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资产配置大师
加里·布林森:组合投资是成功的必要因素
1966年,当布林森这位未来的“全球资产配置之父”考进大学的时候,他对证券市场还没有任何兴趣,也没有接触过这方面的事物。
在西雅图大学念三年级时,布林森的计划发生了改变。连他自己也不清楚是什么原因,突然之间,他就对金融市场着了迷。
他的第一笔投资是买了10股东部航空公司的股票。
正是这第一笔投资,折射出布林森透视市场前景、预见商业发展的天赋。这笔投资让他小赚了一笔,虽然不是很大的一笔钱,但重要的是,这次成功坚定了他的信念,一定要稳稳抓住金融市场跳动的脉搏,好好大干一番!
布林森的全球化之梦
布林森的蓝图听起来很简单:把组织成员按技术特长归类,管理不同类别的资产,而后就依靠他们在这些不同的投资类别中去发掘超额收益——也就是专家们说的“阿尔法”。
布林森关于资产配置的想法形成并非一蹴而就。当时,旅行者公司对美国以外的市场的实质接触还不多。但1974年那场股市的倒退大潮坚定了布林森的信念,让他看到当时投资界所盛行的分散投资手段已经黔驴技穷。
他亲眼看到一个由基本面良好的中小型公司所组成的投资组合在9~10个月的时间里损失惨重,几乎无以为继。这些铁的事实都说明,在单一资产类别中进行分散投资确实存在着局限性。
布林森说,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当市场的投资理念大多还集中于那些由最优质的股票和债券所组成的投资组合的时候,他便构建了目前这种资产配置的方法体系。
布林森一直希望建立自己的全球性的投资公司,终于,在1981年,布林森离开了旅行者公司,另立门户。他创立了第一芝加哥投资咨询公司,也就是布林森合伙公司的前身,而这还得仰仗芝加哥第一银行的大力支持。
“有一点很重要,就是应当把你的投资组合看做不同类型资产的混合。而且以往的经验告诉我们,这种混合的程度越高,所能取得的投资回报就越好。”布林森说,“当然,我们也不排除有的人鸿运当头,买彩票都会中。也确实有人把筹码都押在某一只股票上,结果大赚了一笔。但如果从投资的总体情况来看,就会发现,一种分散性的投资组合、各类投资资产的混合,才是成功的必要因素。”
四条简单原则
学者们往往长期陷于对理论的深思熟虑,而容易忽视现实中投资者们的热切期望;另一方面,许多投资管理人又瞧不起学者们的理论成果,认为他们都是在象牙塔里纸上谈兵。
而布林森的特殊才能就在于能够跨越学术和实践两大领域,既能抓住抽象理论的精髓,又能将其付诸实践,重塑人们的实际投资手段。由此便形成了建立在以下四条基本原则之上的全球资产配置战略:
1. 全球性思维;
2. 所选择的各类资产不应同时涨落;
3. 着眼长远;
4. 适时调整资产配置以适应投资形势的变化。
全球性思维
布林森眼中的世界与《国家地理杂志》上著名的墨卡托圆柱投影大不相同。
投资者们都应当学习一下这张“全球资产配置资源分布图”:整个图形由许多大致呈长方形的小块组成,每个小块分别代表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资本市场规模。
在目前这样繁荣的全球投资环境中,投资领域空前开阔,使得投资者可以根据自己所希望的投资回报率和所能承受的风险大小自由选择投资组合。
但是,面对新鲜事物,并非所有的投资者都能欣然接受。有的投资者想,自己辛辛苦苦挣来的血汗钱,怎么能投到那么远的地方去呢?似乎还是以往那种一般的投资方法比较保险。然而在布林森看来,这种保守想法非但没有道理,反而会使那些竭力逃避风险的投资者们作茧自缚。
布林森又告诫投资者们,面对如此丰富的投资选择,不要以为从互不相干的行业中选出几只股票,再加入投资级的债券作为避险的“救生圈”,就万事大吉了,要知道,资产配置远不是这样。
在布林森眼里,指导他全球战略的只是简单的逻辑。他居住在芝加哥——一个国际性的大都市,这为他观察世界市场提供了一个有利位置。布林森说:“如果你观察一个像芝加哥这样的城市,就会发现,这个城市固然提供了许多本地的东西,比如本地公司、产业和投资机会,但只要环顾四周,你又会发现,人们正是以这样的方式参与全球经济的。”
着眼长远
“人人都有鸿运当头的时候,”布林森说,“谁都希望能挑到好的概念股,或者出于什么偶然原因,突发奇想就买到了高倍增长的股票,赚得盆满钵满。”但是愿望归愿望,它是不能用来指导投资的。
而资产配置法则基于投资对象的历史回报轨迹,强调以长远的眼光对它们进行考察。虽然这听起来不太富有诱惑力,但这种投资策略却比单靠“愿望”可靠得多。
“我们确信,”布林森说,“如果你能这样坚持15年,那么你的收获肯定要比单凭运气或偶然所获得的回报多得多。我们的资产配置过程都是建立在对上市公司和产业进行传统而严格的分析基础上的。”
现实中的资产配置不宜仓促,这是一项长期的任务。获取相关的信息和知识是一件费时费力的工作,没有捷径可走,也没有所谓的“撒手锏”。“我干这行已经25年了。”布林森说,“每次我想寻求捷径,却总是欲速不达,弄巧成拙。要么把自己弄得很狼狈,要么影响了投资回报。”
坚持长期的资产配置战略,需要投资者付出艰辛的努力。“在我们所工作的这个制度环境中,工作的性质是由公司或行业所决定的。”布林森说,“我们必须竭尽所能去了解所有的潜在特性,而后才能在此基础上逐步构建,直到最终将整个投资类别覆盖为止。”
希望与预期
成熟的资产配置,能够将投资者对未来的“希望”与建立在现实基础上的“预期”区分开来。布林森提醒投资者:“所有个人投资者都应当了解,在一项成功的投资项目背后需要做大量的工作,其强度和深度非同一般。”
对最终的投资回报至关重要的是对目标公司或行业的分析,这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无论是个人投资者还是受雇于基金公司的投资管理人;无论是在私人投资层面还是停留在共同基金层面。
布林森指出:“要完成好这项工作,必须有共同的工作理念和坚定的取胜决心。”
资产配置具有长期性,必须要经受住从众心理风潮的考验,但这一点很不容易做到。布林森指出,个人投资者面临的巨大障碍之一,就是在“本月大热门”之类的投资选择面前丧失了理智,缴械投降。
各种报纸的头版头条都充斥着此类消息,对于那些迫切想知道哪里有投资的好机会、哪里有风险的投资者构成了巨大的诱惑。大多数的投资者对于风险的考虑都不够充分,投资也缺乏战略眼光。
相反,布林森指出,一旦看到市场的黑暗面,他们立刻就改变了自己的主意,而且通常都是在错误的时机做出决定的。“坦白地讲,我们的那些最佳的投资业绩往往是在局势不明朗的情况下取得的。”布林森说,“并且我们还发现,如果避开当前市场所关注的热点,往往会带来业绩的增长。”
(摘自《超越华尔街》一书,中信出版社出版,约翰·特雷恩著,有删减,标题为编者加,艾经纬整理)
加里·布林森小档案
1966年,布林森考进大学。拿到硕士学位之后,他在华盛顿州立大学任教,讲授财经课程。
1970年,旅行者保险公司(The Travelers Insurance Co.)邀其加入。权衡之后,布林森决定先把报考斯坦福的计划暂时搁置起来,加盟了这家拥有多种业务,并且投资管理业务正在不断壮大的保险公司,开始了实战经验的探索之路。
布林森一直希望建立自己的全球性的投资公司,终于,在1981年,布林森离开了旅行者公司,另立门户。
1995年,他被《财富》杂志授予了“全球资产配置之父”的殊荣。同样为此做出突出贡献的,还有另一位投资业的巨匠,来自摩根士丹利投资公司的投资策略家巴顿·比格斯。
风险管理大师
彼得·L·伯恩斯坦:没回报,就不要冒险
“我对历史有着浓厚的兴趣,它可以与我对话。”身兼作家和投资咨询师的彼得·L·伯恩斯坦如是说。在他刚进入哈佛大学学习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的巨著《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震撼了他。伯恩斯坦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开始密切关注金融体系的运作模式。
从哈佛毕业后,伯恩斯坦先后涉足纽约联邦储备银行、战时战略服务处(OSS)、威廉姆斯学院、纽约联合银行(先是管理债券投资组合,后又负责外汇管理)。此后,他又在父亲的老式财务管理公司工作了一段时间,最终,他成立了自己的投资管理公司,为客户提供高水平的投资咨询服务,服务对象包括一些大型基金会和大型的个人信托及财务管理公司。
伯恩斯坦著作颇丰,撰写了许多文章和著作,介绍了风险管理的发展历程,从原始的管理办法一直到最新进展,分析了现代投资组合理论及行为金融学。
“人们一直认为,风险就是遭受损失的几率。”伯恩斯坦说,“人们都可能面临损失。但在资本主义社会里,风险也是机遇的代名词。人人都知道,如果不努力工作饭碗就不会有保障。‘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也是每个资产管理者都应牢记于心的信条。”
你能打败市场吗?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许多职业投资顾问十分藐视学术理论,而伯恩斯坦不同,他总是虚心向财经界的思想泰斗们请教,比尔·夏普就位列其中。
1968年的一天,夏普给伯恩斯坦上了深刻的一课。夏普问他是否能够战胜市场。“我从来没有想过我们能否战胜市场,”伯恩斯坦如实回答,“我想,我们算是战胜过市场,在我刚入行的头十年里也许可以做到,因为当时的市场远没有现在这样复杂,只要掌握了比较系统的方法,那肯定是可以胜过大多数赤手空拳的投资大众的。”
即使在股市蓬勃发展、日渐复杂的时候,机敏的投资者还是能经常打败市场。“我们买进了一些潜力很大的股票,”伯恩斯坦回忆道,“我们在市场上升时期,把握机会,大量买进好的股票——买进了丹碧丝,买进了吉列——大量地吃进。”
这两只股票在其后长达30年之久的时间里都被认为是最有价值的投资对象。丹碧丝公司后来被兼并了,直到1997年时,吉列公司的股票仍然受到股民们的追捧。
为什么在今天要战胜市场就如此困难呢?伯恩斯坦认为,其主要原因在于,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早期,机构投资者只占有某些好股票的一小部分份额,而今天的任何一家上市公司里,机构投资者的持股比例至少都占到一半以上。许多机构都不允许旗下的养老金基金以受益人的名义持有任何股票——这是自1929年的股灾以后,绝大多数保守型的投资机构立下的一条铁规,直到20世纪70年代都未曾动摇。
一次长达两年的熊市终于让投资者开始关注风险理论。按标准普尔500指数测算,1974年的股市跌幅达40%之多。“投资者们需要新的方法来控制风险了”,带着这一理念,伯恩斯坦与《机构投资者》杂志合作,创立了《投资组合管理》期刊,并成为第一任主编。
潜意识中的投资者
在心理学意义上,金钱有着多重的含义。由于金钱与人们的自尊相联系,人人都想去博取,多多益善。在金钱上取得成功,成为供给者的角色,这折射出游戏主宰人的心理优势。
伯恩斯坦说,损失厌恶、心理账户,以及过去二十多年来行为金融学产生的其他概念,都为价值投资赢得了投资大众的信任。
“价值型投资正是这些概念的直接应用,”伯恩斯坦说,“人们在理解市场走向时往往抱有一种单纯的思想,他们只喜欢那些‘感觉舒服’的股票,对那些‘感觉不舒服’的股票根本不正眼相看,于是在价值估计上经常会犯大错误。因此,如果你对这些有了解的话,就可以成为赚钱的价值投资者了。”
伯恩斯坦提醒说,20世纪末以及21世纪的投资策略有一种健康的风险观,其实非常简单:如果没有回报,就不要轻易冒险。一般投资者可能会觉得,与其告诉他们一条令人不愉快的忠告,还不如直接告诉他们哪只股票能涨到天价;但是,凡忽视这条忠告的投资者,总要付出沉重的代价。
“你对不确定的事情所做的决策,并不是因为可能会出现坏的结果,”伯恩斯坦说,“当你决定做一件有风险的事情,必定是因为有什么目标吸引着你。而你所承担风险的大小,也要与预期的收获程度相当才行;反之亦然。如果你到银行去存钱,就不要指望今后30年内每年获得15%的收益;但如果你把钱投在一个小型高科技公司的股票上,这就是一件冒风险的事了。这家公司也许明天就会倒闭,你对那些复杂技术也了解得似是而非。总而言之,对于这种投资,你只能使用一小部分资金,因为赢的把握并不大,股价的下跌可能会使你束手无策。”
选美比赛与市场先生
我们可以把股市想象成一架天平,它会称量出投资者的信念。伯恩斯坦说:“股市并不是一种抽象事物,它由许许多多正在做决策的投资人组成的,每当你作出一个决策时,就如同下一次赌注,对手就是其他所有投资者。”
不管出于有意还是无意,所有投资者都参与了一场竞赛,凯恩斯曾把这种竞赛比喻成20世纪30年代伦敦流行的一种选美比赛。
伯恩斯坦解释道,“这个游戏之所以复杂,是因为投资者的对手永远都是其他投资者。就像刚才的选择,你可能是对的,有位姑娘确实很美,但也许其他所有人今年都喜欢红头发的姑娘,或者是出于其他原因,大家就对你的选择没有共鸣了。”
传奇式的投资大师本杰明·格雷厄姆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描绘了市场的反复无常、难以驾驭。他说股市好比与一位频繁更改自己意见的合伙人相处,这位伙伴的主意天天都在变动,而且永远不会提前打招呼。
如果你是一个谨慎的投资者、明智的生意人,你对自己持有股份的价值判断会被“市场先生”每天的播报所左右吗?当然不会,只有当你认为说得有理时,或者觉得有利可图时才会接受他的建议吧。当他报出一个荒唐的高价时,你会欢天喜地地把股份卖给他;当他报出超低价时,你也同样会愉悦地从他那再买些股份。但其他时候,你最好还是坚持自己的价值判断,在掌握公司的全面运营情况和财务状况基础上,作出正确的抉择。
与此同时,选择还是一种可以让系统运转的奢侈品。“在你所承担的任何风险中,或者你所作的任何决定中,关键要看它的可逆性程度,”伯恩斯坦说,“这也就是为什么股票市场具有如此重要的地位,成为如此重要的制度,因为它就具有这样的可逆性。那些刚刚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首先做的工作就是建立股票市场也是出于这个原因。如果一开始是建工厂、投资于高新技术、钻油井, 这些决策都是很难逆转的,一旦失误就会引发很严重的后果。”
“股票市场为你提供了这样的机会,在你完成投资以后还可以更改自己的决定,”伯恩斯坦说,“因而,人们才愿意在那些可逆性差的项目上投资。我买了一只高科技公司的股票。公司自身无法更改它自己的决策,但我却可以更改我的决定,只要我愿意,我就可以把它再卖出去。”正因为如此,投资者们都不会在一棵树上吊死,当某只股票风险太大,无法再支撑时,他们就可以撤资,另寻高明。
摘自《超越华尔街》一书,中信出版社出版,约翰·特雷恩著,有删减,标题为编者加,艾经纬整理)
Related 相关
彼得·L·伯恩斯坦小档案
1936年秋,伯恩斯坦进入哈佛大学。从哈佛毕业后,伯恩斯坦先后涉足纽约联邦储备银行、战时战略服务处(OSS)、威廉姆斯学院、纽约联合银行(先是管理债券投资组合,后又负责外汇管理)。
此后,他又在父亲的老式财务管理公司工作了一段时间,最终,他成立了自己的投资管理公司。
他于1965年在兰登书屋出版的《货币、银行与黄金启蒙》一书也大受欢迎,一面世即售出数万册,直到今天都还是许多高校经济学课程的基础教材。
1973年,他和妻子巴巴拉以自己的名义又创办了一家新的投资咨询公司,为一些大型基金会、投资管理人和大型个人信托机构提供高级投资咨询服务。
1974年,伯恩斯坦创办了《投资组合管理期刊》,1997年,伯恩斯坦成为第四个获得了“卓越专业表现奖”的人,备受大家瞩目。这是由美国投资管理与研究协会颁给证券分析师和投资组合管理者的最高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