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的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是细胞。人体的基本组成——第一节 细胞|“朝闻道”知识分享大赛
九大系统:运动、消化、呼吸、泌尿、生殖、循环、感觉器官、神经和内分泌。
一、细胞膜
1、细胞膜是包绕在细胞质表面的一层薄膜,因其由原生质特化而成,故又称质膜。
2、细胞内在结构和功能上具有密切联系的膜性结构总称为内膜系统。
3、生物膜=质膜+内模
4、细胞膜主要是由按照一定规律排列的脂质、蛋白质以及少量的糖类等化学成分构成的。
- 生物膜上的脂类统称为膜脂。主要有磷脂、糖脂和胆固醇等。
- 膜蛋白(识别、物质的跨膜转运及信号转导)可分为内在膜蛋白(又称整合蛋白)70%~80%、表面膜蛋白20%~30%和脂锚定蛋白。
- 膜糖类(细胞免疫、细胞识别、黏附与迁移、细胞癌变)大多与膜蛋白或膜脂结合形成糖蛋白或糖脂分布在质膜外表面,占膜总量的2%~10%。
5、膜的特性:流动性,不对称性
二、细胞质
1、细胞器是细胞质内有一定形态结构、又有相对独立功能的结构,包括模性细胞器(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溶酶体
线粒体、过氧化物酶体和核膜等)和非模性细胞器(中心体、核糖体、微管、微丝及中间纤维等)。
2、内质网 (蛋白质和脂类的合成场所)是存在于细胞质中由内网构成的小管、小泡或扁囊连接成的连续性网状膜系统。有核糖体附着的内质网称粗面内质网;无核糖体附着的内质网称光面内质网。
3、溶酶体是由单位膜包被、含有多种水解酶的囊性小体,是细胞内的“消化器官”,对处理细胞内衰老、破损结构及内吞的病毒或细菌等起着重要作用。
4、高尔基复合体(加工、修饰分泌蛋白,形成糖蛋白、糖脂、蛋白多糖和溶酶体等)是由数层重叠的扁平囊泡和若干大、小泡构成,是细胞内的加工厂。
5、过氧化物媒体(也称微体)含多种与过氧化氢代谢有关的酶 。
6、线粒体为线状或粒状、半自主母性遗传的膜性细胞器。含有多种生物氧化有关的酶,是细胞有氧呼吸和供能的场所。
7、细胞骨架是真核细胞质中蛋白质纤维网架体系,包括微管(参与中心粒、纤毛与鞭毛的形成,胞内物质运输与信号传递,染色体运动)、微丝及中间丝又称中间纤维。
三、细胞核
细胞核是细胞遗传、代谢、生长及繁殖的控制中心。
1、.核被膜也称核膜,由内、外两层单位膜构成,两层膜间的空隙,称核周隙。核膜上有核孔,其胞质面附着有核糖体,内侧面有一层致密的纤维网络,称核纤层。
2、核孔是核被膜上沟通核质和细胞质的通道,数目随细胞分化程度、功能状况以及细胞类型而异。核孔以一组蛋白颗粒和纤维物质按特定的方式排布形成的复合结构称为核孔复合体。
3、染色体是同一物质在细胞周期的不同时期中所表现的两种不同的存在形式。染色质在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高度螺旋化并折叠形成染色体;而在细胞分裂间期,染色体解螺旋就形成疏松的染色质。
4、染色质是指间期细胞核内易被碱性染料着色的物质,主要成分是DNA、组蛋白、非组蛋白及少量RNA。根据染色质的形态和功能将其分为常染色质和异染色质。常染色质螺旋化程度小,分散度大,其DNA分子具有转录活性;异染色质为凝集状态的DNA与组蛋白的复合物,螺旋化程度高,其DNA分子不具有转录活性。
5、同源染色体是指两条分别来自母本与父本,形态、大小与结构相似的染色体,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能相互配对。
6、核仁是真核细胞区别于原核细胞的标志之一,是细胞间期核中出现的结构,在细胞分裂期消失。真核细胞核内有1个或1个以上的核仁。核仁的主要成分为蛋白质、DNA和RNA。
7、核基质是指在细胞核内除核膜、核纤层、染色质与核仁以外的物质,又称核骨架,在结构上与核纤层及核孔复合体有密切联系。
四、细胞增殖与细胞周期
1、细胞增殖是通过细胞的生长与分裂使细胞数目增加的过程。细胞分裂有三种形式: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无丝分裂。无丝分裂又称直接分裂,其过程简单、迅速,无染色体、纺锤体形态的变化,是低等生物繁殖的主要方式。
2、 细胞周期即细胞从上一次分裂结束开始,到下一次分裂结束所经历的全过程。它分为细胞生长期(也称分裂间期)和分裂期(也称有丝分裂期)两个阶段。
- 分裂间期:可分为DNA合成前期(G1期)、DNA合成期(S期)和DNA合成后期(G2期)。G1期是从细胞分裂完成到DNA开始复制的时期,有大量的RNA与蛋白质合成。S期是DNA进行复制的时期,主要包括DNA的半保留复制和组蛋白合成,使体细胞DNA含量加倍。G2期是从DNA复制结束到有丝分裂开始的时期,主要合成与有丝分裂有关的物质。
- 有丝分裂期(M期):此期时程很短,但细胞形态结构变化最大,生化活动极为复杂。M期包括以下4期。①前期:染色质浓缩、螺旋化并形成染色体,核仁缩小并解体,有丝分裂器开始形成;②中期:染色体移向中央,形成赤道板,着丝点附着在纺锤丝上;③后期:2条姐妹染色单体在纺锤丝的牵引下,在着丝粒处分离并分别移向细胞两极,成为数目相等的2组染色体;④末期:2组染色单体已移至细胞的两极,纺锤丝消失,染色体解旋重新成为染色质,核膜也重新出现,形成2个子核,同时胞质也一分为二,至此2个子代形成。
3、有丝分裂包括核分裂与胞质分裂两个过程,是真核细胞的主要增殖方式,其具体变化见有丝分裂期(M期)。
4、减数分裂是有性生殖个体在生殖细胞形成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种特殊的细胞分裂方式。整个分裂过程包括两次连续的分裂, 而 DNA只复制1次,形成的生殖细胞染色体数目仅为母细胞的一半。
- 第一次减数分裂:前期变化最复杂,分为以下5个阶段。①细线期:染色体凝集呈细线状。②偶线期:同源染色体配对,形成联会复合体,称为二价体。③粗线期:染色体进一步变粗,完成联会。该期的每个二价体复制成为由4条染色单体组成的四分体,在此期间可发生遗传基因重组,产生新的等位基因组合。④双线期:同源染色体分开。⑤终变期:核仁、核膜消失,纺锤体形成。然后,经中期、后期和末期,四分体先移至赤道板,最后四分体的同源染色体分离,移向细胞两极,完成第一次减数分裂。生成的两个子细胞中的同源染色体由四分体变为二分体。
- 第二次减数分裂:第一次减数分裂完成后,经过一个简短的间期,其间 DNA 不再复制,即开始第二次减数分裂,此分裂过程与有丝分裂的M期相同,二分体的同源染色体再次分离进人两个子细胞。
5、无丝分裂又称为核粒纽丝分裂,是低等动物繁殖的主要方式。
五、细胞的衰老
细胞衰老是指细胞在正常环境条件下发生的细胞生理功能和增殖能力减退并发生细胞形态相应改变,最后趋向死亡的现象。关于细胞衰老的原因,目前公认的主要有衰老基因学说、端粒酶学说、自由基学说与DNA 损伤修复学说。
六、细胞凋亡
细胞凋亡是细胞在一定的生理条件或某些病理条件下,遵循自身的程序,自己结束生命活动的自然过程,又称程序性细胞死亡。凋亡是细胞重要的功能活动之一,与细胞坏死有本质的区别。凋亡发生时,细胞首先变圆,随即与邻近细胞脱离,失去微绒毛,胞质浓缩,内质网与线粒体肿胀,核仁消失,线粒体嵴断裂与消失;细胞坏死时细胞膜与细胞质中的细胞器发生破裂,细胞质外溢,细胞解体并引发炎症反应。凋亡有助于去除机体有害的和衰老的细胞,调控器官的细胞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