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李善友:你与高手的距离,并非只差了一万小时练习》有感

今天无意间看到了混沌大学创始人李善友写的一篇文章《李善友:你与高手的距离,并非只差了一万小时练习》,自己感觉他写的还是挺不错,有些观点我是挺认可的。文章开篇引用了查理•芒格评论沃伦 •巴菲特的话“我这辈子遇到的聪明人没有一个不是每天读书的——没有,一个都没有。沃伦·巴菲特就是一本长了两条腿的书。”。文章强调了心智模型对个人今后的发展的影响,下面谈谈本人的读书心得和个人工作的体会。

1.读了很多书,自己很努力,为什么感觉进步不大?

首先从逻辑的角度分析一下,个人成功,自己进步成长的必要条件是需要学习很多知识,读很多书。很多人思维上存在误区,认为只要多读书,并且付出很多时间就可以成长进步。从我个人经历来看,其实不然,我在读本科到研究生期间,我自认我自己还是一个很努力的人,没事的时候读了很多书。但是最后结果有些时间还不如有些花费时间少的聪明的同学考的好,我当初的想法是勤能补拙。现在想来有很大的问题,根据二八法则,我们其实应该花80%的时间完成20%的主要内容。因此,我们应该把我们的时间花费在重要的事情上,坚持要事第一的原则。不要让一些琐碎事情分散我们的精力,影响效率。那么如何提高效率?快速进行PDCA循环是一个简单的方式,我们需要根据自己的反馈来及时的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式和内容。掌握正确的学习工作和方法比一味的闷头学习和工作要重要的多。

2.理论和实践如何平衡?

其实这是一个很难的问题,我从我自己的经历来说明一下供大家参考。我一开始的时候也是参考着网上的介绍,看了很多的鸡汤文和所谓的励志书,后来随着我工作年限的增加(虽然也没几年)。我后来发现一个问题,为什么很多鸡汤文和励志书中介绍的内容我应用不到工作中呢?后来果断的放弃了这些东西开始不相信网上的所有东西,从开始的全盘接受到后来的全盘否定,有一种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感觉。现在看来主要是由于自己当时没有批判性思维,不知道如何辨别什么是好书什么是有用的东西?工作使我们在头脑中能够建立起评价事物的一个事实基础,因此很多人在工作若干年以后往往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我自己也一样,我自己开始重新相信读书能够提高自己的时机源于自己关注了领英的公众号,公众号中会推荐一些大牛写的书。自己后来买了一本当初领英自己编的书《你从未真正拼过》,后来由于相信了领英的品质买了一本看看,感觉还是挺不错。里面文章的作者都是很多职场大咖,书中的内容也是很实用。慢慢的我开始相信原来读书还是真是可以吸收到营养的,只是要选对书。慢慢的我开始自己制定买书的标准:不是牛人写的书坚决不买。我慢慢的分析原来自己当初无论看书还是看文章时,都是不加选择的,心中没有一个评价标准。自己当初由于没有工作,根本无法评价书中的内容是否正确,对书中的内容也是半信半疑,没有信心。从那以后我开始不断的根据你从未真正拼过那本书中出现的作者搜索查找他们写的书开始读,希望能够吸收更多的营养。自己的眼界和认知也慢慢的改变了,开始变得有自信了。知道对于某些事情该如何处理了,不是以前那种战战兢兢,唯唯诺诺。

从我个人的经历来看,我建议大家边干边学,干中学,学中干。工作了一两年以后一定要勤于总结分析自己的优缺点。我读研期间,我们实验室的老师曾经跟我们说过,不要总是在自己的格子间里闷头看书,要白天做实验,晚上写总结分析,边干边学。现在回头想想老师当年说的真是太对了,怪不到人家能够当领导。当初的自己错误的认为老师只是把我们当免费劳动力,让我们给他们多干活,自己的想法太消极了。其实如果自己当初具备了批判思维的话,积极的去分析这句话,或许自己可以领悟的早一些。干中学,学中干的背后原理就是PDCA循环了,我们自己在实践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改进问题,进行实践,不断循环往复。自己就会在实践中成长,因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如果想要成长必须实践,否则自己心中没有标准无法评价自己学的东西是否正确。除此之外,我另外一个感受就是要学会总结和分析。总结自己在过去的工作工作过程中有什么地方做的不足?比如:不会分析问题?不会说话?不懂礼仪?等等。分析不足之处时,如果怕有遗漏的话。我建议使用麦肯锡公司的MECE来分解自己的整个工作流程,尽可能的分解工作流程。麦肯锡的MECE工具指的是完全穷尽,互不重复的意思。我们自己分解完自己的工作流程以后就可以针对工作流程中每个环节进行分析,自己做的是否到位,领导和同事是否满意?分解到什么程度为止?我个人经验就是分解到你能够采取行动的层次即可。针对自己做的不好的行为,自己搜索大牛写的书,我推荐日本职场人写的书,很实用。我自己就是采用这种方法只看跟工作相关的书,不知不觉的也看了很多了,感觉自己都可以随意的写博客分享心得了。

3.决定个人发展的是什么?

以前我总是看到有些鸡汤文或者励志书中提到决定一个人发展的是他的格局,格局越大,发展越好。我想问一下格局是什么?怎么使自己的格局变大?李善友的文章中总结了一个成功的公式:成功=核心算法(套路)*大量重复动作。格局大小取决于你是否有分析问题的套路。每个人看待时间的角度不同,那么看到的东西也是不一样的,因此格局也是不一样的。成功人士能够使用自己总结的套路在不同的场合去分析问题,相比于普通人而言即快速,质量又好。我感觉还是挺对的,他文章中介绍的很简单。我结合自己的感受和读书、工作的经历分析一下。前面已经分析了花费大量的时间不一定能够取得很好的效率,需要效率。那么什么是高效的行为?高效的行为来源于我们不断的实践的总结过程,如果将实践检验过的高效行为总结成套路框架,并且将其存入到大脑中。那么我们在以后遇到类似的情况是,就可以从大脑中调出套路直接应用。总结套路以后需要应用于实践去不断的进行PDCA循环,遇到新情景以后修改套路。
我刚开始工作时,没有总结的习惯,总是被同事和领导批评。后来慢慢的自己开悟以后,犯的错误也越来越少了。理工科的学生普遍对于技术非常情有独钟,我自己当初就是一个典型。天天学习各种工具,各种软件。后来发现进步很慢,一方面是自己没有使用软件所需要的理论知识,另外一方面就是缺乏实践检验。现在想想,当初自己办事不经大脑。由于大脑中没有套路不知道如何分析问题,自己性格内向,又不愿意问,导致了问题的恶化。不过人在经常碰壁之后会反思,我也终于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开始学习工作中常用行为的套路,这种做法跟很多企业里面的SOP(标准操作流程)挺像的。将一些具体的标准操作写成手册,让大家学习。这个SOP其实就是套路模型的一个实例。刚开始工作时,认为只要做好本职工作就好了,后来发现需要和同事合作、领导汇报等等。因此,还需要掌握除了专业技能之外的沟通技能、汇报、合作等等各方面的能力,并且通过看书将其变成自己的套路。总之,如果我们能够不断的将我们的工作分解,分解成具体的行为,并且通过看书变成套路,应用实践检验。我相信大家肯定会不断的提高不断的进步,不过这个过程真的太痛苦了,需要忍受常人难忍的孤独和寂寞。我还在路上,希望有更多的小伙伴们能够与我同行,大家共同进步!
  • 0
    点赞
  • 1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