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Western Blot(WB)实验中,内参蛋白的选择直接影响结果的可靠性与重复性。内参蛋白作为 "实验标尺",需在不同处理条件(如药物干预、缺氧刺激、培养基更换等)下保持稳定表达,其核心功能是校准样本上样量差异、电泳转膜效率差异及抗体孵育一致性。本文将从样本类型和亚细胞定位出发,系统梳理各类场景下的内参蛋白选择策略,助力 WB 实验结果的精准分析。
一、全细胞蛋白内参:通用场景的基础选择
全细胞样本包含胞质、胞核、膜结构等多种组分,内参需在整体细胞中表达稳定,且不受常见实验处理的干扰。
-
β-actin
分子量约 42kDa,作为细胞骨架的核心成分,在多数真核细胞中呈 constitutive 表达。优势在于适用范围广,尤其适合全细胞和细胞质样本的校准。注意事项:在脂肪组织、肌肉组织实验中需谨慎选择,因这类组织的细胞结构特殊,可能导致 β-actin 表达波动。 -
GAPDH
分子量约 36kDa,作为糖酵解途径的关键酶,在多数细胞中表达量高且稳定性强。局限性:在涉及能量代谢异常的实验模型(如缺氧、糖尿病模型、细胞能量应激实验)中不适用,其表达会随代谢状态变化而波动。 -
α-tubulin/β-tubulin
分子量约 55kDa,是构成微管的核心结构蛋白,适用于多数细胞和组织样本。规避场景:细胞周期研究、抗有丝分裂药物(如秋水仙素)处理实验中需避免使用,因微管的动态组装 / 解聚会显著影响其表达稳定性。 -
Vinculin
分子量约 117kDa,作为黏着斑相关蛋白,在多种细胞中分布广泛且表达稳定。优势场景:研究细胞黏附、迁移相关实验时,Vinculin 的表达特性使其成为理想内参,可与实验目标蛋白(如整合素、黏附分子)形成更匹配的校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