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专栏是笔者主编教材(图0所示)的电子版,依托简易的元器件和仪表安排了30多个实验,主要面向经费不太充足的中高职院校。每个实验都安排了必不可少的【预习知识】,精心设计的【实验步骤】,全面丰富的【思考习题】。因此,对于开展电子技术教学犯愁的师生,本专栏应该能够帮到你们。

实验10 混联电路
【实验目的】
- 学会利用等效电路的概念简化串并联(混联)电路分析。
- 学会计算电阻混联电路中的电流和电压,并通过实际测量值验证计算结果。
【预习知识】
大多数电路不只是单一的串联或并联,它们可能包含元件的各种组合。许多电路可以通过应用串并联电路的思想来分析。记住,在串联电路中,相同的电流流过所有的元件,串联电阻的总电阻是各个电阻之和。相反,在并联电路中,所有支路上的电压是相同的,总电阻由倒数公式给出。
在本实验中,电路元件被连接在包含串联和并联的复合电路中,解决这些电路的关键是从元件的混联组合得到其等效电路。比如,在图1(a)中,我们可以看出 和
必然会流过相同的电流,可推断这两个电阻是串联的,因此可用一个两者之和的等效电阻替代,如图1(b)所示。这样,电路就被简化成两电阻并联。求出这个等效电路中的电流,可应用于原电路进行求解。

两个问题的答案可以帮助你识别串联或并联:(1)相同的电流是否流经两个元件?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则元件是串联的。(2)元件的两端是否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的两端?如果是,则元件是并联的。串联或并联的元件可以用等效元件代替,这个过程一直持续到电路简化为一个纯串联或纯并联电路。在解出等效电路后,将过程反过来,以便将解应用于原电路。本实验将研究这一重要思想。
【实验元件与仪器】
- 2.2kΩ、4.7kΩ、6.8kΩ、10kΩ碳膜电阻各1支
- 万用表1个
- 直流稳压电源1个
【操作内容及步骤】
1. 按上述规格准备好所需的4支电阻,用万用表实测一下各阻值,记录在表1中。
2. 仔细观察图2,回答下面两组问题:
(1)对每个电阻来说,是否有其他电阻与之流过相同的电流,请用“是”或“否”回答: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2)对每个电阻的两端,是否有其他电阻连在同样的两端,请用“是”或“否”回答: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3. 以上问题的答案应该表明了哪些电阻是串联的,哪些电阻是并联的。你可以用等效电阻替换串联或并联的电阻,计算电路中的电流和电压。首先,用一个等效电阻 来替代
和
,在图3中画出这个等效电路,标出包括
在内的所有阻值。

4. 图3的等效电路应该是一个简单的串联电路,计算一下总的等效电阻 ,记录在表2对应栏中。再将这4个电阻插在面包板上,如图4所示,用万用表实测一下
,从而验证你的计算结果,记在表2第4列对应栏中。

5. 既然是串联,我们利用电阻分压公式分别计算 、
、
两端的电压,将计算结果
、
、
记录在表2第2列对应的栏中。
6. 将电源电压和总电阻带入欧姆定律公式,计算出总电流 ,记录在表2对应栏中。
7. 在等效的串联电路中,总电流流过 、
和
,因此可以根据欧姆定律计算出每个电阻上的压降,将计算结果
、
、
记录在表2第3列对应的栏中。
8. 利用 和欧姆定律可以计算出原电路中
和
两条支路的电流,将计算结果
和
记录在表2第3列对应的栏中。作为验证,看看
是否成立?
9. 接通+12V电源,如图5所示,测量 、
、
并记录在表2第4列。

10. 现在我们变换一下原电路的连接方式,如图6所示,此时可以将串联电阻进行等效变换,请在图7中画出这个等效电路,并在图中和表3中标出等效电阻的阻值。


11. 计算这个等效电路的总电阻 ,并算出总电流
,将计算结果记录在表3对应栏中。
12. 完成表3中其他电流和电压的计算,最后按照图8所示连线,测量每个电阻上的压降,从而验证你的计算结果。

【实验思考与讨论】
1. 电阻分压的公式能否用在图6的电路中?请解释原因。
2. 图6中,如果发现总电流 与
、
所在支路的电流
相等,请回答以下问题:
① 电路哪里可能出了问题?
② 如何使用万用表找出具体问题的所在?
3. 图9中,三个电阻相等,如果电压表的读数是+8.0V,求电源电压 。

【实验拓展与延伸】
继续使用这四个电阻,可以组合出图10所示的混联电路。画出它的等效电路,计算每个电阻的电压和电流。最后在面包板上把它连出来,实测一下,看与你的计算值是否相符?

(本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