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其实主要侧重于团队管理,但是也同样对人的需求做了一定程度的描摹。
先说一个经典款: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认为人的需求是分层次的,并且是向上递进满足的,就像是一座金字塔,塔尖上的已经位于需求层次的顶端,俯视着芸芸众生,孤独而伟大。
金字塔底部的需求,是生理需求。渴了要喝水,困了要睡觉,饿了要吃饭,躁了要打炮,这是人的生物本能产生的需求。个人的生活、基本的保障、薪水待遇都被捆绑在了这座金字塔的基石之上。
稍微往上迈一个台阶,是安全保障。有没有五险一金,工地给不给发头盔,兜里这俩钱会不会被盗,这是人对于自身、环境以及资产各方面的安全需求。法规政策、生活环境、工作保障都是这一层需求的内容。
金字塔腰部,是社群需求。人类是一种群居生物,少有离群索居者,因此,其他人对自己的认同,或自己与其他人的交际成了这个层级的核心关注点。我的朋友质量高不高,是高山流水还是酒肉朋友?我的兄弟多不多,能借钱给我的有几个?人际交往、社群形态、爱与归属,是这一层次的需求。
金字塔脖子上的是尊荣感,或者说荣耀感,你看奥运金牌都是挂在脖子上的。进步、升迁、受到了肯定、赞扬,会让人心生愉悦,这可以说已经达到了高级趣味,追求的是一种荣耀。
金字塔的脑袋,就是自我实现。我的意义是什么?我的价值是什么?我的本质是什么?绝大多数领袖都是自我实现需求,需要用自己来证明自己,成就感是这一个需求的关键。
而在脑袋之上,是玄之又玄的自我超越需求。大概只有老子这号人物才能够真正明白吧。
赫兹伯格双因素理论
赫兹伯格先生对于需求有着不同的看法,他按照需求的来源,将其分为两大类别:(大)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
保健因素主要是外在的因素,比如与领导的关系如何、与同事的关系如何、与下属的关系如何、薪酬如何、地位如何……
激励因素主要是内在的因素,比如生活中的成就感、捡到钱交给老师的荣誉感、获得他人赞美之后的自豪感、自己的成长、晋升……
在这两个因素之外,他又提了两个概念”满意“和”不满“,结合两个因素以后,得出一个结论:
当保健因素被满足时,不会产生不满,当保健因素未被满足时,会产生不满;
当激励因素被满足时,会比较满意,当激励因素不被满足时,不会满意。
那么一个很好的例子,员工获得了正常的工资,但是没有什么上升的机会,那么这样的工作环境会让员工产生一种复杂的心态,没什么不满,但是不太满意,不太可能会辞职,可也没有什么活力。这里面,工资正常就是保健因素,而无法上升就是激励因素,对应上面的说法,会比较理解员工的状态。
麦克格雷的X、Y理论
X理论:
基本论点:人之初,性本操蛋,所有人都是懒惰的,有些产品需求也的确在为人们的懒惰在服务。
环境特征:等级比较严格,气氛相对紧张,环境中有强规则或严厉惩罚作为环境约束的因素,其实挺像今天的一些环境的。
Y理论
基本论点:人之初,性本勤快,所有人都想要创造价值,都希望能从自己的奋斗中获得意义。
环境特点:相对宽松,氛围也比较和谐自由,裁判员是以服务者的身份出现,目标导向和分红导向居多。
在某一些说法中,通常认为X理论用于工业化时代,适用于对蓝领的管理,而Y理论则适用于知识时代,对白领进行激励。但是实际上往往真实的幻境都是相对、复杂并且时刻变化着的,每个人、每个环境都是一体两面:对敌对者、被剥削者严,对同行者、既得利益者宽;而人性本身又同样是复杂且变化的,一个人可能为了实现自我价值而辛勤奋斗,所以选择叫个现成的外卖来减少自己的心力、体力支出。
所以,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X理论和Y理论也要辩证地去认知。
威廉大内的Z理论
不同于泾渭分明的X理论和Y理论,Z理论提出的目标有三:
1、争取追求效率;
2、减少双方对立;
3、取得行动上的统一。
那么实际上这个出发点跟我在《产品功利主义》中提到的有些地方颇有相近之处,将双方的利益进行战线统一,实现一种”他好我也好“的状态。
Z理论的应用:
- 终身雇佣制,日本推得特别强烈;
- 缓慢的评价与晋升机制;
- 让员工获得多方面锻炼,让用户获得多方面收益;
- 融洽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
- 含蓄的管理与控制,多引导,少命令,不强制。
成就动机理论
成就动机被认为与三个东西相关联:成就、权力、亲和,而不同的人天生就对一些事情有些截然不同的天赋与欲求。
高成就动机者:事业心强,具有冒险精神,往往是现实主义者,喜欢设定有一定挑战性的目标,同时也回避过分难度的目标,不太喜欢很容易达到的结果,也不喜欢不能达到的结果,寻求能够独立发挥自己才华的空间,希望明确知道自己是否取得了进步。
低成就动机者:缺乏事业心,渴望稳定的生活状态,比较理想主义,做事情喜欢设定基本的目标,喜欢做有把握的事情,同时也更喜欢与他人一同协作,容易满足于当前的状态。
所以说,优秀者大多不合群。
高权力动机者:对影响他人、控制他人、管理他人甚至是强迫他人有着较高的兴趣,喜欢”发号施令“,喜欢争辩、提问、思考、演讲,关注的要点在于权力,尤其是能够彰显于众人之前的权力。再细分,还可以分成追求个人权力与集体权力。
低权力动机者:对于投票、选举、决策等于权力相关的事务毫无兴趣,回避权力竞争,习惯性服从与沉默,虽然愿意思考,但是往往不愿意出头露面。
有些人,天生下来就是要当领导的。
高亲和动机者:寻求被他人喜爱和接纳的一种愿望,喜欢与他人交往沟通并能够从中获取较多的快乐,喜欢合作的状态而非竞争,彼此之间的沟通与理解会带来较大的愉悦,他们对环境中的人际关系很敏感,也表现为对失去某些亲密关系的恐惧和对人际冲突的回避,偶尔会呈现”老好人“人设。
低亲和动机者:没有太强烈的社交需求,喜欢自我封闭,喜欢安静,喜欢宅,似乎与其他人接触对他来说是没有意义且带来麻烦困扰的事情,不太容易被感情所捆绑,在大多数情景中都可能保持冷静,有些时候可能会被人说有些冷血。
三个因素互相影响,形成了一个整体的动机人设。
佛罗姆的期望理论
佛罗姆有一个好玩的公式:
M=V·E
M是一个人做事情的动力,或者说为了某个目标而付出的努力程度,在产品设计上则通常体现为活跃度,一个每天在线8小时,每天发言一万字的正常用户(非机器人、非刷子、非破坏者)肯定是有着充足的动力。
V代表着效价,以为这某个目标实现以后,带给这个人的价值。譬如上面说的那个用户,可能是知道: 成为大V以后可以获得大量粉丝。这是直接价值,可能进一步还有利益或者精神上的根本价值,譬如粉丝能够带给他的淘宝店很大收益,或者让他的内心获得成就感等等。
E表示期望值,即使目标实现的可能性大小,是一种主观概率,能够根据产品所产生的主观概率越大,说明产品越接近用户的心理模式,同时也是用户熟悉产品的体现,而如果期望值很小,则表明目标的难度大/不合理/对产品的质疑等等,当这个值漂移不定的时候,往往是因为用户对于产品不了解所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