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策树的各类概述

1.决策树的前世今生

1.1 什么是决策树

决策树是一种常见的机器学习算法,它的思想十分朴素,类似于我们平时利用选择做决策的过程。它是类似流程图的结构,其中每个内部节点表示一个测试功能,即类似做出决策的过程(动作),每个叶节点都表示一个类标签,即在计算所有特征之后做出的决定(结果)。标签和分支表示导致这些类标签的功能的连接。从根到叶的路径表示分类规则。比如下面这个“相亲决策树”: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决策树的思想还是非常直观的。
用决策树分类:从根节点开始,对实例的某一特征进行测试,根据测试结果将实例分配到其子节点,此时每个子节点对应着该特征的一个取值,如此递归的对实例进行测试并分配,直到到达叶节点,最后将实例分到叶节点的类中。

1.2 决策树的构建

决策树通常有三个步骤:

- 特征选择

- 决策树的生成

- 决策树的修剪

决策树学习的算法通常是一个递归地选择最优特征,并根据该特征对训练数据进行分割,使得对各个子数据集有一个最好的分类的过程。这一过程对应着对特征空间的划分,也对应着决策树的构建。

这一过程对应着对特征空间的划分,也对应着决策树的构建。

  1. 开始:构建根节点,将所有训练数据都放在根节点,选择一个最优特征,按照这一特征将训练数据集分割成子集,使得各个子集有一个在当前条件下最好的分类。
  2. 如果这些子集已经能够被基本正确分类,那么构建叶节点,并将这些子集分到所对应的叶子节点去。
  3. 如果还有子集不能够被正确的分类,那么就对这些子集选择新的最优特征,继续对其进行分割,构建相应的节点,如此递归进行,直至所有训练数据子集被基本正确的分类,或者没有合适的特征为止。
    4 .每个子集都被分到叶节点上,即都有了明确的类,这样就生成了一颗决策树。

以上方法就是决策树学习中的特征选择和决策树生成,这样生成的决策树可能对训练数据有很好的分类能力,但对未知的测试数据却未必有很好的分类能力,即可能发生过拟合现象。我们需要对已生成的树自下而上进行剪枝,将树变得更简单,从而使其具有更好的泛化能力。具体地,就是去掉过于细分的叶结点,使其回退到父结点,甚至更高的结点,然后将父结点或更高的结点改为新的叶结点,从而使得模型有较好的泛化能力。

决策树生成和决策树剪枝是个相对的过程,决策树生成旨在得到对于当前子数据集最好的分类效果(局部最优),而决策树剪枝则是考虑全局最优,增强泛化能力。

1.3 sklearn中使用决策树

import numpy as np
import matplotlib.pyplot as plt
from sklearn import datasets

iris = datasets.load_iris()
X = iris.data[:,2:] # iris有四个特征,这里取后两个,形成一个坐标点
y = iris.target
# 绘图
plt.scatter(X[y==0,0],X[y==0,1])
plt.scatter(X[y==1,0],X[y==1,1])
plt.scatter(X[y==2,0],X[y==2,1])
plt.show()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进行分类

from sklearn.tree import DecisionTreeClassifier
# 创建决策树对象,最大深度max_depth为2层,criterion评判标准为entropy(熵)
dt_clt = DecisionTreeClassifier(max_depth=2,criterion='entropy')
# 将训练数据送给模型
dt_clt.fit(X,y)

# 绘制决策边界
def plot_decision_boundary(model, axis): # model是模型,axis是范围
    x0, x1 = np.meshgrid(
        np.linspace(axis[0], axis[1],int((axis[1]-axis[0])*100)).reshape(-1,1),
        np.linspace(axis[2], axis[3],int((axis[3]-axis[2])*100)).reshape(-1,1),
    )
    X_new = np.c_[x0.ravel(), x1.ravel()]

    y_predict = model.predict(X_new)
    zz = y_predict.reshape(x0.shape)

    from matplotlib.colors import ListedColormap
    custom_cmap = ListedColormap(['#EF9A9A','#FFF59D','#90CAF9'])
    
    plt.contourf(x0, x1, zz, linewidth=5, cmap=custom_cmap)

# 数据可视化    
plot_decision_boundary(dt_clt, axis=[0.5,7.5,0,3])
plt.scatter(X[y==0,0],X[y==0,1])
plt.scatter(X[y==1,0],X[y==1,1])
plt.scatter(X[y==2,0],X[y==2,1])
plt.show()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2. 决策树的特征选择

2.1 信息论相关概念

  • 信息熵(information entropy)
  • 条件熵(conditional entropy)
  • 信息增益(information gain)
  • 信息增益率(information gain ratio)
  • 基尼指数(Gini index)

2.2 信息熵

熵是热力学中的概念,表示混乱程度。熵越大,热力系统中粒子无规则的运动越剧烈;熵越小,粒子越趋近于静止的状态。

引申到信息论和概率统计中,**信息熵表示随机变量的不确定度。**对于一组数据来说,越随机、不确定性越高,信息熵越大;不确定性越低,信息熵越小。

为了计算熵,我们需要计算所有类别所有可能值所包含的信息期望值,著名的香农公式: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2.3 条件熵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2.4 信息增益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2.5 信息增益率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2.5.1 信息增益率的意义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2.6 基尼系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3. 决策树的算法

3.1 ID3算法

ID3算法是一种分类预测算法,算法以信息论中的“信息增益”为基础。核心是通过计算每个特征的信息增益,每次划分选取信息增益最高的属性为划分标准,递归地构建决策树。

ID3相当于用极大似然法进行概率模型的选择。

具体方法是:

  1. 从根结点(root node)开始,对结点计算所有可能的特征的信息增益,选择信息增益最大的特征作为结点的特征。
    2 .由该特征的不同取值建立子节点,再对子结点递归地调用以上方法,构建决策树;直到所有特征的信息增益均很小或没有特征可以选择为止;
  2. 最后得到一个决策树。

从ID3的构建树过程而言,它可以看成使用贪心算法得到近似最优的一颗决策树,它无法保证是最优的。

3.2 C4.5算法

C4.5算法是数据挖掘十大算法之一,它是对ID3算法的改进,相对于ID3算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改进

  1. 用信息增益比来选择属性
  2. 在决策树的构造过程中对树进行剪枝
  3. 对非离散数据也能处理
  4. 能够对不完整数据进行处理

3.3 Cart分类回归树

3.3.1 Cart分类树

CART作为分类树时,特征属性可以是连续类型也可以是离散类型,但观察属性(即标签属性或者分类属性)必须是离散类型。

CART分类树算法对离散值的处理,采用的思路:不停的二分离散特征。
在ID3、C4.5,特征A被选取建立决策树节点,如果它有3个类别A1,A2,A3,我们会在决策树上建立一个三叉点,这样决策树是多叉树。

CART采用的是不停的二分。会考虑把特征A分成{A1}和{A2,A3}、{A2}和{A1,A3}、{A3}和{A1,A2}三种情况,找到基尼系数最小的组合。

比如{A2}和{A1,A3},然后建立二叉树节点,一个节点是A2对应的样本,另一个节点是{A1,A3}对应的样本。**由于这次没有把特征A的取值完全分开,各分支下的子数据集必须依旧包含该特征,该连续特征在接下来的树分支过程中可能依旧起着决定性作用。后面还有机会对子节点继续选择特征A划分A1和A3。这和ID3、C4.5不同,在ID3或C4.5的一颗子树中,离散特征只会参与一次节点的建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3.3.2 Cart回归树

当数据拥有众多特征并且特征之间关系十分复杂时,构建全局模型的想法就显得太难了,也略显笨拙。而且,实际生活中很多问题都是非线性的,不可能使用全局线性模型来拟合任何数据。一种可行的方法是将数据集切分成很多份易建模的数据,然后利用线性回归技术来建模。如果首次切分后仍然难以拟合线性模型就继续切分。在这种切分方式下,树结构和回归法就相当有用。

回归树的目标是连续数据,树被用来预测目标变量的值是多少。

CART回归树和CART分类树的建立类似,区别在于样本的输出,如果样本输出是离散值,这是分类树;样本输出是连续值,这是回归树。分类树的输出是样本的类别,回归树的输出是一个实数。
并且分类树采用基尼系数的大小度量特征各个划分点的优劣。而回归树采用最小化均方差和进行最优划分特征的选择,对于划分特征A,划分点s两边的数据集D1和D2,求出使D1和D2各自集合的均方差最小,同时D1和D2的均方差之和最小,对应的特征和特征值划分点。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4. 决策树的剪枝

决策树是依据训练集进行构建的,为了尽可能正确地分类训练样本,结点划分过程将不断重复,有时会造成决策树分支过多。这就可能会把训练样本学的“太好”了,以至于把训练集自身的一些特点当作所有数据都具有的一般性质而导致过拟合。因此可主动去掉一些分支来降低过拟合风险。
决策树非常容易产生过拟合,实际所有非参数学习算法,都非常容易产生过拟合。
因此,对于决策树的构建还需要最后一步,即决策树的修剪。两个目的:降低复杂度,解决过拟合。
决策树的修剪,也就是剪枝操作,主要分为两种:

  • 预剪枝(Pre-Pruning)
  • 后剪枝(Post-Pruning)

5. Sklearn的相关参数

class sklearn.tree.DecisionTreeClassifier(criterion=’gini’, 
splitter=’best’, max_depth=None, min_samples_split=2,
 min_samples_leaf=1, min_weight_fraction_leaf=0.0, 
 max_features=None, random_state=None, max_leaf_nodes=None,
  min_impurity_decrease=0.0, min_impurity_split=None,
   class_weight=None, presort=False)[source]

参数说明如下:
criterion:特征选择标准,可选参数,默认是gini,可以设置为entropy。gini是基尼不纯度,是将来自集合的某种结果随机应用于某一数据项的预期误差率,是一种基于统计的思想。entropy是香农熵,也就是上篇文章讲过的内容,是一种基于信息论的思想。Sklearn把gini设为默认参数,应该也是做了相应的斟酌的,精度也许更高些?ID3算法使用的是entropy,CART算法使用的则是gini。

splitter:特征划分点选择标准,可选参数,默认是best,可以设置为random。每个结点的选择策略。best参数是根据算法选择最佳的切分特征,例如gini、entropy。random随机的在部分划分点中找局部最优的划分点。默认的”best”适合样本量不大的时候,而如果样本数据量非常大,此时决策树构建推荐”random”。

max_features:划分时考虑的最大特征数,可选参数,默认是None。寻找最佳切分时考虑的最大特征数(n_features为总共的特征数),有如下6种情况:

- 如果max_features是整型的数,则考虑max_features个特征;
- 如果max_features是浮点型的数,则考虑int(max_features * n_features)个特征;
- 如果max_features设为auto,那么max_features = sqrt(n_features);
- 如果max_features设为sqrt,那么max_featrues = sqrt(n_features),跟auto一样;
- 如果max_features设为log2,那么max_features = log2(n_features);
 -如果max_features设为None,那么max_features = n_features,也就是所有特征都用。一般来说,如果样本特征数不多,
 比如小于50,我们用默认的”None”就可以了,如果特征数非常多,
 我们可以灵活使用刚才描述的其他取值来控制划分时考虑的最大特征数,以控制决策树的生成时间。

max_depth:决策树最大深,可选参数,默认是None。这个参数是这是树的层数的。层数的概念就是,比如在贷款的例子中,决策树的层数是2层。如果这个参数设置为None,那么决策树在建立子树的时候不会限制子树的深度。一般来说,数据少或者特征少的时候可以不管这个值。或者如果设置了min_samples_slipt参数,那么直到少于min_smaples_split个样本为止。如果模型样本量多,特征也多的情况下,推荐限制这个最大深度,具体的取值取决于数据的分布。常用的可以取值10-100之间。

min_samples_split:内部节点再划分所需最小样本数,可选参数,默认是2。这个值限制了子树继续划分的条件。如果min_samples_split为整数,那么在切分内部结点的时候,min_samples_split作为最小的样本数,也就是说,如果样本已经少于min_samples_split个样本,则停止继续切分。如果min_samples_split为浮点数,那么min_samples_split就是一个百分比,ceil(min_samples_split * n_samples),数是向上取整的。如果样本量不大,不需要管这个值。如果样本量数量级非常大,则推荐增大这个值。

min_weight_fraction_leaf:叶子节点最小的样本权重和,可选参数,默认是0。这个值限制了叶子节点所有样本权重和的最小值,如果小于这个值,则会和兄弟节点一起被剪枝。一般来说,如果我们有较多样本有缺失值,或者分类树样本的分布类别偏差很大,就会引入样本权重,这时我们就要注意这个值了。

max_leaf_nodes:最大叶子节点数,可选参数,默认是None。通过限制最大叶子节点数,可以防止过拟合。如果加了限制,算法会建立在最大叶子节点数内最优的决策树。如果特征不多,可以不考虑这个值,但是如果特征分成多的话,可以加以限制,具体的值可以通过交叉验证得到。

class_weight:类别权重,可选参数,默认是None,也可以字典、字典列表、balanced。指定样本各类别的的权重,主要是为了防止训练集某些类别的样本过多,导致训练的决策树过于偏向这些类别。类别的权重可以通过{class_label:weight}这样的格式给出,这里可以自己指定各个样本的权重,或者用balanced,如果使用balanced,则算法会自己计算权重,样本量少的类别所对应的样本权重会高。当然,如果你的样本类别分布没有明显的偏倚,则可以不管这个参数,选择默认的None。

random_state:可选参数,默认是None。随机数种子。如果是证书,那么random_state会作为随机数生成器的随机数种子。随机数种子,如果没有设置随机数,随机出来的数与当前系统时间有关,每个时刻都是不同的。如果设置了随机数种子,那么相同随机数种子,不同时刻产生的随机数也是相同的。如果是
RandomState instance,那么random_state是随机数生成器。如果为None,则随机数生成器使用np.random。

min_impurity_split:节点划分最小不纯度,可选参数,默认是1e-7。这是个阈值,这个值限制了决策树的增长,如果某节点的不纯度(基尼系数,信息增益,均方差,绝对差)小于这个阈值,则该节点不再生成子节点。即为叶子节点 。

presort:数据是否预排序,可选参数,默认为False,这个值是布尔值,默认是False不排序。一般来说,如果样本量少或者限制了一个深度很小的决策树,设置为true可以让划分点选择更加快,决策树建立的更加快。如果样本量太大的话,反而没有什么好处。问题是样本量少的时候,我速度本来就不慢。所以这个值一般懒得理它就可以了。

除了这些参数要注意以外,其他在调参时的注意点有:

当样本数量少但是样本特征非常多的时候,决策树很容易过拟合,
一般来说,样本数比特征数多一些会比较容易建立健壮的模型如果样本数量少但是样本特征非常多,
在拟合决策树模型前,
推荐先做维度规约,比如主成分分析(PCA),特征选择(Losso)或者独立成分分析(ICA)。
这样特征的维度会大大减小。再来拟合决策树模型效果会好。

推荐多用决策树的可视化,同时先限制决策树的深度,这样可以先观察下生成的决策树里数据的初步拟合情况,然后再决定是否要增加深度。

在训练模型时,注意观察样本的类别情况(主要指分类树),如果类别分布非常不均匀,就要考虑用class_weight来限制模型过于偏向样本多的类别。

决策树的数组使用的是numpy的float32类型,如果训练数据不是这样的格式,算法会先做copy再运行。
如果输入的样本矩阵是稀疏的,推荐在拟合前调用csc_matrix稀疏化,在预测前调用csr_matrix稀疏化。

  • 0
    点赞
  • 1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