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大学生)在校做的实验报告,可借鉴使用,下载资源后可自行增删内容,或按照个人喜好优化排版。内容包括差分放大电路相关的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过程及数据记录与处理分析、实验结论等。
一、实验目的
1.加深对差分放大电路性能及特点的理解
2.学习差分放大电路主要性能指标的测试方法
二、实验原理
1.实验电路原理图如下:
这是差分放大电路的基本结构,它由两个元件参数相同的基本共射放大电路组成。
当开关K拨向左边时,构成典型的(长尾式)差动放大器。调零电位器用来调节
和
管的静态工作点(以下简称“Q点”),使得输入信号
时,双端输出电压
。
为两管共用的发射极电阻,它对差模信号无负反馈作用,不影响差模电压放大倍数,但对共模信号有较强的负反馈作用,故能有效抑制零点漂移现象,稳定静态工作点。
当开关K拨向右边时,构成具有恒流源的差动放大器。它用晶体管恒流源代替,可以进一步提高差分放大电路抑制共模信号的能力。
2.Q点的估算
在典型电路中,(一般认为
),
在恒流源差动放大电路中,,
3.差模电压放大倍数
当差分放大电路的发射极电阻足够大,或采用恒流源电路时,差模电压放大倍数
由输出端方式决定,与输入方式无关。
单端输出时,
双端输出时,,
在中心位置时,
4.共模电压放大倍数
单端输出时,
双端输出时,在理想情况下,(实际上元件不可能完全对称,因此
也不会绝对等于0)
5.共模抑制比CMRR
为了表征差分放大电路对有用信号(差模信号)的放大作用和对共模信号的抑制能力,通常用一个综合指标来衡量,即共模抑制比
差分放大电路的输入信号可采用直流或交流信号。本实验由信号发生器提供频率的正弦信号作为输入信号。
三、实验设备及器材
1、模拟电路实验箱1个 2、实验线路板1块 3、万用电表1块
4、信号发生器1台(配1条专用连接线) 5、示波器1台(配2条专用连接线)
6、线路连接线(转接线)若干条
四、实验过程及数据记录与处理分析
1.典型差分放大电路性能测试
将实验线路板开关K拔向左边构成典型差分放大电路
(1)Q点的测量
①调节放大器零点
信号源不接入。将放大器输入端A、B与地短接,接通±12V直流电源,用万用电表测量输出电压,调节调零电位器
,使
。调节要仔细,力求准确。(要注意因为电路是直接耦合,没有电容隔离,我们在接静态电路的时候要求把动态电源置0,即输入短路)
②开始测量Q点
零点调好后,用万用电表测量和
管各电极电位及发射极
两端电压
记入表3-1
(2)测量差模电压放大倍数
断开直流电源,将信号发生器的输出端接放大器输入A端,地端接放大器输入B端构成单端输入方式,调节输入信号为频率的正弦信号,使输入信号为0,用示波器监视输出端(集电极
或
与地之间)。
接通±12V直流电源,输入电压(约100
),在输出波形无失真的情况下,用示波器测
、
、
,记入表3-2中,并观察
、
、
之间的相位关系及
随
改变而变化的情况。
(3)测量共模电压放大倍数
将放大器A、B短接,信号源接A端与地之间,构成共模输入方式, 调节输入信号,
,在输出电压不失真情况下,测量
、
的值记入表 3-2,并观察
、
、
之间的相位关系及
随
改变而变化的情况。
2.具有恒流源的差分放大电路性能测试
将实验线路板开关K拨在右边,构成具有恒流源的差分放大电路。重复上述1.(2)和1(3)内容,记入表 3-2。
五、实验结论与发现
1.实验所测得的Q点、差模与共模电压放大倍数、共模抑制比与理论值接近,表明实验的准确度相对较高。产生误差的原因主要有放大器调零不准确、实验线路板元件的性能不是最佳状态,测量设备及仪器的精度不高、人为操作不当等。
2.在典型差分放大电路和具有恒流源差分放大电路中,
(1)单端输入时,与
相位相同,而与
的相位相反。但共模输入时,
、
、
的相位都相同。
(2)双端输出的电压放大倍数是单端输出的两倍,双端输出的CMRR比单端输出时要大。
(3)无论单端还是双端输出, 具有恒流源差分放大电路的CMRR远大于典型差分放大电路的CMRR。
3.实验电路中的RE为共模信号的负反馈电阻,能提高CMRR,有效抑制单管的零点漂移,稳定Q点。越大,抑制零点漂移效果越好。但
越大,
上的直流压降也越大,这就要求负电源
的值也越大。对集成电路而言,
、
不宜过大,可用晶体管恒流源代替长尾电阻
。
4. 晶体管恒流源具有很高的动态电阻,这意味着它在面对电压变化时能保持电流输出的恒定,进一步提高抑制共模信号的能力,减少非线性失真,同时降低了对电源电压需求;恒流源不受温度漂移的影响,因此可以更有效地稳定电路的Q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