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题介绍
最近遇到一个有点意思的现象:在通过J-LINK烧录显示驱动程序时,显示屏就会出现明显的闪烁现象,且这种情况会慢慢消散,显示屏还能恢复正常。虽然不影响正常使用,但还是想搞明白原因。
二.问题分析
看到此类现象,首先想到的是烧录程序时,控制时序错误,造成液晶状态未恢复正常,是属于典型的液晶极化问题。下面先简单的介绍一下TFT显示屏工作原理。
1. 原理介绍
1) LCD屏幕工作原理
液晶具有独特的光学特性,光线会沿着液晶的晶体方向传播。所以液晶会扭曲偏振光的方向。通过合适的排列,就能旋转通过第一偏光片后的偏振光,使其通过第二偏光片。如图1所示,通过调整液晶层两端电极板之间的电压来控制液晶分子排列的扭曲程度,从而控制通过第二偏正片的光量,最终呈现出各种颜色。

2) 极性变换
由于液晶分子的驱动电压不能固定在某一个值不变,在单一极性的电场作用下,液晶分子会在直流电场中发生电解反应,使液晶分子按照不同的带电极性而分别趋向于正、负两极堆积,发生极化作用,从而逐渐失去旋光特性而不能起到光阀作用。为了避免液晶分子的特性遭到破坏,液晶分子的驱动电压必须进行极性变换。

公共电极的电压是固定不变的,显示电极的电压依据其灰阶的不同,不停的上下变动,如图2所示。当显示电极的电压高于公共电极电压时,称为正极性,反之,就称为负极性。但不管是正极性或负极性,当两电极的压差绝对值是固定时,所表现出来的灰阶是一样的,只是液晶分子的转向完全相反。这样改变液晶极性,既可以维持显示内容,又可以避免液晶特性被破坏。常见的极性变换方式有四种,即逐帧倒相、逐行倒相、逐列倒相和逐点倒相方式,其中逐点倒相的显示品质相对于其他变换方式是最好的。在此对极性变换方式不做详述,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去百度。
3) 常见液晶极化现象
以下是显示屏常见的液晶极化现象:
- 液晶长期静止某一个画面的时候,切换到灰阶画面的时候,出现屏闪现象,但屏闪一定时间后消失(一般几秒都几分钟,与液晶本身有关);
- 液晶长期静止某一画面的时候,出现四周发黑中间发白现象,关机或者播放视频画面一段时间后发白现象消失;此现象业内称之为四周mura或者黑白电视框异常;
- 非法关机的时候,重现上电会出现屏闪,屏闪一定时间后消失(一般几秒到几分钟,与液晶本身有关)
- 当液晶静止一个画面比较久的情况下,切换其他画面出现的镜像残留,即残影现象;
4) TFT显示屏的驱动方式
TFT液晶显示屏是有源矩阵显示屏,其驱动方式与TN、STN液晶屏截然不同,采用的是“有源矩阵动态驱动法”。如图3所示,以1024*768分辨率的显示屏为例,简单说明一下TFT显示屏的驱动方式。在液晶显示屏中,每个TFT管的栅极连接至水平方向的扫描线,源极连接至垂直方向的数据线,而漏极连接至液晶像素电机和存储电容。显示屏一次只启动一条栅极扫描线,以将相应一行的TFT管导通,此时,垂直方向的数据线送入对应的视频信号,对液晶存储电容充电至适当的电压,便可显示一行的图像。
接着关闭TFT关,直到下次重新写入信号前,使得电荷保存在电容上,同时启动下一条水平扫描线,送入对应的视频信号。依次将整个画面的视频信号写入,再自第一条重新写入,此重复的频率称为帧率(刷新率)。

2. 问题分析
接下来根据TFT显示屏的工作原理来分析一下此次闪屏问题。
如图4所示,显示屏正常上下电时的波形。其中蓝色线为场同步信号VSYNC,绿色线为行同步信号HSYNC,紫色线为数据使能DE信号,黄色线为VCC信号。上电后,场同步信号呈周期变化,即液晶的极性是按照一定周期变化的;当下电后,VSYNC、HSYNC、DE以及VCC同步拉低,即液晶状态复位,而不会保持在某一种极性下。因此不会造成液晶极化,也就不会造成相对应的屏闪问题。

图5是烧录时的波形,各颜色对应信号与上同。从图中可以看到,当开始烧录后,数据使能信号为高,依然有效,而行同步信号也处于低电平有效状态,场同步信号一直为高。这就相当于在整个烧录过程中,液晶一直处于一种极性状态,未进行极性转换,因此造成液晶极化,进而引起屏闪问题。如果液晶极化状态持续时间足够长,甚至会造成液晶永久损伤,失去旋光特性,即显示屏损坏。

三.解决办法
- J-LINK下载方式一般只会在生产中第一次烧录时使用,因此不会对设备使用体验造成影响,可不做处理。
- 烧录程序时,不连接显示屏;
- 进入烧录状态之前,将相关引脚初始化,全部拉低,先使液晶状态复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