物流作为我国物流行业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仍存在许多需要改善的地方。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完善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发展冷链产业,冷链物流作为物流业中的重要力量,在《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4-2020年)》中被多次提到,并且对冷链物流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未来,中国冷链物流产业如何走出一条服务民生,改善人民生活品质,赶超发达国家冷链服务水平的可持续健康发展道路,需要每一位冷链人共同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