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方法》这本小书篇幅很短,然而想说的却很多

    笛卡尔的一生也算是有传奇色彩,在学校时刻苦学习,但在毕业后却觉得学得知识全无用处,于是变卖了家产,靠投资红利为生,开始周游世界,去读世界这本大书,也是够潇洒的,其日后很多的著作,就是在四处周游时独自思索而写出的。从心底讲,我喜欢这种人-不是因为其潇洒的生活态度,因为潇洒来源于自信,而自信出自他对生命的思索和领悟,一直沐浴在理性的阳光下,四百多年前的笛卡尔,依然令人神往。。

    他总结了4条认识问题的原则:
    一、凡是我没有明确的认识到的东西,我绝不把它当成真的接受
    二、把我所审查的每一个难题按照可能和必要的程度分成若干部分,以便一一妥善解决
    三、按次序进行我的思考,从最简单,最容易认识的对象开始,一点一点逐步上升,直到认识最复杂的对象,就连那些本来没有先后的东西,也给他们设定一个次序
    四、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尽可能全面的考察,尽量普遍的复查,做到确信毫无遗漏

    以及临时的3条行为规范:
    一、服从我国的法律和习俗,在其他一切事情上以周围最明智的人为榜样,尊奉中庸之道来约束自己
    二、行动上尽可能坚定果敢,一旦选定某种看法,便坚定不移的去执行,遵从概率
    三、永远只求克服自己,不求克服命运,只求改变自己的愿望,不求改变世界的秩序

    如我们所熟知的,笛卡尔凭借坚定不移的执行上述方法,创造出了解析几何,成为理性主义的创始人,为欧洲的启蒙运动吹响了号角,从此人们从神的旨意中走了出来,开始运用自身的理性来了解和思考这个世界。笛卡尔无疑是那个时代的先行者。

    他的这种方法论思想,在后世一系列的科学研究中,随处可见:比如微积分的创始,核心思想就是将复杂的曲线分解成简单的线性问题,加以研究从而获解;再比如傅里叶变换,是将复杂的弦波分解成简单的性质明了的正弦波进行研究的;再比如高等数学中的泰勒展开。。等等,大学毕业多年后我才领悟到,在西方哲学和科学中的一个核心观念就是所谓“分析”-将复杂事物分解成简单的,性质已知的简单事物加以研究。这种方法是强大的,有序的,几乎无所不在,只是我们在混沌的现实中有时缺乏一双慧眼,众里寻她千百度,其实就在灯火阑珊处。

    当然,这种方法或者哲学也有他的局限性,就是当系统复杂时,就需要考虑部分间的相互作用力,这时候机械论就需要被系统论所取代,我们可以从《第五项修炼》中看到系统化思维的威力,但是,在考虑简单系统时,机械论仍然是一把利器

    最后要说的,笛卡尔不是迂腐不化的人,他知道人的生命有限,不可能对任何事都一探究竟、分析思考。所以采取了有所重点,其他事物遵循社会现实的做法,这对我们也是有现实意义的。但是要避免的一种情况,就是我们这种求取捷径的思考方式,很有可能会被人利用,这也是最近看《影响力》这本书的感悟,以后再详细的说吧
=================================

 

“我思故我在”辨析

笛卡尔在《谈谈方法》一书中提出了经典的“我思故我在”第一原理,下面照原文进行辨析。

“因此,既然感官有时欺骗我们,我就宁愿认定任何东西都不是感官让我们想象的那个样子。”

——在这里,笛卡尔首先假设了“任何对象”的真实存在,但认为感官不会绝对真实地反映它们。实际上,我们没有任何理由认为真的存在那些“对象”,更没有理由认为感官就是要真实地反映它们。

“最后我还考虑到:我们醒时心里的各种思想在睡着时也照样可以跑到心里来,而那时却没有一样是真的。既然如此,我也就下定决心认定:那些曾经跑到我们心里来的东西也统统跟梦里的幻影一样不是真的。”

——说梦里的东西不是真实的,无非是指做梦的人并没有与梦到的“东西”实际发生作用(在外人或醒过来的自己看来)。但笛卡尔不能否认梦自身是真实的,他其实是说“梦到的”东西不是真实的,但事实上,“梦到的”东西不等同于梦到的“东西”,前者才是真实的存在,后者只是假定的所指(如上所述感官反映的对象)。至于醒时,同样,“心里的”东西不等同于心里的“东西”,其真假与梦里无异。

“可是我马上就注意到:既然我因此宁愿认为一切都是假的,那么,我那样想的时候,那个在想的我就必然应当是个东西。”

——在笛卡尔否认一切是真的时,他已经提前定义了“我”并在这种概念中蕴含了真实存在的属性,所以,这句话不是推理,只是概念的展现。为什么说他提前定义了“我”?因为,没有“我”的概念的“认为一切都是假的”我不会认识到“那个在想的我”,而“我”是在想的我,绝不是不在想的我,这本来就是真实存在的意义。

“我思故我在”又被译为“我想,所以我是”,它预先认为除我之外的任何东西都是假的,然而,那只是因为概念的混淆。因为,我既然认识到了东西,这种认识首先就是真实存在的,其次才是东西的真假实无。

==================================

谈谈方法》全名为《谈谈正确引导理性在各门科学上寻找真理的方法》。文章以半自传的形式,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作者新的哲学方法及其形成过程。所以读起来远没有一般哲学论著的生硬难懂。

全书分为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一些对于各门学问的看法。

  作者开头便写道“良知是人间分配得最均匀的东西。”他这里所说的良知指的是一种良好的官能,它不同于可以弄错的感觉官能如视、听。而是一种绝对正确的分辨真假的能力,即理性。)其实,在此作者就已经预示了一种支配力量的存在。作者认为,我们的意见之所以分歧,并不是由于有些人的理性多些,有些人的理性少些,而只是由于我们运用思想的途径不同,所考察的对象不是一回事。因为单有聪明才智是不够的,主要在于正确地运用才智。

  怎样运用天赋的良知即作者所谓的方法。作者已经已经用他的方法取得了很多成果,然而他却并不打算教给大家一种方法,只打算告诉大家他自己是怎样运用他的理性的。所以下面的论述是一种娓娓道来的历程:“努力求学并没有得到别的好处,只不过越来越发现自己的无知。雄辩和诗词都是才华的产物,而不是研究的成果。我特别喜欢数学,因为它的推理确切明了;可是我还看不出它的真正用途,它一向只是用于机械技术,它的基础这么牢固,这么结实,人们竟没有在它的上面早期崇楼杰阁。我尊敬我的神学,但天启真理不是我们的智力所能理解的,所以我放弃窥测那些真理。

  关于哲学:我看到它经过千百年来最杰出的人的钻研,却没有一点不在争论中,因而没有一点不是可疑的。至于其他的学问,既然它们的本原是从哲学里借来的,我可以肯定,在这样不牢固的基础上决不可能建筑起什么结实的东西来。”可以看出,作者的怀疑哲学是基于现实和经验的,这也正是他唯理论哲学产生的源头和精神实质。在普遍的怀疑和抛弃后,作者下定决心,除了那种可以在自己的心里或者在世界这本大书里找到的学问以外,不再研究别的学问。

第二部分,是作者所寻求的那种方法的几条主要的规则。

  笛卡尔受建筑房屋的启示,在驻地的暖房里注意到:拼凑而成、出于众手的作品,往往没有一手制成的那么完美。他进而想到:书本上的学问,至少那些只说出点貌似真实的道理、却提不出任何证据的学问,既然是多数人的分歧意见逐渐拼凑堆砌而成,那就不能像一个有良知的人对当前事物自然而然地作出的简单的推理那样接近真理。所以自己一向相信的那些意见,只有把它们一扫而空,然后才能换上好的,或者把原有的用理性校正后再收回来。

  于是,他对自己信任的逻辑学和数学都提出了质疑:他指出,在逻辑方面,三段论式和大部分其他法则只能用来向别人说明已知的东西;几何学始终局限于考察图形,因而只有把想象力累得疲于奔命才能运用理解力;代数一味拿规则和数字摆布人,得不到什么培养心灵的学问。所以他才想到要去寻找另外一种方法,包含这三门学问的长处,而没有它们的短处。于是就有了下面的四条规则:

1、凡是我没有明确地认识到的东西,我决不把它当成真的接受。也就是说,要小心避免轻率的判断和先入为主。

2、把我所审查的每一个难题按照可能和必要的程度分成若干部分,以便一一解决。

3、按次序进行我的思考,从最简单、最容易认识的对象开始,一点一点逐步上升,直到认识到最复杂的对象;就连那些本来就没有先后关系的东西,也给它们设定一个次序。

4、在任何情况之下,都要尽量全面地考察,尽量普遍地复查,做到确信毫无遗漏。

  作为自己的哲学体系中自我约束的条款,我们足见笛卡尔的自觉和勤奋,严谨和踏实。

  作者自称,由于严格遵守不多的这几条规则,我已经轻而易举地弄清了几何和代数这两门学科所包含的一切问题。这种方法最令我满意的地方还在于我确实感到,我按照这种方法在各方面运用我的理性,把我的能力发挥到了最大限度。此外我还感到,由于运用这种方法,我的心灵逐渐养成了过细的习惯,把对象了解得更清楚、更分明了。

  我不会觉得作者在夸大其词,而是运用他的方法解决了他的视域范围内的一系列问题后的一种欣喜和对进一步研究表现出来的信心。所以,他才开始考虑哲学问题,说“我考虑到一切学问的本原都应当从哲学里取得,所以我想首先应当努力在哲学上把这种本原建立起来。”

第三部分,是他从这种方法里引导出来的几项行为守则。

1服从我国的法律和习俗,笃守我靠神保佑从小就领会的宗教,在其他一切事情上以周围最明智的人为榜样,遵奉他们在实践上一致接受的那些最合乎中道、最不走极端的意见,来约束自己。

2在行动上尽可能坚定果断,一旦选定某种看法,哪怕它十分可疑,也毫不动摇地坚决遵循,就像它十分可靠一样。

3永远只求克服自己,不求克服命运,只求改变自己的愿望,不求改变世间的秩序。总之,要始终相信:除了我们自己的思想以外,没有一样事情可以完全由我们做主。

  第一项行为准则往往作为论证笛卡尔懦弱性格的证据而被反复提出,但我看到的是,一个有信仰的人从精神到行为上的严格自律。这在第二和第三项中便可得到证明。他说建立上述三条准则只有一个目的:就是教育我自己。我要把我的一生用来培养我的理性,按照我所规定的那种方法尽全力增进我对真理的认识。因为神既然已经赐给我们每人一份分辨真假的天然灵明,我觉得自己决不应该有片刻工夫满足于别人的看法。我用这三条准则给自己保了险,把它们并列于信仰上的真理,我心中永远占首位的真理。

第四部分,是用来证明神的存在、证明人的灵魂存在的那些理由,也就是他的形而上学的基础。即“我思故我在”这一哲学命题的提出。

  作者是这样进行一系列论证的:任何一种看法,只要我能够想象到有一点可疑之处,就应该把它当成绝对虚假的抛掉,看看这样洗清之后我心里是不是还剩下一点东西完全无可怀疑。因此,既然感官有时欺骗我们,我就宁愿认定任何东西都不是感官让我们想象的那个样子。既然推理的时候难免出错,那我就把自己曾经用于证明的那些理由统统抛弃,认为都是假的。

  既然我们醒时心里的各种思想在睡着时也照样可以跑到心里来,而那时却没有一样是真的,我就下定决心认定:那些曾经跑到我们心里来的东西也统统跟梦里的幻影一样不是真的。可是我马上就注意到:既然我因此宁愿认为一切都是假的,那么,我那样想的时候,那个在想的我就必然应当是个东西。我发现,“我想,所以我是”(旧译为“我思故我在”)这条真理是十分确定、十分可靠的,怀疑论的任何一条最狂妄的假定都不能使它动摇,所以我毫不犹豫地予以采纳,作为我所寻求的那种哲学的第一条原理。我是一个本体,它的全部本质或本性只是思想。“我想,所以我是”这个命题之所以使我确信自己说的是真理,无非是由于我十分清楚地见到:必须是,才能想。

  从方法论的角度看,笛卡尔的普遍怀疑是严格按照指导方法论的规则一和规则斯的要求进行的,充分体现了笛卡尔试图建立严格的哲学的想法。但是,他的普遍怀疑并不属于分析的范畴,因为在确立了“我思故我在”的命题之后,笛卡尔哲学的分析才真正开始。而且笛卡尔的普遍怀疑针对的是各门知识的基础即感觉和理智。因此,从怀疑周围世界的知识开始,经过怀疑我的身体的知识,到达怀疑数学知识的过程,不是从复杂到简单的分析过程,而是尽量完全地列举以便逐一普遍地怀疑其基础的过程。当普遍怀疑彻底打倒怀疑的极点,当思维再也无法确定任何外在对象的时候,笛卡尔突然发现那个思维的“我”必然应当是某种东西。所以就得出了“我思故我在”的命题。

  下了这个结论之后,他进而考虑到,我既然在怀疑,我就不是十分完满的,因为我清楚地见到,认识与怀疑相比是一种更大的完满。我既然想到一样东西比我自己更完满,那么我的这个思想是从哪里来的呢?我觉得很明显,应当来自某个实际上比我更完满的自然。它本身具有我所能想到的一切完满,也就是说:它就是神。神是一个完满的是者,我们心里的一切观念都是从神那里来的。但是我们常常有一些观念包含着虚妄,那是因为它们从不是者分沾了这种成分。也就是说,只是由于我们并不是十分完满。他试图把哲学奠定在新的可靠的基础上,但与此同时他的根基却深深扎在经院哲学的传统里。这一点我也很难评判。

第五部分,是他研究过的一系列物理学问题,特别是对于心脏运动以及其他医学方面的难题的解释,还有我们的灵魂与禽兽的灵魂的区别。

第六部分,是作者认为一定要做哪些事情才能在自然研究方面比过去前进一步,以及是哪些理由促使他写书。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